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一般人对广州的印象是,

西关的东西好吃、 越秀的学位房多、

天河有个CBD、海珠有条珠江、

白云有白云山、番禺有好多楼盘、

花都有机场、从化有温泉、

南沙有天后宫、增城有荔枝、黄埔有军校。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但其实还有很多连广州人都不知道,

在广州,

有多少牌坊

每一段牌坊背后,

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有老人叹言:

只要牌坊还在,

我们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无论以前村口两旁商铺有多乱,

每次回来踏进牌坊内,就安心了。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珠村牌坊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现在的牌坊是越来越少了,

每天都经过牌坊的我们是否会抬头看看呢

下面看看部分有典故的牌坊历史吧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1

沥滘牌坊

“没有牌坊,找不到入村的路”

地址:海珠区南洲路与沥滘大道交叉处

建成:2009年

海珠区沥滘村自建村以来,凭借靠近珠江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一直都很好,被誉为“水乡沥滘”,至今有近900年历史。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如今的沥滘牌坊是典型的“三间四柱”

每到晚上,

沥滘牌坊的彩灯便会亮起来,

街坊远远就能看见恢宏的牌坊。

牌坊史话

★★★★★

沥滘村委书记卫志雄说,目前看见的这个牌坊是2009年前后建成的。最初的沥滘牌坊并不如现今这般华丽,只是简单质朴的砖牌坊。

由于以前人们大多走水路,所以旧牌坊建在码头边上。1970年后,牌坊才搬迁至如今的位置。

那时,牌坊是用两根柱子加一块横匾建造的。上世纪70年代建老牌坊时,周边还都是农田。到了2000年,随着南洲路的不断扩建,沥滘的老牌坊最终被拆掉,之后9年里,这个位置就只有立柱作为标识。

“没有牌坊,

外来人员来到沥滘,

很难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甚至找不到进村的路。”

因此村里有了重建牌坊的想法。

2009年1月,这座新牌坊应运而生。

★★★★★

2

乙丑进士牌坊

昔日“四牌楼”仅存的记忆

地址:中山大学南校区内

建成:1635年

你们知道广州曾经有“四牌楼”吗?

它们是指

竖立于现今北起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路那一段解放中路上的

乙丑进士坊、承恩五代坊、奕世台光坊、戊辰进士坊

四座石牌坊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网络资料图,老广州四牌楼。

而如今,

四牌楼是广州市区内已消失的景观。

牌坊史话

★★★★★

历史资料显示,清朝时期,四牌楼两侧已聚集许多商铺,并发展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四牌楼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名。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网络资料图,四牌楼是古时买卖点。

彼时有木鱼歌《唔好热》唱道:

“唔好热住,天啊!

我仲未有换季嘅衣裳,

点及得做官人仔,

服饰计不尽几多箱?

烂棉衲我偻回,唔想别样!

若然快热,我就越觉凄凉,

入不敷支,唔敢去抢,

难捱米贵,分外心伤,

冷就可望冬赈诸公,

来打赏,应原谅,

未必吹唔胀,若然唔系,

我就越发眼眉长。”

顾得肚子时,身却受煎熬,没有夏装,如何出街?

古时穷人常常买不起新衣,知悭识俭者会到故衣市场买旧衫。四牌楼就是其中一个买卖点。明前后,故衣店门前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四牌楼抗战前是第一流的故衣市场,后来稍为零落,但四乡水客尚多,生意还好。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1929年~1930年,在新一轮市政建设中,四牌楼及与其南北相连、相近的街道,被拓展贯通为马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频繁,从四牌楼下通过的汽车日益增多,且常发生碰撞伤人等交通事故,因此市政当局决定拆卸四牌楼,易地安置。据专家考证,当年移建的牌楼先后被拆,目前仅剩当年赠与岭南大学的“乙丑进士”牌坊。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为表彰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梁士济、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7位进士所建。1947年,当时的岭南大学(位于现今中山大学校址康乐园)领迁了这座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文革”期间,牌坊被毁,1999年由岭南大学校友会捐资70多万元重修。

★★★★★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中山大学曾经对外发布招标公告,

将对南校区乙丑进士牌坊进行修缮。

如今走近乙丑进士牌坊,

可发现牌坊已被简单围蔽。

说起中大,

就不得不提更广为人知的中大牌坊了。

这牌坊最近还有个大新闻: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那时候中大决定对

南校园(即校本部,位于海珠区)北门牌坊

东校园(位于番禺区大学城)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

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3

中大牌坊

老牌坊原貌将在校本部复刻重现

地址:天河区五山路与广园快线交界

建成:1935年

中大五山老牌坊在哪里?

牌坊史话

★★★★★

这要从中大建校说起。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上世纪30年代,中大扩大迁往东郊石牌,而五山路上的中大牌坊位置,正是当年中大校区的正门。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网络资料图。

1952年,中大迁往原岭南大学的所在地康乐村,原五山中大校园则被划归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使用。文革时期,该牌坊上面的“国立中山大学”六字被水泥覆盖,转刻为“为人民服务”。后来,该牌坊基本维持了文革时期的样貌,前面中间两条柱子上分别挂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铜牌。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2001年,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建北门牌坊,就以五山老牌坊为蓝本,按1:1.5的比例放大,上刻“国立中山大学”六字。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近日,据校方介绍,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原来正反两面均只刻有“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字,而恢复原貌的牌坊正面将刻:“国立中山大学”“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一日”“邹鲁敬书”;牌坊背面雕刻:“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春”“邹鲁敬书”。除了文字上的变更,本次更新改造还对牌坊进行了做工细节方面的更改。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五山原老牌坊上邹鲁校长的题字原样拓件(天河区文物馆专家专业拓印)

★★★★★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4

“乐善好施”牌坊

皇帝表彰慈善家而建

地址:海珠区龙潭村 建成:1891年

位于海珠区龙潭村内的“乐善好施”牌坊,

是三间四柱五楼式的花岗石牌坊,

由正楼、两次楼、两夹楼和庑殿顶组成。

正中庑殿顶刻“圣旨”二字,

横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字。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牌坊史话

★★★★★

这座牌坊是光绪帝用于表彰慈善家白纶生而建。

白纶生为龙潭村人,家贫,15岁到广州投奔堂舅谋生。在自己勤劳的奋斗之下有了家业,不仅为本村儿童开办“兴仁书院”,同时广发善心,救助邻村村民。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兴仁书院一角,网络资料图。

光绪16年(1890年),湖南发生大水灾,白纶生捐赠一笔可观的赈灾款,光绪17年他被皇帝赐以“乐善好施”四字,所以龙潭村建立了这座牌坊。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网络资料图,白纶生。

白纶生成为大慈善家,背后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广州市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何礼谦今年70岁,正是龙潭村人。他说,“因为年轻时得到过别人相助,后来报恩无门,白纶生就一生为大众做善事报恩”。

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白纶生,年少时家道贫寒,一度曾意图自寻短见。后来传说得天意报梦,重燃对生活希望。

15岁的一天,白纶生龙潭出发,要到市区(珠江北岸)投靠远房舅舅谋生。当时,他从龙潭步行经过下渡村来到如今中大码头附近的下渡码头,因身无分文,无法上船渡江。困窘之下,一位卖葵衣的老伯替他支付了船费。

正是这位老伯,成就了白纶生的世代善名。

经年累月,许多老祠堂、老牌坊被毁,牌坊刻字被抹平修改。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家才将旧牌坊的刻字恢复。在2000年,“乐善好施”牌坊与纶生白公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5

华侨新村牌坊

坐落于归国投资华侨别墅区

地址:越秀区环市东路

建成:2000年前后

位于环市东路的华侨新村,是建国初期政府为了安置归国投资的华侨而兴建的别墅区,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于1958年建成,现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区。

牌坊史话

★★★★★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而其中以“下南洋”最为壮观,大量的华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谋生。

解放后,国内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了大批“下南洋”的广州人回流祖国,华侨新村由此孕育而生。

关于华侨新村的牌坊故事,越秀区华乐街党政办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这个牌坊并不是伴随着新村落成而建立的,大约是在2000年前后才兴建的,目的是提高这个新村的辨识度。

“华侨新村是一个有钱人住的地方。”

“80后”街坊黄先生说,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越秀区,对华侨新村的印象就是“高大上”,环境特别优美,新村里面花很多,有紫荆花、木棉花等。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紫荆花开》,油画,作者余本,描绘的就是华侨新村紫荆花开的景色。

★★★★★

广州关于牌坊的故事还有很多,

像荔湾逢源街,

就是广州牌坊最密集的街道。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6

逢源街

广州牌坊最密集的街道

牌坊史话

★★★★★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荔湾区逢源街为传承传统文化、营造岭南牌坊群,建造了多个形式各异的牌坊,成为广州建造牌坊最多的一条街道。这些牌坊按材质分为石牌坊、砖牌坊和木牌坊等,既传承传统牌坊的架构,更融入西关建筑元素,勾勒出西关的地方特色。

在逢源街内的老街小巷穿行,可看到逢源花苑和文昌花苑两个社区的巷口各建有一座牌坊:

文昌花苑牌坊由趟栊门、小围墙共同组成,西关味浓郁;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逢源花苑牌坊则使用假麻石建成,具有现代化建筑特征。往北走去,华贵横街街口所建的是一座木制牌坊,古色古香。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

我们的牌坊

该怎么救?

1

年久失修

绕着广州转一圈,就能发现,设立在街巷路边的牌坊,已或多或少出现破损现象,石柱上有裂痕、部分字体的颜色已脱落等。

2

道路拓宽,柱子被撞

“早些年,经常有轿车、摩托车撞上牌坊石柱。最严重的一次,差点就把整个石柱都撞断。”何礼谦说,“乐善好施”牌坊几年前进行过大修缮,如今,牌坊周边建立8个大石墩,只剩下行车或自行车在牌坊穿行。

沥滘牌坊所在的位置是进村的主干道,也时常出现柱子被撞的情况。现在,牌坊旁边放置了一盆盆花,外围再摆红色的防撞护栏进行保护。

3

历史被遗忘

除了年久失修,牌坊还面临着“不为人知”的尴尬问题:超过半数的受记者采访的街坊都不知道这些牌坊的历史故事。

快被遗忘了,广州牌坊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对于牌坊的保护,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建议,可将具有文物价值的牌坊移动到一些固定的场所,如博物馆、公园、纪念馆等,离开交通主干道,既可以保存,又能观赏;若牌坊所处的位置比较有特色,也可以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整片的保护,如搭配亭子、河流、骑楼等;若有一些并不具有文物价值但具有标识性或其他作用的牌坊,则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放大缩小。

对于牌坊的文化传播,杨宏烈认为,可以在建牌坊时在石柱上刻出简短的介绍,或者在旁边建立一块介绍牌坊内容的石碑,供大家阅读了解。


你还记得身边的牌坊故事吗?

留个言,

让我们都看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