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落地中國,AWS掀開中國新篇章

眾所周知,AWS是全球雲計算的倡導者和領頭羊,因此每一年的AWS技術峰會,都會吸引無數的業界友商和開發者——這在8月9日舉行的AWS北京峰會上也不例外,國家會議中心四層的報告大廳被人群塞得滿滿當當。

據說,今年AWS在全球總共會舉辦35場技術峰會,但筆者參會這一天聽看來,北京的這一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就在上個月,AWS在中國的寧夏中衛數據中心已經支持三個AZ可用區,達到了商用關係型數據庫Aurora落地的標準。

8月8日,Aurora在中國正式落地,標誌著AWS在中國的產品佈局已經趨於完善。

中國佈局

“大中華區是AWS全球佈局裡非常重要的一環。”亞馬遜AWS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容永康用了一個數據:“AWS全球一年有35場技術峰會,在大中華區就佔了5個。”除了北京、上海、臺北和香港峰會,接下來9月20日AWS技術峰會還要在深圳續演。

Aurora落地中國,AWS掀開中國新篇章

亞馬遜AWS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容永康

其實AWS在中國的佈局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當時AWS與雲基地、北京市政府、寧夏區政府4方合作簽約打造前店(北京)後廠(寧夏)模式,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而今,寧夏區歷經4年不僅於去年底開通,而且還在今年7月率先完成了EC2 3個AZ可用區的部署,在黃河兩岸保持足夠的距離呈三角形佈局,可以存6個備份來滿足數據庫客戶對高可用的要求。

實際上,寧夏中衛數據中心的選址極有學問。AWS寧夏區的合作伙伴寧夏西雲數據公司CEO王輝解釋說,中衛的年平均氣溫不到8攝氏度,不僅溫度低、水資源豐富,而且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事實上,中衛數據中心是利用新型的風冷技術和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降低數據中心的PUE值,節能環保。

與寧夏區的低成本不同,北京區更多的優勢在於商業便利。據AWS北京區的合作伙伴光環新網COO寧琪透露,光環新網不僅負責建設運營AWS北京區,而且還成立了子公司光環雲,承擔亞馬遜中國的服務的整體的運營、銷售、推廣和用戶的支持,朝上下游的服務進行延伸。很明顯,AWS寧夏區和北京區的分工,仍然帶有“前店後廠”的意味,雖然光環新網的角色相比5年前的計劃有所不同。

有了這兩家中國本土合作伙伴取得相應牌照並相繼正式投入運營,AWS在中國的業務開始有了長足的發展。“像三一重工、美的、海航、OPPO、中教等,都把他們的數據和應用放到AWS平臺上面。”容永康舉例說,這些客戶分佈在製造、媒體、OTT、教育、交通、生命科技等行業,裡面不僅有眾多大型企業,也有不少國企,更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新興技術創新公司——它們不只是在中國區域裡採用AWS的解決方案,也藉助AWS覆蓋全球的優勢出海。

值得一提的是,AWS今年還在中國上海、西安和南京相繼成立聯合創新中心,投入大量資源,針對當地市場、當地應用、當地機制,與當地政府合作,培育本地的雲生態系統。應該說,AWS如今在中國的佈局已經初具規模。

所建不凡

事實上,採用AWS的中國客戶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很早就開始在海外分支機構部署AWS的跨國企業,而另一類,則看中了AWS的領先的雲計算架構理念。

什麼是AWS的架構理念?“網紅”亞馬遜CTO沃納·威格爾(Werner Vogels)給出了答案。

Aurora落地中國,AWS掀開中國新篇章

亞馬遜CTO沃納·威格爾(Werner Vogels)

“在AWS的信念中,我們認為客戶是創造者,真正知道軟件應該如何開發的就是客戶本身。我們認為軟件開發平臺需要給軟件開發者所有必須的工具,就像蓋房子一樣,有合適的工具和材料才能蓋房子。”在沃納·威格爾看來,傳統的IT是提供給客戶一個預製好的房子,而AWS是不斷加速產品創新,提供給客戶一個巨大的工具箱,包括在中國已經提供了超過150項的服務和功能,讓客戶自己來搭建、開發符合客戶自身的軟件。

顯然,在雲的環境下,硬件的更新,現在對於客戶來說已經非常簡單了;甚至包括軟件的更新迭代,都已經不像以前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更新一版,而是每週甚至每天都有所更新。

不僅如此,今天通過容器,通過微服務,開發者還可以不必考慮軟件是運行在何種硬件上面,不需要進行硬件匹配和花費大量時間在運維上,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更加專心地進行創新——所謂AWS的Serverless“無服務器化”。

“無服務器化的好處是什麼?以前每當出現了一個新的技術,通常都是那些年輕的、規模小的企業先用,但是在無服務器化環境中,大規模的企業能夠以更敏捷、更快的速度來使用最新的技術。”沃納·威格爾解釋說,“因為他們無需去管理,只需要在代碼執行的時候付費,這是和以前不一樣的。AWS的使命是要保證客戶能夠拿到合適的工具,包括虛機、容器、微服務等等,這樣客戶可以專心編寫業務邏輯,把精力花在刀刃上。”

Aurora落地中國,AWS掀開中國新篇章

AWS代碼服務

事實上,去年全世界70%的Kubernetes的工作負載都是在AWS上運行的,而Kubernetes如今已經成為容器的代名詞。據介紹,AWS擁有如此高的容器工作負載佔比,是因為AWS不僅打造了彈性容器服務ECS和EKS服務,提供了運行容器的最佳環境;而且,AWS Fargate可以幫助客戶管理容器層以下的層次,AWS Lambda則執行自動擴展——在無服務器化的世界中,只對那些執行函數進行收費。

值得一提的是,沃納·威格爾所言的幾乎所有AWS的架構理念和所建不凡的技術特性,都是圍繞傳統行業的案例來說事兒的。比如中國教育集團採用AWS的EC2、RDS,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數字化校園系統、ERP基礎模塊和教育系統的上雲部署和測試,降低了多區域和多數據鏈路的複雜性,降低了運營成本。

智慧未來

如果說企業上雲降低成本是第一步,那麼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打通數據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未來為用戶提供智慧的業務平臺。

“我們已經開始學習和使用AWS大數據分析平臺,對學生的成長記錄進行大數據分析。未來我們計劃通過AWS WorkSpaces構建雲上實驗室,打造智慧教育平臺。”中教控股副總裁胡劍峰博士表示。

Aurora落地中國,AWS掀開中國新篇章

中教控股副總裁胡劍峰博士

事實上,過去一年機器學習的使用出現了井噴,在全球AWS平臺上的增長率超過250%。在沃納·威格爾看來,這也得益於AWS採用了全新的堆棧來簡化機器學習的使用難度,推動機器學習的普及化。

“傳統的數據分析需要大量的數據科學家,但是數據科學家人數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就把數據分析做成一種服務,嵌入到AWS服務中,為大量的工程師所用,這樣機器學習就能夠在AWS上普及開來。”沃納·威格爾解釋說,“傳統的堆棧是TensorFlow、Caffe等框架,在此之上,AWS打造了SageMaker平臺,做出標準化的模型,讓開發工程師利用這些模型來做出你想要的結果。”

據沃納·威格爾介紹,AWS在過去六個月已經開發了機器學習方面100多個新的功能和新服務,比如Amazon Comprehend可以做情感的分析,Amazon Rekognition可以做圖像識別,Amazon Polly涵蓋了25種語言的52種不同的語音,可以做自然語言的識別——如今,全球機器學習的工作負載每10箇中就有8個是在AWS平臺之上運行的。

Aurora落地中國,AWS掀開中國新篇章

以數字化風電廠為例,金風科技公司有一套完整的數字化風電廠的解決方案,以數字化風機為基礎,結合其他邊緣設備,把數據傳達到金風的大數據平臺,再基於大數據平臺上仿真產生每分鐘100GB的壓縮數據,利用AWS Lambda和數據湖S3的帶寬進行高速檢索的索引,大大提高了效能,在幾分鐘內完成對仿真數據的統計;同時在EMR上面,把成本降到以前的60%。除了降本增效以外,金風科技還通過智能技術,優化風機單機與不同風機之間的配合,從而更好地捕獲風能。

AWS的另一個智慧企業的案例來自於飛利浦。“飛利浦和AWS合作,通過對互聯醫療獲取實時反饋和進行分析,提供了專業的消費者級別的個性化護理服務。”皇家飛利浦公司全球CIO Alpha J. Doshi介紹。

事實上,亞馬遜自身就有很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應用案例,比如亞馬遜很早以前在全球各地的運營中心和大型倉庫中就使用自動機器人系統,自動分揀貨物,選擇路徑交給貨運團隊;運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產品推薦;亞馬遜智能音箱對自然語音的識別等等。而今,亞馬遜開始測試使用無人機來遞送包裹,由一系列的組合算法來進行操控。

換句話說,AWS平臺自身就已經有大量的數據和機器學習的實踐,這是AWS可以提供各種類型的機器學習模型的基礎。與此同時,AWS作為雲計算的領頭羊,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在客戶覆蓋和應用層面都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因此,AWS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服務,可以很好地與AWS的其他雲服務進行結合。

Aurora落地中國,AWS掀開中國新篇章

Aurora是全球第一款跨越多數據中心的商用關係型數據庫

在筆者看來,隨著AWS在中國的北京區和寧夏區數據中心真正落地,AWS的技術優勢、生態優勢和全球覆蓋優勢會更凸顯出來。一個例子,8月8日,AWS正式宣佈跟德勤針對整個大中華區域提供一系列的企業上雲的整體諮詢服務;另一個例子,在即將舉行的8月18日的中國領先的企業應用服務商用友的客戶大會演講嘉賓名單上,赫然出現了AWS的高管名字。

這些都表明,AWS在中國的進程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從所見不凡到所建不凡。

文/余文

《科技看門道》堅持深度報道,希望能通過資深媒體人對IT產業熱點新聞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創新模式——不僅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科技看門道》主筆在行業渠道媒體擁有超過15年的從業經歷,不僅對IT消費類和企業級軟件、硬件、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均有較深入的理解,同時見證了中國IT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生態圈包括分銷、零售、SI、ISV和CSV的進化歷程,見證了金融、能源、製造、醫療、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業的信息化之路。

《科技看門道》相信,IT產業在供給側的改革——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將會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