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再見,再也不見!

滴滴,再見,再也不見!

幾乎所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企業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過於迷信資本的力量。表現出來的是他們對於生命的漠視、對於責任的一知半解。滴滴平臺再度出現安全問題正是這種現象最為直接的體現。一味地對平臺用戶進行收割(這裡的用戶包括用戶本身抑或其他),而忽略了它們最應該付出的能力,將所有的一切看作是成為壟斷企業後的理所當然,或許是所有在移動互聯網勝利者的通病。

看完了滴滴對於乘客事件的所有回應,在這些回應當中我讀出了推脫責任和傲慢無比的味道。至少我感覺這不是一個成熟企業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因為在我看來即使是一個在市場當中佔據著相對較為壟斷地位的企業,它依然要將用戶利益放在首位,而非僅僅只是一味地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因為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失去了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那麼這個企業的存在便沒有任何意義。

這或許與滴滴在整個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爾要戰,便戰”的所謂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有關,但是缺少了對於生命的敬畏和責任的擔當,這樣的氣魄要它何用呢?或許滴滴的成長經歷決定了它對於用戶有片面的認識,認為只要有補貼就會有用戶選擇它的平臺服務,但是它不知道的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用戶的信任。

這個事情讓我想起了李自成進北京。雖然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正是他對於自我能力的過度誇大以及對於民眾需求的漠視,才讓大順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滴滴的成長經歷與李自成有些相似,都是經過諸多挑戰之後才存活了下來,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能量相當迷信,反而忽視了真正造就他們的最本質的東西。

儘管當前的市場環境已經和“千車大戰”時有了很大的區別,但是要知道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戶既然能夠成就一個平臺,同樣可以摧毀一個平臺。一味地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找理由,不如尋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或許,滴滴感覺如此多的司機,對於他們平臺來講必然需要很強大的運營能力才能支撐,但是如果平臺的運營能力支撐不了某種服務的運行,那為什麼要上線這樣的服務呢?

做企業與做人其實一樣,要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增長而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最後將所有的錯誤都成為自己為了滿足用戶需要的藉口。滴滴的錯誤在於將所有的責任全部都推給了用戶,依然是傳統的平臺思維,認為自己僅僅只是一個平臺,平臺不需要承擔責任。試想一下,如果平臺僅僅只是平臺,僅僅只有流量,沒有規則,沒有責任,沒有人情味,那麼這樣的平臺留作何用呢?

其實,早在上次空姐遇害時間發生之後,外界就有滴滴對於其順風車業務整改不到位的質疑,但是滴滴卻無動於衷,依然將順風車業務上線。此次樂清事件的背後是不是正是滴滴順風車業務整改不到位的明證呢?一個企業如果一味地漠視用戶的利益,置社會責任於不顧,那麼這樣的企業或許規模越龐大對於用戶的傷害越大。

這或許就是壟斷的劣根性。當他們的生存不再有威脅的時候,只會想著如何對現有的用戶進行收割,而不會顧及用戶的任何感受。作為用戶來講,如果一個平臺連你最基本的出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話,那麼我們選擇這樣的平臺還有什麼意義嗎?

當你選擇滴滴的時候,滴滴卻對你不屑一顧的時候,或許你更加應該說一句:滴滴,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