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顏值被許多人奉為至高無上的標準。

瓜子臉、高級臉等精緻外形在“顏值即正義”的渲染下成為大眾審美取向。

但如果有人說你是“國際臉”,你可別高興得太早。

這不是稱讚,而是生物課本中的經典案例——唐氏綜合徵的別稱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唐氏綜合徵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出現的患兒病例通常與產婦的年齡有著密切的關係。

據統計,每750個新生嬰兒中就有一個患病。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患病的比例呈現顯著的遞增。

35歲產婦生出患嬰的比例為1/400,45歲的為1/25,而50歲的則高達1/10。

而生過患有唐氏綜合徵的孩子的母親再次生育時,存在高達1/4的復發機率。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平坦而寬闊的臉龐、扁塌鼻樑、傾斜的眼睛、突出的舌頭……

唐氏綜合徵患者通常具有相似的面容特徵。

而且不分國界地巧妙契合。

因此這個群體也獲得了“國際臉”這個容易讓人誤會的稱號。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這樣與生俱來的獨特面貌與大眾審美不太相符。

差異化極易滋生群體歧視與偏見。

在生活中,他們常因此而飽受怪異的目光。

然而,並不是所有唐氏綜合徵病人都擁有不尋常的面相。

少數病患僥倖並沒有表現出畸形,但卻幾乎都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人類IQ平均值約為100

患病年輕成人的平均智商只有50,相當於8、9歲孩童的智商值。

因此唐氏綜合徵患者通常需要額外接受更多的教育。

但即便如此,他們也很少能在高中畢業後繼續完成高等教育。

在美國,只有20%的患者能夠獲得工作崗位。

更多的人則需要額外的財務和法務支援才得以生存。

他們在忍受個體差異的同時,也在被社會無形分隔開的地帶孑然彳亍。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經過難以想象的努力,唐氏兒也可以演奏小提琴

外形不完美可以改造,頭腦不聰慧也可以補救。

而可能出現的身體機能缺陷卻是致命的風險。

一些患者的消化道畸形發育導致氣管異常。

在分娩時新生兒容易窒息死亡。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而假如新生兒順利趟過了分娩這個鬼門關。

接下來等著他們的,是約40%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

同時,罹患白血病的兒童是常見人群的近15倍。

癲癇、視聽障礙、糖尿病等諸多疾病也是他們比常人更容易周遭的歷練。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然而能夠降臨到世界上走一遭已經是一場幸運。

大多數病患還來不及呱呱落地,就在妊娠早期流產,胎死宮中。

唐氏綜合徵病患從生命的起點開始,就是一場嚴峻的生存挑戰。

2015年,全球有540萬人出現唐氏綜合徵的病例,其中有27000人死亡。

如今這個群體的平均壽命只有49歲。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先天設定的人生背景不免帶有些悲劇色彩。

但命途多舛的厄運背後自然少不了科學的反思與刨根見底。

它指引著人們對這種病症進行探究、分析,並尋找解決方案。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1866年,英國醫師約翰·朗頓·唐首次對這種疾病進行歸類描述。

由於患者長相與蒙古人種有類似之處,它最早被叫做“蒙古症”或“蒙古痴呆症”。

而對於患病機理的研究,則在將近一個世紀後才得出成果。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蒙古人種又稱黃種人

1959年,法國遺傳學家傑羅姆·勒瓊發現罪魁禍首是人體的染色體變異。

細胞減數分裂*時,第21對染色體因未及時分離而比正常多出一條。

因而在生殖細胞融合後形成的受精卵中異常地存在三條染色體。

*注:減數分裂是指體細胞分裂形成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生殖細胞的過程,染色體分離出現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減數第一次分裂染色體分離過程

這種人們所熟知的致病起因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約95%的病例是由此造成。

而仍有約5%的小概率是發生了染色體的易位。

通常是21號染色體的部分材料附著在14號染色體上。

因此它也被稱為21三體綜合徵。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無論是哪種情況,異常染色體上攜帶大量的DNA遺傳信息都干擾了原本正常基因的表達。

而複雜組合的基因型和不同個體間的遺傳信息差異,造就了唐氏綜合徵的複雜病症表現。

目前人們仍難以探明迷霧重重的患病機理。

但也不斷向謎團中伸出探索的科學觸角。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染色體的本質是DNA片段上承載遺傳信息的基因。

安德魯·萊恩博士就從病患的基因入手,對小鼠的免疫系統中B細胞開展實驗。

他發現唐氏綜合徵與白血病之間存在某種分子聯繫。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顯微鏡下的B細胞

相比正常人來說,患者體內大約有100個基因更為活躍。

而這些基因都在PCR2*的的控制下,影響B細胞的分裂增殖。

以至於B細胞免疫功能可能出現缺陷,從而提高了白血病的患病率。

雖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未探明,但分子層面的規律研究已經是難得的進步。

*注:PCR2是一種多梳家族蛋白複合物,可以通過重塑染色質,從而使基因在表觀遺傳上沉默不表達。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正在增殖分裂的細胞

精神發育遲滯和生理疾病嚴重影響唐氏綜合徵患者的正常生活。

多發性的複雜症狀對個人及家庭來說都是難以承擔的重負。

而目前最有效的應對方法,則是在妊娠期及時對胎兒進行檢測。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我國對孕婦進行的孕期檢查中強制包含唐氏篩查。

這是專門針對胎兒是否可能患唐氏綜合徵的檢測。

一般在16~18周孕中期,通過測定孕婦血液中甲胎蛋白等含量,可以計算出與染色體疾病相關的風險值。

但是這種篩查的準確率大約只有60%。

而且只能判定風險高低,而無法得出確切的診斷結果。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唐氏篩查包括B超檢查和血液學檢查

頸部透明層(NT)厚度的測試不屬於國家強制檢測項目。

但它卻比唐篩具有更明確的判定標準。

在孕期11~13周進行的NT測試準確性更高,也可屬於早期唐篩。

通過B超儀器引導胎兒擺出正確的體位後,用超聲波掃描胎兒圖像,測量胎兒的NT厚度平均值。

通常厚度標準為2.5mm或3.0mm。

當NT厚度超出標準值時,胎兒則有可能出現染色體異常、心臟大動脈畸形等疾病。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進行NT測試的超聲圖

而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檢測方法是穿刺羊水檢查。

在孕期的14周左右,用長針筒穿刺母親腹部抽取羊水。

在高倍鏡下觀察羊水中細胞染色體的數量和形態。

它直接對染色體進行分析,具有99%的檢出率。

但這種侵入性檢測方法因有0.16%的流產概率而讓人心存顧慮。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穿刺羊水檢查示意圖

一種無創性胎兒染色體檢測技術(NIPT)是同時兼具準確性與低風險的產前篩查技術。

顧名思義,NIPT不會對孕婦和胎兒造成創傷。

它僅需取用孕婦的外周血進行染色體的檢測。

這種高級篩查具有高於99%的檢出率。

但它僅僅針對唐氏綜合徵臨界風險的孕婦,而且價格相對昂貴。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NIPT取用的是孕婦的外周血

通過產前診斷提前得知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徵已經實現。

而父母對於診斷結果也只有兩個選擇:終止懷孕或撫養患兒。

如果選擇後者,對於出生後的病人治療卻幾乎是束手無策的。

一個家庭僅憑對家人的疼愛承載著一輩子的疾病負擔。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頻發的唐氏兒問題早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

去年,日本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可能提供治療方案的化合物。

唐氏綜合徵最根本的病因是神經發育不完全。

他們合成了一種叫ALGERNON的化合物。

這種物質能促使神經元的產生,從而使大腦皮層正常發育。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神經元細胞

他們給胚胎患病的懷孕小鼠餵食含該化合物的飼料並追蹤觀察。

患病小鼠出生後直到成年,行為沒有表現出異常情況。

並且在解決迷宮問題等智力難題時與正常小鼠沒有差異。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向體外培養皿中病患的人類幹細胞中加入化合物發現,細胞能夠正常生長。

因此他們推斷,這種該化合物也許可以抑制病症,防止人類大腦畸形。

但是現在仍未探究清楚藥物的其他副作用效果。

而且也還停留在研發階段,沒有應用於臨床試驗。

這張古怪的“國際臉”背後,是染色體變異引來的畸形與死亡

人體的染色體變異往往對胎兒造成流產的後果。

龐大的唐氏綜合徵病患群體卻因存活而被人熟知。

在奇妙的細胞進程中,每一步都是嚴謹與險峻的競賽。

看似不起眼的微小變異,改變的可能就是一次生死存亡的結果。

Down Syndrome. Wikipedia.

晁爽, 郭靜竹. 唐氏綜合徵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生育健康雜誌, 2008, 19(4):1292.

戚慶煒, 孫念怙. 產前唐氏綜合徵篩查概論[J]. 實用婦產科雜誌, 2008, 24(1):4-7.

Nakanokobayashi A, Awaya T, Kii I, et al.Prenatal neurogenesis induction therapy normalizes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 Down syndrome mi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 114(38):10268.

Lane AA, Chapuy B, Lin CY, et al. Triplication of a 21q22 regioncontributes to B cel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HMGN1 overexpression and loss ofhistone H3 Lys27 trimethylation. Nat Genet, 2014, 46(6):618–6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