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为什么非要铡掉陈世美

包拯历来以忠君正直著称,为什么要拿皇家的人———自己表忠心的对象———开刀?这要从包拯的为人说起。虽然知人论世,本非文学解读所需承担的“历史任务”,但任何一种“文学想象”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自有其历史遗痕与现实原型。

包公为什么非要铡掉陈世美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墓志》记载他“始以孝闻于州闾”,“以亲老待养,十年亡宦”,“孝”名闻天下,加之做官刚正不阿,很少有笑容,人形容“笑比黄河清”,故谥号“孝肃”。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中国人向来尊敬忠臣、孝子和清官,而包公一人就具备了这三种优良品质。学者徐忠明在《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一书中提出关于包公的三种叙事:历史叙事、自我叙事和文学叙事。在历史叙事中,包公是维护王道政治的“劲正之臣”。

包公为什么非要铡掉陈世美

包公的自我叙事则是通过奏议谏稿体现出来的竭忠于君、施爱于民的为官之道,他所追求的司法目标是“仰合天道,俯顺人情”。在文学叙事中,他是关公一样的象征性人物,寄托着草根社会的爱憎。文学中公案加侠义的叙述模式更体现了一种民间情怀,包公代表的是官方权力,而侠则代表着体制外的一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在官场黑暗的年代无疑是一剂猛药,这也可以理解为边缘权力向正统权力靠拢,忠君作为一种儒学伦理,贯穿朝野。但从“清官情结”这一文化心理来考量, 作为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包公越是被美化和神化,越说明民间对公共权力特别是司法权力的失望,才将希望寄托于想象中的包青天。不管怎么说,包公的断案与行事,都不可能游离于他的忠君思想与政治理想。

包公为什么非要铡掉陈世美

包公铡美是为了树立女性道德标兵,劝民风向善,使天下海晏河清。秦香莲身世之苦,令人油然而生怜悯之心,而秦香莲品德之贤,更是可以做世人的楷模。从人之常情来看,肯定关注前者,人皆有恻隐之心,若从政治眼光来看,必定侧重于后者,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先进典型。秦香莲品格的核心因素是孝和贤,即柔顺,她为这样的做人准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情感。

包公为什么非要铡掉陈世美

她所代表的孝妇贤妻,包蕴了三个层面的社会内涵:(一)自觉服从伦理道德要求,做到孝和贤。(二)主观上无自我,具有忍辱负重的献身精神。(三)客观上维护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秩序,稳定夫为妻纲的家庭关系。秦香莲身上突出的利他精神,是对一切女性优秀品质的总概括,她是靠“牺牲独立性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虽然从女权主义角度来衡量,她属于主体意识不强,独立人格匮乏,柔弱有余,坚强不足,但在一个男权世界里,自觉以男性为中心,维护既有秩序,这是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心理基础。惩恶扬善,教天下百姓死心塌地地信赖社会的伦理准则,包公必须扶弱锄强,铡掉陈世美,牢固树立孝妇贤妻的范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