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爲他日更好的相聚

《浙中新報》內容立足紙媒,渠道構建融媒,特別推出街採類短視頻欄目《都是街坊 都來說說》。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臨近開學,又一波暑期在義烏和父母短暫相聚的“小候鳥”要回到老家,為開學做準備。

8月22日上午10點,記者在義烏火車站候車大廳看到,回鄉的小候鳥大多“大包小包”,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一把塑料水槍,一大袋裝有方便麵、餅乾、辣條等零食。包裡裝的是父母對孩子一份沉沉的愛意,也是一份深深的愧疚。這份愛,這份愧疚,陪著小候鳥們一起飛到貴州、雲南、江西等地。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在離別的車站,父母和子女縱有千般不捨,依然要含淚道別。一個來自貴州的母親在車站裡擁著5歲的女兒,哽咽著說:“寶貝,我們今天的分別是為了他日更好的相聚。”孩子含著淚嘟著嘴,似懂非懂地使勁點頭。

記者在火車站候車大廳隨機採訪了近10對帶孩子回鄉的異地人,聽他們講述和家人短暫相聚的點滴故事。

為了陪伴孩子

暫時辭去工作

來自貴州的孔貴強帶著11歲的女兒和9歲的兒子踏上返鄉之路。臨近中午,兩個孩子吃著方便麵,嬉鬧著。

孔貴強夫婦在義烏務工,兩個孩子在老家上學。7月初,他特地回鄉把兩個孩子帶到義烏。為了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孔貴強辭了貨車司機的活,專心帶娃到義烏周邊縣市遊玩,一個暑假花了1萬多元。孔貴強說,這錢必須要花。“辛苦賺錢不就是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嗎?”把孩子送回家後,孔貴強仍要回到義烏,再找一份新的工作,繼續為一雙兒女打拼。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即便和父母在一起

也沒有太多相處時光

來自江西的13歲宇軒在爺爺奶奶陪同下回家,結束和爸爸媽媽50天的相聚時光。宇軒的爸爸在義烏一家制傘廠當技術工,每月有近萬元的收入,媽媽每月也能掙四五千元。

這個暑假,雖然來到爸爸媽媽身邊,但他們卻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宇軒,忙著在車間裡加班。更多的時候,宇軒一個人在出租房裡做作業,看電視。有時,媽媽也會抱歉得跟孩子說,下次等廠裡空一些,再帶你出門旅遊。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坐20個小時火車回家鄉

來自貴州銅仁的9歲小袁和11歲姐姐在媽媽陪伴下回到老家,兩個孩子手上拎著沉沉的袋子,裡面有泡麵、餅乾、辣條。9歲的小袁最喜歡隨身帶的一把塑料水槍,那是前段時間在公園玩水時花10元錢買的。為了節省車費,媽媽買了硬座票,路上要花近20個小時。媽媽說了,等下次媽媽賺到更多的錢,就買高鐵票回家,路上少受罪。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媽媽工作的城市是樂園

扎著兩條馬尾辮,拖著一隻跟自己身高差不多的粉色行李箱,行李箱外還繫著一個嶄新的芭比娃娃,雲南的9歲小女孩詩雨,幾乎是蹦蹦跳跳跟著表姐、表哥進火車站候車大廳的。粉色行李箱是媽媽買的,芭比娃娃是小姨買的,箱子裡還裝有好幾套漂亮的裙子。

心愛的禮物沖淡了小女孩跟親人離別的傷感。因為媽媽要上班,詩雨跟著小姨他們一起回老家。這個暑假,媽媽空了就會帶她逛公園,買她愛吃的零食,喜歡的玩具,漂亮的衣裳,在她眼裡,媽媽工作的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大樂園。接下去,她最大的期待就是春節時,爸爸媽媽拎著大包小包回家,像變魔術一般從包裡變出她最喜歡的玩具、衣服。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期待在義烏安家

全家團聚

目送著年邁的父母牽著孩子進入候車室,看著一對年幼的女兒不時哭著回頭喊媽媽,來自西安的原女士終於忍不住淚如雨下。她轉身飛快跑到候車室外上鎖的玻璃門前,隔著玻璃門,和孩子臉貼著臉,邊流淚邊安慰嚎啕大哭的女兒,提醒孩子以後要聽姥姥姥爺的話。8歲的大女兒一邊哭著用紙巾擦著自己的眼睛,一邊使勁點頭。孩子身後的兩位老人也跟著悄悄抹著眼睛。

都是街坊|孩子,請相信,今天的分離是為他日更好的相聚

原女士夫婦在義烏工作四五年,每到暑假是她最開心也是最傷感的時候。開心的是,能把一雙女兒接到身邊,有兩個月的親子時光,傷感的是8月底孩子和孩子分離後,她要花很長時間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回到出租房裡,滿腦子都是孩子嬉鬧的情景。”原女士最大的心願是,能在義烏安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家,把孩子接到身邊,一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朝夕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