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導讀:最近網上很多人對拼多多的關注點,大都在於金錢利益上。例如有人說拼多多是在做“電商被高估值泡沫”破滅前的最後一波。也有人說拼多多是在借上市吸金來洗掉“假貨平臺”這個標記等等。這些評論說的都並非無道理。

但是,有多少人關注到,拼多多是利用什麼做成功了。

而這又預示著什麼呢?

迅雷不及掩耳上市

一個電商平臺成立三年,竟然能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要知道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平臺都要下了10多年的功夫才能做到。要說是這個行業的環境,淘寶、京東等“老大哥”早就屹立不倒,更不用說其他大大小小的平臺,競爭力不言而喻。但偏偏就有企業以黑馬的身份殺出重圍,傳播和佔領國內市場份額的速度讓人目瞪口呆----拼多多,他們做到了。

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然而,剛剛成功赴美上市、被譽為中國增長最快電商公司,卻正在遭遇一場產品“山寨”、“盜版”的質疑。

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近日,創維打響了在拼多多打假維權的第一槍。創維數字大股東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日前發表聲明稱,針對拼多多購物平臺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電視產品銷售問題,公司正與拼多多嚴正交涉,要求其即日停止所有假冒創維電視產品的展示及銷售活動。

童話大王鄭淵潔29日也發佈微博稱,多位讀者向其舉報拼多多,原因是該平臺上的專營店銷售盜版皮皮魯圖書。

更令人吃驚的是,拼多多平臺上的山寨產品亂象已蔓延至嬰童用品。諸如“puobanrs”、“parmepas”、“pampermes”多個外觀類似幫寶適pampers的紙尿褲產品,因為其價格低而銷量極高。

事實上,電商平臺的售假事件並不罕見,被打假的不只是拼多多。之前淘寶、聚美優品、京東等平臺都曾在上市之初經歷了“假貨風波”。

但是,如今一個平臺公開大量賣假貨,上市估值居然還能超過300億美元。

並且,平臺老闆身價居然超過京東老闆劉強東。

更誇張的是,公開賣假貨,工商部門居然不查。被侵權的小米、索尼、三星、華為等公司更是不打算維權。

甚至,背後還能站著海量資本:高榕,新天域、騰訊、紅杉中國等這些超級投資機構作為支撐。

能做到這樣,恐怕只有拼多多了。

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對於品牌商家有什麼好處可圖?

對於超級投資機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利益關係?

新零售裂變營銷是關鍵

要想知道拼多多到底如何能夠做到,首先就要分析它不一樣的地方。

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拼多多在模式定位上並非與其他電商一樣。它利用了裂變營銷的其中一個手段---拼團,作為其核心定位。這樣能很好的避免與“老大們”直接對抗。特別的是,專門做拼團的電商,他們是第一家!

所謂拼團,開始是出現在旅遊行業上,被應用到了電商銷售之中。它是由各個商家提供的拼團人數,不受地域的限制,當指定人數到達後才能享受的低價優惠。直白的說,就是會刺激消費者為了以超低價格購買他想要的商品,而不斷大量發動身邊包括家人、朋友、鄰居等來湊人數, 一傳十,十傳百!

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拼團的手法,並不是以客單價為重心,也不是以商品的利潤為核心。但是它的原理卻讓人很好理解為什麼可以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和大量佔領市場,擁有讓人難以置信的日活量和資金流。

在拼多多的招股書上顯示,平臺在商品銷售方面的收入持續降低。2016年為4.566億元,2017年降到340萬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為0。

但是,在廣告上的收入大幅度提高,2016年為4830萬元,到2017年飆升至17.407億元,到2018年一季度就達到13.846億元,同比增長37倍。

這就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

推動商家的順風車

從拼多多的APP介紹可以看到,他們不只是拼團。“限時秒殺”、“砍價”、“每日簽到領紅包”等等一樣不少,這些都是裂變營銷的內容。

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拼多多這樣做,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把裂變營銷“玩”的淋漓盡致,讓平臺向新零售營銷發展,以超級的速度傳播和佔領市場為首要,繼而增加活躍度、培養用戶習慣來獲取收益。實踐證明,他們的確成功。

所以,很多品牌商家並沒有動真格的維權,至少在之前是沒有的。原因也是很簡單,他們搭上了拼多多這個“順風車”,來快速傳播、佔領市場、增加活躍度、培養用戶習慣,儘管是平臺存在山寨、盜版的現象,也是在為他們無形地“打了不少廣告”,這與他們的本質的利益並不衝突,何必要早早“收割”把這“順風車”打翻呢。

當然,現在拼多多上市了,一個企業上市之後成為公眾公司,理應是合規經營的楷模,不能無視其中的法律風險。明知道拼多多即將會改變,那麼現在先主動維權就是聰明的做法。既有法律的幫助,出師有名,又會讓自己的品牌炸開式的再曝光一波。

你說這麼好的機會,現在不維權,更待何時呢?

資本買單的是裂變營銷

在拼多多上市之際,身為80後創始人、董事長和CEO,黃崢沒有去敲鐘,最終為拼多多敲鐘的是六位消費者。用他的話說,上市只是一個開始,並不太重要。

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其實大家都明白,甚至黃崢他自己也明白,一個假貨充斥的平臺上市並不是什麼“光鮮”的事,所以他這麼做一點也不奇怪。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拼多多背後能站著海量資本:高榕,新天域、騰訊、紅杉中國等這些超級投資機構作為支撐。這並非代表這些資本大咖看上了拼多多這個平臺,而是他們的專做裂變營銷電商平臺的方式。

更甚至說,他們是在為裂變營銷“買單”。這預示著新零售和裂變營銷已經是一個共識的趨向了。

其實在好多行業已經逐漸開始向這方面在轉變。

拼多多“假多多”依然無阻其上市,看裂變營銷的巨大魔力!

比如我們熟知的珠寶首飾行業,在經過傳統的按需求銷售,到後面燒錢搞門面裝潢、做服務來吸引客戶,再到後面發展電商、微商進行渠道分銷。日益競爭激烈化的市場,這些手段已經根本不能再滿足商家的生意發展了。

所以有一小部分稍微超前的珠寶營銷系統都開始轉向研究新零售和裂變營銷的新方式。

對於消費者是最直接可以看出效果的。我們會慢慢發現,珠寶首飾由原來的不便宜,不是特別時候就不會想到去買。到現在連珠寶都有了好多拼團、砍價、積分兌換、優惠券等方式來展示,讓消費者覺得划算了不少,多買幾件換著戴戴也是無妨,甚至還“拉幫結派”一起來買。

這樣一來,門店得到不少新客戶,增加不少客流量,自然獲益不少!

所以,裂變營銷存在著巨大的可塑性,直指新零售未來。資本市場的風向,也是有根據的。


策劃:無憂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