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家鄉槲包香

每年農曆的四月底五月初,在附近的農貿市場,就會有艾蒿的奇異芳香和粽子的誘人甜香飄飄散散,還有花花綠綠的香包也透著薰香。尋著香味,我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快要到了;尋著香味,我又回味起家鄉豫西農村端午節的獨特習俗。


最是家鄉槲包香

我的家鄉在盧氏縣西南山的瓦窯溝鄉,那裡山清水秀,是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端午前後,漫山遍野的草木透著清新,青中泛黃的麥子飄著麥香,是快要到開鐮的時候了。鄉親們一邊收拾著鐮刀、整理著道場,一邊也為馬上到來的端午忙碌著。
最是家鄉槲包香

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包粽子吃。但是,在我的家鄉,用豫西伏牛山上特有的槲葉包的槲包卻是別的地方不多見的。當年曹靖華先生在他的散文《粽香飄飄憶當年》中深情地回憶家鄉特有的槲葉和吃槲包的習俗。也曾想給摯友魯迅先生寄些家鄉的鮮槲葉,但是那時關山阻隔,郵遞不便,加之槲葉風乾易碎,此願也便未能實現。槲葉本是翠綠的,散發著清香,在鍋裡煮過後仍然別具一番香味。端午的頭一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用煮好的槲葉把泡好的糯米、小米或者高粱包起,放些紅棗大豆,包成五六寸長左右的樣子,再把兩扇相對而放,用筍葉捆紮起來。每家差不多要包大半天才能包完,最後把包好的槲包放到大鍋裡用柴火煮一夜。
最是家鄉槲包香

到了端午這天的早上,煮了一夜的槲包的香味已經飄滿了屋裡屋外,嘴饞的孩子們一定要先嚐嘗槲包的鮮香了。槲包既有槲葉的清香味,又有糯米高粱、紅棗大豆的米香味,再蘸點紅糖白糖,那味就更是香甜了。當我們迷醉在槲包煮出來的香甜味中的同時,父親和哥哥就把割回來的艾蒿插在大門上頭,我卻偎在母親身邊,看著她用靈巧的雙手,給我們兄妹綁花花繩、做香布袋。我看著她把一根根單色的線,變魔術一般合成一股五彩線,分別穿上小小的雞心戴在我們的手腕、腳脖、頸項上。然後用一塊塊碎花布,裡邊裝上川芎、蒼朮、白芷、香草等做成的香料,按我們的不同屬相,做成小雞、小兔、小羊、小老虎等的樣子,掛在我們的胸前。中午的時候,我和鄰居的小孩子們鼻孔、耳孔點了雄黃之後,都戴著自己的香布袋到外邊去炫耀一番,就像過年穿新衣服一樣,比一比誰的好看誰的香豔。
最是家鄉槲包香

花花繩和香布袋要在孩子們的身上一直戴到農曆的六月初六,然後把花花繩剪下來,纏綁到房前屋後的瓜秧或是小小的瓜娃上。這時節,翠綠的瓜秧纏纏繞繞,鵝黃色的花兒像喇叭一樣怒放著,淡淡的花蕊上蜂蝶飛舞。五顏六色的花花繩纏在翠綠鵝黃的瓜秧上,顯得風姿綽約。我和小夥伴們時常到纏了自己手腕上剪下花花繩的瓜秧上去看,哪個瓜兒長大了,哪個瓜兒落下了,就像纏繞著我們童年一個五彩的夢想和希望,在悲悲喜喜中和瓜兒一起又長了一個季節。

母親的手是很巧的,我們兄妹戴的花花繩和香布袋一定是全村子最好的。童年的我一直都享用著母親手巧給我帶來的榮耀,那種幸福的感覺,就像香布袋裡散發出來的香味一樣,也會久久繞在身上浸在心頭。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母親的烏髮被歲月的風霜染成了斑白,靈巧的雙手也有些遲緩了。而當年戴著花花繩和香布袋的孩子們就像當年期待的瓜娃一樣,也帶著父母的夢想和希望慢慢地長大成人,只可惜再也回不到那瀰漫著香味的童年了。

家鄉農曆的五月,是香味瀰漫的五月,田野裡的麥香,艾蒿的異香,槲包的甜香,香袋的薰香,雄黃的酒香,瓜菜的清香,香味綿長而久遠。 濃郁飄香的五月啊,總讓遊子在外夢牽魂縈、不得釋懷。(作者:盧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