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爲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呢?

鄺小希


有網友為問: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呢? 首先,八國聯軍不是一直都是2000人,八國聯軍是在不斷增兵的。
到了後期聯軍已經達到了5萬人,其中日軍的第5師團等2萬多人,俄軍1.2萬,英軍1.2萬,法軍3500人,美軍3500人,德軍900人……,而且,在八國聯軍在京津地區發動戰爭的同時,沙俄還有17萬軍隊進入東北。
也就是說當時實際上有22萬聯軍衝進戰場,而清軍當時的主力都雲集在京津和東北地區,兵力情況是,最精銳的武衛軍5萬人都在京津,只有袁世凱部分武衛軍7千人在山東。接受了洋槍訓練的八旗軍1萬包括虎神營,驍騎營等等也在北京。
清軍在京津的主力部隊是6萬人,清軍在東北的洋槍部隊,是大約3萬人。為此清軍調撥東北,克虜伯大炮60門,毛瑟後裝步槍1萬支,林明敦步槍1600支,美國馬槍1千支,六輪左輪手槍500支。另外還有3300支比較老式的前裝洋槍。
按照,清軍自己的實力,已經有10萬洋槍部隊,而且馬克沁重機槍,克虜伯大炮和毛瑟步槍,美國溫徹斯特步槍,也就是美國牛仔的專用步槍。論實力,當時國內任何地方發生起義,都會遭到清軍的碾壓性打擊。
但是要對抗22萬聯軍,清軍的這10萬洋槍部隊的實力,就差的太遠了。日本統計的八國聯軍的傷亡是3300多人,就擊敗了6萬清軍主力。
而在東北戰場,沙俄損失最大的戰鬥是7月26日,清軍慶祺,穆龍阿,富德率領的2000八旗軍襲擊沙俄在哈爾濱的護路軍司令部,殺傷300多俄軍,以及在琿春保衛戰殺傷俄軍200多人。
但是俄軍是17萬人的大軍團,進攻分佈在整個東北各個據點的3萬清軍,很快清軍戰敗,沙俄以2000人傷亡,佔領東北。總體計算,22萬聯軍,以5500多人傷亡,打敗了清軍的9萬主力部隊,如果把這個傷亡比放在抗戰,比如發生的京津的戰鬥。
第29軍極其附屬部隊10萬人對抗,當時日軍1個師團又2個旅團,3萬日軍,擁有三倍人數優勢。日軍被擊斃127人,被擊傷384人。隨後平津失守,武衛軍5萬人對抗5萬八國聯軍,兵力沒有優勢,還能殺死對手3300人。其實,如果看抗戰大部分戰役,很多部隊實際戰鬥力還不如清朝那些武衛軍。

烽火觀察


簡單來說吧,清政府末期面對的歷次反侵略戰爭,在大多數時候都體現出了19世紀中、後期海權相對於陸權的絕對優勢,歷次戰爭的失敗逼迫近代中國第一次正面認識海防與海權的重要性,並帶來了籌建北洋海軍這種歷史性的戰略決策

清王朝面對太平天國的戰爭,是一場技術水平停留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戰術則介於拿破崙戰爭到七年戰爭的低水平陸戰。

由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河網縱橫,戰略迴旋餘地又小,太平天國、清朝諸練勇部隊又普遍裝備了威力巨大的線膛步槍與霰彈炮,因此雙方在戰役戰術上都強調“持重慎戰”,發揮防禦優勢,比如,湘軍的戰術條令就規定一日行軍不得超過30裡,每日行軍結束後都必須修建築壘工事,全軍在工事內過夜,一旦遭遇太平軍也往往是結硬寨、掘長壕、布槍炮、打呆仗,步步為營,緩慢推進。戰爭時間的拖長,使得清王朝可以從容調集大批部隊參加到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在後期圍攻天京的戰役中,湘軍已經雲集了大約10萬兵力,淮軍、楚軍等部也有5萬餘部隊,形成了對太平軍的絕對優勢。

而清王朝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面對海上來敵的戰爭,則是歷代中原王朝從來沒有見識過的反登陸作戰。

▲《軍武次位面》第四季“晚清風雲”系列

在深諳近代陸戰戰術的西方列強的兩棲登陸之下,清王朝陸軍在戰略與戰術上的劣勢被暴露無遺:近現代交通與後勤補給體系的完全缺位,使得清王朝難以立刻調動部隊到洋人可能實施兩棲登陸的地區;近代電報、郵傳的落後,又使得清王朝對於己方部隊與西方艦隊的實時動向完全不清楚;陸軍武器裝備技術的低劣,使得沿海的要塞火炮在射程與威力上完全無法同西方的海軍艦炮相抗衡;陸軍戰術的落後,甚至導致大多數要塞保衛戰中守備清軍連防禦正面與防禦側翼都不清楚,既不設置防禦縱深,也不掩護要塞側翼,更不掌握戰役預備隊,輕易被洋人迂迴突防。相比之下,洋人乘坐的海軍戰艦可以運載陸軍在中國沿海來回機動,並在任何一個我方防禦薄弱的要點實施登陸,形成雖然總兵力大不如清王朝、卻可以造成局部兵力絕對優勢的局面。

▲《軍武次位面》第四季“晚清風雲”系列

虎門炮臺、大角炮臺、定海之戰、吳淞口之戰,一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金旅之戰等等,基本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劇本”:洋人正面牽制要塞火炮,海軍陸戰隊在要塞側翼實施兩棲登陸,迂迴清軍側後,一舉擊潰守備部隊,達成戰役目的。而此時,清王朝的最高指揮中樞甚至連最新的戰局動態都需要靠傳統的驛遞快騎傳遞地方官的題本才能事後得知,皇帝下批文的時候連黃花菜都涼了,談何調集大軍去補防?


軍武次位面


太平軍是農民軍,八國聯軍是現代軍隊,之間有明顯的代際差別。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顛覆大家以往是印象的是,清朝打不過八國聯軍不是因為武器裝備的問題,其實較於兩次鴉片戰爭,這時清軍武器裝備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特別是三十多年洋務運動的發展,和對外引進和仿製,世界知名的武器毛瑟、克虜伯等先進武器都能在中國軍隊中找到。

大致來看,戰時的清軍武器裝備與聯軍相差不是很大,有的已經甚至超過了聯軍。

例如有一份軍事報告顯示,在天津繳獲的清軍武器中,曼裡徹式卡賓槍的類型比在華作戰的奧匈帝國的卡賓槍更為新式,克虜伯炮比德國軍隊在華裝備的都更為先進。

因此武器因素不是導致清軍戰敗的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我總結一下幾點:

晚清國家常備軍體系崩潰,儘管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整編新式陸軍,裁撤八旗綠營。

但效果極為有限,八旗和綠營,因為是滿清根本,所以儘管徒耗軍餉,成為政府的負擔,也不能大量裁撤。某些時候甚至人數還增加,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崛起的勇營,雖然戰鬥力強,但屬於國家編制體制之外。

所以清政府將由防軍改為國家的常備軍。在甲午戰爭陸上的較量中,湘淮軍紛紛敗北,國家常備軍體系遭受重大打擊。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政府大量招募新兵,但素質極為堪憂,軍紀不整,或遊手好閒,或煙癮極大,或素為盜賊,並不知道槍械如何使用,這些新兵根本無法與聯軍進行較量,即使裝備相當,又如何?

晚清軍官缺乏現代理論知識,清軍的軍官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武舉,主要考弓馬技勇以及策論武經等,一種是士人型軍官,這是由一批具有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儒家知識分子組成,例如曾國藩、李鴻章等。

但是他們畢竟所受的軍事知識教育有限,所獲取的近代化戰爭的經驗來源於自己閱讀兵書和實戰總結,對付農民軍還可以,對付聯軍就不足了。清政府缺乏抵抗到底的決心,企圖戰促和,兵勝於朝廷,戰爭的結果和政治的進程密切相關,對外宣戰。

清政府一開始就缺乏一戰到底的決心,面對義和團的發展,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塗炭,因而只能利用之,徐圖挽救。

朝廷企圖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當形式不利時,則出賣之,命令兩廣總督李鴻章趕赴北京,用其威望向聯軍乞和。

朝廷下罪己詔,降旨懲辦義和團,兩宮答應列強全部條件希望得到聯軍諒解,這可真是戰爭的奇觀。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首先這不能簡單的用人數來定義。單說軍隊人數的話太平天國比八國聯軍多太多的,但是前者的武器裝備卻比後者差太多。太平天國也沒有先進的制度支持,背後的政治背景和西方列強是相差很多。太平天國只是清朝內部的農民軍起義,說白了就是一幫農民造反,沒什麼外部力量支持。而八國聯軍卻都是帝國主義,而且還有8個,個個都是軍事經濟相對清朝強大,制度先進的列強,就算全部殺死了這2000人,還有可能派更多人來複仇的。

這也是慈禧太后害怕惹怒洋人,所以出逃北京時命令清軍殺害反帝愛國的義和團的原因。腐朽的清政府是很害怕被外部勢力顛覆政權的。

清末,清廷已經內憂外患半個世紀了,朝政癱瘓腐敗透頂。清軍和洋人作戰幾乎從未勝過,武器裝備不如人,軍隊編制不如人,訓練方法不如人,軍心散渙。之前清政府也不過最多同時和三個列強國家作戰,這次出動了八國的聯軍,被氣勢壓倒了。

還有,從地點上看,太平天國是從廣西金田起義,一路往北打,最後定都南京,主要活動區域是長江中下游流域和江南區域。雖然組織過北伐,打到了天津衛楊柳青,但孤軍深入也很快被消滅。八國聯軍憑藉船艦利炮直接從天津登陸,被洋人嚇破膽的清軍士兵不戰自亂很多望風而逃,義和團通過扒火車毀電線等極端方式才勉強遲滯了一下洋人的進攻。天津是北京城的門戶,經過廊坊等地,八國聯軍單刀直入,很快打到了北京。這有點快刀斬亂麻的意思小刀切黃油找到了重點,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中心。

所以晚清政府能對內慢慢平息了太平天國的農民大軍,卻打不過到了首都門口的2000八國聯軍。【小成】


大國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八國聯不是2000人,而是3萬多人,最後增加到5萬

其中日本就出動了2萬人,其他軍隊出兵1萬多人。

而在平津一線的清軍,約七八萬人。

就兵力來說,滿清沒有絕對優勢。

第二,太平天國不過是農民軍

即便最為西洋化的李秀成軍,也不過是花錢購買了部分洋槍和洋炮而已,完全不可能和洋人正規軍相比。

在數量不是相差極大的情況下,李秀成的太平軍(最驍勇善戰的),往往被華爾、戈登的洋槍隊和常勝軍擊潰。

而洋槍隊也好、常勝軍也罷,不過是模仿洋人正規軍的低劣山寨而已。

可見,太平軍的戰鬥力,和洋人正規軍還是有巨大的差異。

實際上,即便太平軍精銳大軍,火器裝備率也不過一半,其餘仍然需要手持大刀長矛作戰。

這些手持冷兵器的太平軍,如果遇到洋人正規軍,根本就沒有作用,完全是刷戰績的。

第三,太平天國的實力,無法和列強相比。

太平天國衝擊量,不過是戰局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各一部而已。

太平軍的地盤,基本都處於和清軍的來回交戰中。

這種地盤,無法提供穩定的稅收和糧食,以此為生的軍隊自然戰鬥力不強。

但列強的軍隊不同,一切後勤物資尤其是武器裝備,都是相當充足的。

八國聯軍奉行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甚至最初西摩爾那隻2000多人的部隊,其實就是為八國聯軍打通後勤線的。

況且,列強都背靠強大的帝國,絕非太平軍可以相比。

第四,清軍雖打敗太平軍,也不算是新式部隊。

清軍打敗的只是農民軍,介於清軍正規軍和民兵之前的太平軍,勝之不武。

而即便是湘軍或者淮軍,也遠非是什麼西洋部隊。他們只是使用了一些洋槍洋炮(當然還有抬槍劈山炮之類老古董),而訓練、戰術、後勤全部是老一套。

以步炮協同來說,極爛。再說後勤供應,也是很差。

尤其軍官,完全不懂現代化戰術。

清軍當時的所謂一半冷兵器,一半火槍,配合少量大炮的戰術,遇到洋人立即潰不成軍。洋人首先用大量炮兵壓制,擊潰清軍炮兵,然後大量殺傷清軍士兵。

隨後洋人士兵攻擊,清軍已經傷亡逃走不少,剩下的部隊又有一半是冷兵器,無法還擊,最終火力往往是列強十分之一,完全被壓制,自然會敗了。

其實說來說去,清軍打敗太平軍,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同樣道理,八國聯軍打垮老式清軍,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八國聯軍回憶,一路最艱苦的戰鬥,是和滿清的新式陸軍,也就是按照部分洋人模式訓練的部隊。


薩沙


這是近代化軍隊對封建軍隊的絕對碾壓,根本原因是組織度和訓練度的巨大差距。而不是清軍武器太落後,也不是太平天國軍隊比清軍太差,或是清軍腐敗士氣差,這些都是次要原因。

舉幾個戰例:

卜卜山會戰。法軍3000人進攻擁有15000人,佔據著山地堡壘的中國軍隊。白刃衝鋒擊潰中國軍隊,法軍傷亡84人,中方傷亡3000。

鎮南關大捷。法軍1000人昏了頭進攻擁有20000人,佔據著山地堡壘的中國軍隊。法軍在山谷被包圍著打,依靠白刃戰殺出重圍,中國軍隊乘勝追殺,殺傷法軍280人,自身陣亡1600人,加上傷者總數可能超過5000。

八里橋會戰。因為靠近京師,中國軍隊基本精英盡出,50000人對英法聯軍8000人。被擊敗。傷亡3000人,英法聯軍傷亡52人。孟加拉槍騎對蒙古騎兵的評價是:很難抓到,但一旦抓到,很容易對付。

貼幾個我做的還原英軍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戰術視頻,到了八國聯軍侵華時,西方列強的軍事水平還要更高。\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34d000186ba2800a956\

福林說歷史


太平軍和八國聯軍能比嗎?農耕社會你說戰爭很大程度上是以人多取勝,但進入近代工業社會(這裡指的是英法等西方國家),戰爭就不是簡簡單單就靠人多了。

太平天國前期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無論清政府的八旗軍,還是綠營兵,甚至是後來胡林翼、曾國藩所組建的地主武裝(湘軍),都敗於太平軍手裡,就連在上海的洋槍隊都慘敗。可最終事實卻是怎麼樣呢?笑到最後才是勝利,湘軍、淮軍等地主武裝雖然在前期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可是畢竟他們背後是整個大清帝國,廋死的駱駝比馬大,你太平天國看似佔據了半壁江山,但卻不穩固,就拿長江重鎮武漢來說,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還有江北、江南兩座大營,屢次被太平軍摧毀,但每次又重新建立起來。加上太平天國後期,內訌不斷,大量的骨幹力量損耗殆盡,基本上離滅亡不遠。



而八國聯軍不同,別看人數少,只有區區兩千餘人,但手上都是現代化武器,背後又有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支持,清軍根本不是其對手。雖然當時的清軍已經有一些近代化軍隊的模樣,但打仗還是人,軍隊的戰鬥力沒跟上,再牛逼的武器也是燒火棍!還有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湘軍、淮軍,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後就被解散了,而淮軍過了30多年早已不是當年的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所以可以看出,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還是要靠國家的底蘊,也就是經濟實力和工業化水平。


青史回聲


有網友問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 首先八國聯軍的兵力是在一直變化的,2000多人只是剛開始的時候,後來聯軍增兵到3萬以上。

在東北還有17萬沙俄軍隊同時南下,可以說當時的八國聯軍包括沙俄軍團,並不是區區2000人,而是20萬大軍。同時從東北和天津發動大規模攻勢,而清軍真正的精銳力量就是武衛軍的5個軍6萬人。

還有在東北的神機等部隊3萬人,合計9-10萬擁有現代化武器和訓練的新軍。武衛軍聶士成部隊打的最堅決,主要是在天津戰役與聯軍交戰,另外二個武衛軍是在廊坊、通縣戰敗,還有1支就是袁世凱所部,跑到山東躲避。

武衛軍5個軍在八國聯軍戰爭失敗了4個,在東北的神機營等3萬人也全部失敗,最後只有袁世凱所部完整保留下來,也導致了最後袁世凱實力的做大。

至於太平軍,當時清朝賊情匯篡介紹,其實太平軍沒有什麼武藝,但是特別齊心,打起來以死相拼,能夠忍飢挨餓。一旦清軍釋放火器就趴在地面上,槍聲稍微稀疏就敢於奮勇衝鋒。

但是這種戰術遇到了全部配備洋槍的淮軍,喜歡建設土牆,配備大量刀矛手保護火器手的湘軍,顯然就不管用了。因此,太平軍最後數十萬人也打不過10多萬湘淮軍。

在天京20萬太平軍無法擊敗3萬湘軍為天京解圍也是一個道理,特別是到了後期,太平軍的肉搏戰能力下降也非常厲害,非常依賴洋槍,但是其洋槍數量不如清軍,特別是清軍還有洋炮,太平軍失敗也就很好理解了。


深度軍事


太平天國在公園1864年被平定,而八國聯軍是在公園1900年的時候,這個期間也不過只是過了三十多年時間而已,當時太平天國可是號稱有百萬大軍,但是還是被清朝剿滅了,而很多人都說八國聯軍只不過數千人,清軍那麼多人吐口唾沫也把這些人淹死了,為什麼清朝會敗得這麼慘。

其實清朝這個時候是完全沒有能力和這些八國聯軍打的。清朝之所以能夠打敗太平天國,看看這些都是什麼人,都是一些老百姓,以前就是在家種地的,而且領導也是農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要不是這個時候的清朝內憂外患,要平定太平天國何須十年時間,這個時候的太平軍都是以死相拼的,拿生命在打的,因為不打就是餓死,打了還有機會活下去有吃的,那都是拼命的。看看到了後期,太平軍就不行了,加上湘軍,淮軍都配了火器之後,那麼只要十幾萬人也就把號稱數十萬上百萬的太平軍打敗了。

但是八國聯軍就不一樣了,一開始這些國家確實只有數千人,但是都後來,這些國家派出的遠不止這些人,光是陸軍就是5萬人,還有海軍五千多人,加上戰艦54艘,從天津港唐沽口轟炸,做為陸地軍隊的支援,而當時的清朝經歷過了甲午戰爭的慘敗,已經沒有海軍了,這直接導致聯軍部隊從這一缺口長驅直入。而且沙皇俄國還有十幾萬人在東北,這些人配合從天津登陸的軍隊,加起淶差不多二十萬人一起攻打清朝。

這個時候就看到了國人的醜陋。其實八國聯軍攻打中國,完全就是清王朝自己和八國聯軍打的,這個時候清王朝只有數萬人在打,京津地區的武衛軍的5個軍6萬人,東北的神機等部隊3萬人,加起來也就十萬人左右的現代化部隊,而這些部隊都被打敗了,只有袁世凱的新軍選擇迴避保留了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袁世凱能夠做大的原因。為什麼說看到國人的醜陋呢?

戰端一開,首先東南各省與列強達成互保協議,不參與這一場戰爭,而袁世凱又迴避,根本沒有入京勤王。這個時候各省都是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麼清王朝能打贏這些配備了現代化武器的八國聯軍嘛,結果也是可想而知了。要知道當時剿滅太平軍的主要就是東南各省,但是這個時候都是不參加。

那麼清王朝敗了也是順理成章了,也使中國簽訂了《親醜條約》,八國聯軍也是侮辱性的要每一箇中國人賠償一兩白銀,共計4.5億兩白銀,本息9.8億兩。

勿忘歷史,富國民強。


小伍講歷史


首先我們要清楚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的歷史背景。

清廷自1894年甲午大海戰失敗後,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南方不斷有革命黨起義,而北方則有義和團運動。面對內憂外患,光緒帝決定實行自上而下的變法改變困境,而變法涉及了守舊派利益,又與慈禧太后發生了權利之爭。於是慈禧太后與頑固大臣一起鎮壓了維新運動,軟禁了光緒皇帝。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對光緒失望之極,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撫養大的皇帝不但與自己爭權,還要囚禁自己,如果不是袁世凱及時向榮祿告密,只怕自己這會真的已成為孤家寡人。因此慈禧一怒之下,不僅廢除新法,誅殺參與變法大臣,通緝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還預備廢除光緒。

於是在變法失敗後,慈禧立即命令太醫捏造脈案,對外宣稱光緒已病入膏肓,並預立光緒侄兒溥儁為大阿哥,如果東交民巷的外國大使們對此沒有異議,則立即廢除光緒,由無腦小孩溥儁接替。

誰知消息傳出,不僅地方大員如江督劉坤一、湖督張之洞皆持強烈反對意見外,竟連東交民巷的洋人們也知道光緒身體無恙,堅持安排西醫入宮診治光緒。如此弄巧成拙,加上心腹榮祿也持反對意見,慈禧太后不得不把廢立一事擱置起來。

但溥儁的父親載漪(也是光緒堂哥)一心想讓兒子上位,自己好做太上皇。在聽說義和團宣稱“刀槍不入”“扶清滅洋”後,決意拉攏義和團為其所用。義和團原本在山東活動,但繼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對其持敵視態度,數次派兵鎮壓,因此義和團的活動地點由山東逐漸轉向直隸。此時自然樂得載漪拉攏,慈禧也在宮中聽聞義和團事蹟,但她並不相信這幫人真的“刀槍不入”,只是對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較感興趣。因此派了軍機大臣剛毅、趙舒翹先後前往河北考察義和團,這兩人也是守舊派,對洋人極端仇視,因此非常認可義和團對洋人的態度。經過剛、趙兩人的彙報,載漪的煽風點火,慈禧覺得義和團的確可以利用,於是同意義和團入京。

義和團進入北京後,到處設壇拜天,動輒與洋人多次發生衝突,連對他們活動稍有微詞的人都被冠以“二毛子”(漢奸)之稱,或打或殺。義和團又宣稱女拳師能飛行空中,取人首級,而大師兄們則說通過望氣就能知道此人是否是“二毛子”,因此王公大臣爭相接納義和團,並於府中設壇拜祭。慈禧太后有次也招大師兄帶領一部團眾入宮,讓他察看太監宮女們是否有“二毛子”。因此有人懷疑慈禧用意,此舉可能是讓義和團熟悉宮中地形,以備不時之需。

義和團處處對抗洋人的運動引起了洋人的極度反感,各國公使聯合要求清政府取締並鎮壓義和團。

引發八國聯軍入侵的導火索是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處決一事,此舉讓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等八國決定一起出兵中國,保護自己的僑民。

1900年五月份,以英國人西摩爾為統帥的八國聯軍2000餘人在天津登陸,後續部隊約三萬人,最終參戰兵力約五萬餘人,軍艦50艘。

此前稍早些時候,慈禧太后亦對以上八國進行宣戰,並讓人指使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的外國大使館。慈禧太后的這一舉動遭到了地方督撫們的強烈反對,這些人包括山東巡撫袁世凱、江督劉坤一、湖督張之洞、兩廣李鴻章等,他們直接跳過清廷中央與列強們談判,雙方達成互不開戰協議,實行“東南互保”。

因此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手握兵權的地方督撫們已與清廷離心離德,真正在一線對抗八國聯軍的主要是義和團和榮祿的武衛軍。武衛軍之前曾經剿滅過義和團,所以雙方處於敵視狀態,並不能團結合作,甚至武衛軍將領天津提督聶士成在前線抗擊八國聯軍時,義和團卻在後方殺他的妻兒老小。

更可恨的是慈禧太后見得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竟然讓人偷偷的送水果蔬菜給圍困在東交民巷的外國使臣和士兵們。後來逃離京城途中又把戰爭責任推給義和團,讓清軍大肆屠殺義和團。

所以這樣的部隊如何能夠打敗遠道而來,以火槍大炮為主要武器的八國聯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