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里,你怎么看?

田野风66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的棺材放家里,你怎么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有些老人们,会提前做好自己的棺材放到阶梯上,堂屋里,那是讲究落叶归根,以免自己百年之后"赶通脚板",意思就是说防止自己死后,要临时请木匠师傅去做棺材,一不刷漆,二不合身,三个原因担心自己死后,睡在新做的棺材里那口木材气味把眼珠子都冲出来,其实这都是老人家们的一种担心而已。


在过去,农村父母亲们儿娶女嫁,父母亲百年送上山了之后,就意味着自己一生的事业都完成,这时候,老一辈人都普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他们认为,人到六十岁称之为一世人,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活到七十岁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所以,大家到了六十岁都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了,为了以防不测,个别的父母亲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他们就先请木匠师傅为自己老两口准备一付棺材了。


在七星老农家乡,七八十年代都是实行的土葬,农村人百年之后,都是"叶落归根",那时候我们农村人做棺材,都是用自己家山上最大最好的杉木做的,有"见棺发财"之说,家中有一付棺材是一种老人家享福的事情了,为什么?因为七八十年代,一付七四三小棺材,把它漆好,就价值1800元,一付八五四中型棺材就价格3000元,一付十搁大棺材就值6000元,相当于现在的低档小汽车的价格了。

不过到了新世纪社会,国家提倡农村人也实行火葬,节约土地,象我七星老农60后这一代,死后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我们认为无所谓了,人死不能复生,百年之后回归大自然,火葬土葬都只不过为大自然增添了一杯泥土而已,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七星老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里,你怎么看?

农村人做棺材是很有讲究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做棺材是很有讲究的。不说其它的讲究,单说,棺材的质量就很有讲究:

一是木质上的讲究。柏木棺材最好,是上等棺木。原因是柏木质地密织,耐腐朽,在地底下不易发朽。其次是松木;在次之是桐木。但是,在有些人眼里也不一定完全是这样。认为柏木并不好。缺点是太重。过去抬棺是8人抬棺,抬棺人往往感觉到很沉重,下意识的

顺口一句“死猪烂重”便把人就骂惨了!所以,不推崇它。主张桐木好,很轻。其实,在凡尘看来,各说各的好,都是好理由,其实质都是各自给各自找个心里安慰。重要的是家庭经济在起作用。

二是棺板数有讲究。棺材质量好不好,除过木质因素以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棺材的板数。四张板最好,我们这儿俗称”四页瓦“。就是用四张板做成的棺材最好!棺材底、棺材盖、棺材膀各一块;其次是八张板,俗称”八仙板“、“独膀子”就是用八块板做成的棺材。棺材底三张,棺材盖三张,棺材膀各一张。在次之就是十张板。俗称“十根头”。棺材底三张,棺材盖三张,棺材膀各两张。最次的便是十二张板。俗称“十二绺”。就是用十二张板做成的棺材。棺材底、盖各三张,棺材膀各三张。好的家庭一般做的是“独膀子”。我们这里讲究棺材底不能用两块板子,原因是两块板做成的棺材底,缝子正好在人的脊背中间。所以,棺盖底都是三张板。棺材盖因形状需要,必须是三张板。所以,取决于棺材好坏的就是棺材膀子了。

棺板的木质和张数及厚度共同决定棺材的好坏。譬如,十二绺柏木棺材和“独膀子”桐木棺材相比,宁可要桐木棺材,也比要柏木棺材好一些!

三是棺材好坏无穷尽。就是那么一个棺材,但一定要说最好的,可以说是无穷尽的。棺板二寸半厚的四页瓦棺材最好?那还不见的。比二村半厚的还有三寸、四寸、五寸的。比四页瓦更好还有椁,所谓椁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要说最差的那就是二寸厚的十二绺。棺板既薄又窄。做工也很讲究,有平缝的,即板与板的连接靠木胶粘连;也有套缝的,即板与板之间不仅考木胶粘连而且还要靠工字茆相互咬合。棺材周边雕刻也很有讲究,一般雕刻棺材的大头,或者大小两头,或者四周都雕刻。内容也很有讲究。这些都是与棺板的质地、薄厚,主人的经济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里。

我们了解了过去的棺材的讲究和做法,就会知道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里的原因了:

一是棺材的制作需要时间。棺材的制作很费工时,需要时间,尤其是一些好的棺材,尤其需要时间制作。到用时害怕来不及。譬如,炎热的夏季,人在地面很难有时间等待棺材制作!

二是棺材制作很工序繁多。好多老人都想自己看着把棺材做得很好,不论从木工、雕工、漆工等方面,都想把它做得很细致。

三是过去棺材店也不很多。存货也很少,如果周围有几个人去世,棺材断货就是个问题。

四是了却大事便利于长寿。人的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但谁也不知道自己何时走。所以,做棺材也是家中一件大事,不论从花销、用时都是需要很大精力的。老人把棺材做好,放到家里,也算了却了一桩大事,心里自然就会放心了不少,利于健康长寿!

今天需要正确的看待这件事。

今天国家实行殡葬改革,提倡火化,应当以殡葬改革为重,服从国家号召为己任,淡化棺材概念。二是在一些没有实行殡葬改革的地方,也不需要提前做好棺木。现在棺材店存货也不成问题,机械化程度都很高,加工也很简单。用起来也很方便!也不需要提前购置,或者提前拉回!随时需要随时购置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不可机械照搬仿古!

我是凡尘观生活!

谢谢!

再见!


凡尘观生活


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在家里,你怎么看?

你好,我是卫龙,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对于农村里给老人提前做好棺材放在家里的这种风俗,在我们这里被认为是一种孝顺长辈的良好美德,不但以前有,现在还仍然继续传承着。



我们这里可能还比较落后吧,目前还继续实行的是土葬。农村里一般六七十岁的老人基本上都会准备好了棺材的,就是没有做好的,也已经准备好了棺材板了。我们这里讲究的是,父母养子女小,子女养父母老。就是父母负责把孩子养大给娶上媳妇,儿子要负责给父母养老送终。所以老人的棺材是由儿子给做的,除非儿子很不孝顺或者没有儿子的人,才会由老人自己来准备棺材的。



给父母做棺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首先比较讲究的人会选择在闰月来做,据说闰月做棺材,可以让老人延年益寿。再就是木匠请来后,儿子要专门陪同侍候,女儿女婿也要不定期买好东西来看望。棺材做成后,要举行比较隆重的交木、搭红仪式。然后是要聘请油漆匠,用生土漆进行油漆。要给棺材里边衬贴一层纱布,棺材外边要进行绘画和捏塑古典人物等。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见棺发材”一说,提前给父母做棺材除了是尽孝心以外,也是对父母的一个心里安慰,也是有备无患,免得因为没有提前准备,父母突然有个以外时手忙脚乱。以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基本上父母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就做好了棺材。我给父母是在父亲五十多岁的时候做的棺材,当时棺材做成以后,我父亲摸着棺材说:“这就是我这一辈子的赚头呀。”结果我父亲活了将近90岁,棺材在家里也放了将近40年。

现在随着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相信我们这里可能也会很快实行火葬的。我对这个事的观点是,人死如灯灭,土葬、火葬无所谓,按照形势的发展走就行了。

以上是卫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卫农老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里,你怎么看?

见棺发财!我认为以前的农村老人,之所以会先预备一口棺材放在家中,多半是一种风俗一种习惯。在我们河南老家农村也有,而且很多老人会睡在上面,叫压灾。记得我家邻居一个叫老奶奶的就是,一直睡在棺材上面。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棺材一直放在灶屋(厨房)内的,然后老奶奶就睡在灶屋,这样吃饭也比较方便,家人做好饭了,就先为她端一碗吃。小时候经常去她家玩,但是很少赶紧去灶屋玩的,在印象中比较害怕。老家人不说是叫棺材,叫“老物”。老物的叫法和寿材一样,比较委婉隐喻,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忌讳吧。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老奶奶已经活过快八十岁了,什么时候撒手人寰都不知道。因此叫家人提前做好寿材,先预备着免得手忙脚乱的。然后做好之后也没有油漆,就放在灶屋内,老人主动的要求睡在上面,听说睡在上面压着棺材盖板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不知道是否真的,但是老家人相信,也就答应了老奶奶的要求。

期间真的有过一次,老奶奶突然就背过气了,眼看着活不成了了。家人都准备后事了,就连惊天雷都放过了,然后大家都哭过了,老奶奶却咳嗽一声,自己慢悠悠的又醒过来了,老吓人了。老奶奶八十多了,说话还是吐字清晰的很,她说下面的大爷不收留她,就又回来了。

老奶奶很能干,以前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在村子里很有威信,会看病,会炮制灵药。灵药就是用屋檐下的马蜂窝,在瓦片上用麻杆柴火烧烤炮制,真的能治各种农村人的小灾小病的。儿子也会针灸,后辈的孙子还有两个学医生的,现在都很有出息。

根据我的猜测,在以前农村生前预备棺材的,要么是大户人家,要么是很贫穷的人家。大户人家提前预备的是做工非常的精细,就像这位老奶奶一样。贫穷人家的就比较便宜了,多半是害怕自己百年之后连一片棺木都没有,于是就省吃俭用的先给自己准备一口。作为预防不测,真的很实际的想法,看过以前的老戏曲的都知道,很多穷苦的人死后,很多后人买不起寿材,就把老人用席子卷了就埋了。

其实就像现在农村人盖房子买房子一样的,一下子掏不出那么多钱,就慢慢的积攒。今年一个棺材板,明年一个底座啥的,慢慢就攒够棺材本了,然后制作出来,就相当于存银行了。到时候连本带利的埋下去,也好让后代子孙省心省钱,哭几身就好了。其实想想也是很无奈很悲凉的故事,见棺发财!


农民妹子一枝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的棺材放家里,你怎么看?



不过,那时农村真的会有人在自已活着时候做棺材、造坟墓。那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或者是正在生病的人才会这么做,有条件的还把自己的寿衣都准备好。而穷人家连饭都吃不饱,那还有这个条为自准备后事做棺材呢?



在我们浙江农村有着这样的风俗习惯,若是年轻人生病了,会用娶亲来冲喜;而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人生病了,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会用做棺材来冲喜。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迷信,但农村还是会有很多人这么做。有的年轻人踫巧真的结了婚病也好了,也有的老人做了棺材真的病也好。但更多的还是没有回天之力,有的虽然拜了堂却进不了洞房,就去见阎王;也有的还没等棺材做好就已经归西了。

不过,也有条件好的为自己准备后事。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人生一世为的就是能死后拥有一口好棺材,生前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心里踏实,死后也闭得上眼睛。

二是,怕子女没良心,怕自己死后没人管,或者连棺材都没有,这样做好了,子女再没良心棺材倒是现存。



三是,有的有条件的人家会在五十岁做寿的时候,就为自己看风水、择墓地、造坟墓,目的是把好的风水宝地让别人安葬去。所以,棺材也做了,坟墓也造了。

现如今农村实行火化了,在我们这里农村还是先火化,而再用棺材安葬,现在一个死有两个棺材,小棺是骨灰盒,外加一口大棺材。现在农村做棺材的师傅也少了,农村人一般都卖棺材安葬,我们这一口上好的杉树棺材要价二千块左右,不过质量肯定没有自己家定制的好。

[更多三农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老娘舅说事》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老娘舅说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些老人会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里,你怎么看?

在家里存放棺材,过去的农村确实这种习俗比较普遍,就我所知道就有不少的地方农村都有这种习俗,但基本上都是家里有了上了年龄的老人才会这样做的,这样的习俗也与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关的,现在这样的习俗还是存在的,但已经慢慢的在减少。

在七八十年代以及在这之前,农村里的有些老人就会早早的向家人要棺材了,他们认为自己要亲眼看到自己的棺材,看看是什么样的,还有老人们互相攀比的情况,看看谁的棺材做的好。这也是老年人上了年龄之后,对将来驾鹤西去的时候希望看到自己最后的归宿,不至于将来等自己不知道,家里人不给他们做好点棺材。这也是过去的农村还比较穷,有的家庭做不起棺材,等人故去后就用一些破板草草的做一口薄棺把老人打发了。

再就是家里有了年龄的老人,会有突然暴病的可能,有时临时做棺材会来不及,也就趁着农闲的时候做这么一口棺材,这叫喜棺,一般都会在棺材的前面雕刻上一个福字。另外就是,棺材的叫法与官与财谐音,意思是升官发财,有的人家也是图个吉利,也是为老人备用,也就做一口棺材放在家里。

但是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的改变,这样的情况也在逐渐的减少,甚至于慢慢的将要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