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最可怕的,不是十萬個爲什麼,而是十萬個不可以

如果我們能用更平和的方式,引導孩子,用沒有“不”的言語和行為,告訴他們什麼是恰當的、不恰當的,最後我們會發現,原來特別鬧的孩子,也可以很懂事。

01

平常,一句話一個字聽得多了,我們都會覺得心煩。就像唐僧的唸叨和緊箍咒一樣,聽得孫大聖都直躲。

那一個字聽上萬遍是種什麼體驗?

前兩天,在公園裡,看到一位媽媽,一直在對孩子說一個字:“不”。

“不要跑太遠!”

“不要爬那麼高!危險!”

“不可以在沙坑裡踩!髒死了!”

“不要把玩具亂丟!”

“不要打鬧了!”

孩子在公園裡玩的過程中,媽媽至少說了40、50個“不”。每天都這麼說,一年下來,孩子聽1萬遍完全不成問題。

十年就要聽十萬次。

這十萬個“不可以”,不單聽著難受,而且每一個“不”,對孩子來說,都意味著一件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這麼多想法實現不了,孩子是不是也很苦惱呢?

苦惱的還不只有孩子。

從孩子能翻身、能坐開始,到能爬、能走路…會的東西越來越多,想要探索、接觸的東西也就越多。一路上,孩子還會有各種敏感期,惹不得碰不得,動不動就哭得停不下來,時不時還惹出點事來。

為了保護孩子,也為了有點家長的樣子,我們只好不停地說,“不行!”、“不可以!”。

孩子喜歡問我們十萬個為什麼,我們的回答卻是十萬個不可以?十萬個不可以,孩子又聽進去了幾個呢?

02

  • “粉色大象”實驗

外甥康康有個繪本,叫《大衛不可以》。

養娃最可怕的,不是十萬個為什麼,而是十萬個不可以

裡面的小男孩大衛,雖然一直都被媽媽說“不可以”。可他從來都當耳旁風,繼續各種行為。

現實裡,“不可以”的效果也差不多。

上週末,一家人出去吃飯。康康一進電梯,不知道想起來什麼,開始狂甩小手,哭著說“不去”。到了樓下電梯門開了,也不讓我們出去,鬼哭狼嚎地抱著我腿不撒手。

我姐說:“康康不能這樣子,這樣不乖是不可以的,不要不聽話呀。”然而,說了這麼多“不”,一點用都沒有。康康不是在前面攔著我們,就是抱大腿,根本走不動。

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孩子那裡都很常見,就是越不讓他幹什麼,他反倒還越來勁。我們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在心裡,已經給孩子貼上“不聽話”、“調皮”、“難帶”的標籤。

真的是孩子難帶嗎?

  • 關於“不”,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粉色大象”。參與者被要求閉上眼睛,在腦海中默唸3遍,“不要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然後,睜開眼睛,看向一面空白的牆,會看到什麼呢?

一隻揮之不去的粉色大象。

這就是“不”的威力。

孩子不理睬我們說的“不”,甚至對著幹,是由人的生理決定的。人類的大腦,被反覆強調,去否定一件事的時候,會自然的有一個反抗機制。反覆強調“不”,大腦就會自動屏蔽掉“不”,只剩下後面的部分。就好像大腦在對你說,就是那件事,去做吧!

看來,要讓孩子的大腦,真正聽到我們話語,不能光說“不”,還得換些方式,用點技巧。

03

  • 安靜地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孩子鬧的時候,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點。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照顧好孩子情緒,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如果自己的情緒都不穩定,對孩子心理、情緒的認知也會失調,判斷會有很大的偏差。

就像飛機上,遇到緊急情況時,氧氣面罩落下。帶小孩的父母應當先給自己戴好,再給孩子戴。不然自己都缺氧了,又怎麼照顧孩子呢?

穩定情緒後還要問自己,

“孩子因為什麼哭鬧呢?”

“他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呢?”

“是餓了,累了,還是不高興了?”

因為孩子越小,他們就越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所以,需要我們在冷靜下來後,多考慮幾個“為什麼”,探究一下孩子的真實需求。

比如康康對於出去吃飯,表示強烈抗議。我當時很疑惑,他不是最喜歡出去吃的嗎?為什麼今天反常了呢?他不餓嗎?他不喜歡那個餐館嗎?他今天不想出門?他想出去玩別的?

於是選幾個可能的問他:

“有小朋友約了你出去玩嗎?”抱腿不出聲。

“你想在家看電視?”搖頭。

“你想去漢堡王還是XX餐館?”“我想去漢堡王!”

原來小傢伙想去吃漢堡。鑑於他平時有乖乖吃飯,我評估了一下,許諾給他一個大漢堡。他也答應我,這頓飯好好吃。

我想,如果一直“不”下去,那恐怕全家人都要餓肚子了。就像康康這樣,其實孩子的想法很簡單,跟他相處久了,心裡有些什麼小九九我都能猜個差不多。

但是就算用排除法,也是要動一陣腦子的。光說“不”倒是省事的方法,很多家長為了省點力氣,先來一套十萬個不可以。這一套下來,到了孩子的耳朵裡,該聽的內容也被省掉了。

孔子說“無慾速,欲速則不達”。

越想省事,最後這事越省不掉。

先問幾個為什麼,反倒是捷徑。

04

  • 給孩子畫個圈圈

孩子的天性就像一匹野馬,需要我們給他畫個圈圈。

帶孩子出門,最怕的就是,孩子臨時起意。看到什麼都想要,這個零食想買,那個玩具也想要。有些孩子確實特別喜歡,也算正當的要求,我們總不能一味拒絕他們。

然而,孩子的自控力是比較弱的,對於選擇也有困難症,孩子需要父母幫他們些什麼呢?

張柏芝曾經在《天天向上》裡,講過自己的育兒經驗。她兩個兒子見到喜歡的玩具,拿著就不想放手。

張柏芝的原則是:每次只能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她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說的原則,絕對不會改變。於是,兩個孩子每次都只選一個最喜歡的,因為來之不易,也就更加珍惜。

給孩子兩個選項,既給了孩子選擇權,選擇的範圍也在大人的接受和控制範圍內。孩子也會更認真地對待選項,對待這件事本身。

平常我們怎麼畫圈圈呢?

比如,帶著孩子去超市,孩子吵著要買零食,我們先選兩種合適的,告訴他,

“你是要芒果還是荔枝?”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告訴他:“買芒果還是什麼都不買,你說了算”。

又比如,天冷了孩子不加衣服到處跑。與其說,“不能不加衣服”,還不如拿出兩件合適的,問他,“這件藍色的還是白色的?”“你是自己穿還是要媽媽幫你穿?”

這種二選一,既督促孩子建立基本的自控力,也是幫孩子解決選擇苦難症。同時還告訴孩子,他們有自主選擇的餘地,但不合適的行為,是不能允許的。畢竟一匹寶馬,奔跑的自由是它的,跑得沒影卻是不行的。

05

  • 說“不”也可以很套路

雖然“不”也不是不能說,但是說得太多,效果不好。還是儘量留在關鍵、緊急一點的時候用。

平時的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套路”。

一萬個父母,也許能有一萬種“套路”,聰明的爸媽們,總能開發出有意思的路數來。

賈靜雯在節目上的做法,很值得借鑑。

在《媽媽是超人3》裡,有一期,女兒咘咘的音樂老師打來電話,希望賈靜雯和咘咘一起準備一首歌,用來自我介紹。

咘咘一開始就說不要,哄著唱了幾句,又趁媽媽照顧妹妹,又把黑板上的歌詞擦掉了。

養娃最可怕的,不是十萬個為什麼,而是十萬個不可以

賈靜雯沒有生氣,平靜地問:“為什麼要擦掉黑板?”

咘咘:“因為你寫字很可怕。”

養娃最可怕的,不是十萬個為什麼,而是十萬個不可以

賈靜雯沒有在意這個“可怕”,只說:“…真被你打敗了。”繼續練歌,練著練著,咘咘突然把妹妹推倒了。

賈靜雯先把咘咘抱到懷裡,“你為什麼要把妹妹推倒?你玩累了是不是…”說這話的時候,賈靜雯表情態度很嚴肅,但情緒語氣很平靜。咘咘回答居然是,“因為我想抱妹妹,所以我把她推開。”

媽媽問她,“你想抱她,把她推開,這樣是對的嗎?”咘咘自己就說“不可以”。

賈靜雯先是示範了一下抱的動作,又作了一個推的動作,把咘咘放到地上,“那如果我抱你,是這樣子,可以嗎?”咘咘繼續搖頭“不可以”。

她引導著咘咘,“你再一次抱妹妹要怎麼抱?你抱給媽媽看看。”咘咘學著示範,摟住了媽媽的脖子。

養娃最可怕的,不是十萬個為什麼,而是十萬個不可以

等熄燈要休息了,兩個孩子都安靜了下來。賈靜雯問咘咘:“你剛剛是不是有推波妞,那要不要跟妹妹說個對不起?”

咘咘甜甜地說:“sorry”

“親波妞一下好不好?”

咘咘輕輕地對著妹妹臉蛋親了一下,媽媽表揚了她,“你是棒姐姐”。

整個過程中,其實咘咘有很多令媽媽的心煩的行為。賈靜雯卻沒急著說“不”,她的套路是怎樣呢?

首先,她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前,先照顧好了自己的情緒。她自己這麼說,

“孩子到了叛逆期,我時刻在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緒”

“你越跟她吼她就越大聲,因為她害怕了。她越怕就會用一個失控的方式,去讓你知道我害怕。那媽媽就會崩潰”

“大人一定要去沉住氣,過掉他們的鬧情緒”

養娃最可怕的,不是十萬個為什麼,而是十萬個不可以

然後,她很平和地,先問了“為什麼”,然後示範、引導孩子去做正確的動作。這就是兒童心理學上經常提到的:面對孩子在問題上有情緒,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如果這時候,我們只用“不可以”回應,相當於只回應了問題,而把孩子的情緒吊在那裡不管不顧。這樣只會在問題本身上,糾纏不清。越是爭論問題,孩子就會越激動,越激動越說不清……最後就成了死結。

為了避免這種死結,“不可以”還是不要隨便說出口。

賈靜雯很巧妙地換了種方式。先處理情緒,讓咘咘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做了兩種示範,給孩子一個直觀的對比。

咘咘自己瞭解後,自己說出來,推倒妹妹是“不可以”的。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一次“不可以”,比我們強調1萬次、10萬次“不可以”,要強百倍!

最後,咘咘在媽媽的指點下,先是自己做了正確的擁抱姿勢,也很有乖巧地獲得了妹妹的原諒。全程賈靜雯沒有說一個“不可以”,孩子也沒有哭鬧。孩子就這樣被教好了。

如果我們總是想著用家長的權威,去制止、教訓孩子,當然也有很多種方法。

但如果我們能用更平和的方式,引導孩子,用沒有“不”的言語和行為,告訴他們什麼是恰當的、不恰當的,最後我們會發現,原來特別鬧的孩子,也可以很懂事。


自古說“不”留不住,還是套路得人心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