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政府派送的留日学生为什么大多都成为了辛亥革命党?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被动挨打,以及其后西方列强的索要多端,清廷不得不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在孙中山青少年的时代,清廷以“自强”“求富”作为指导思想,开始向欧美国家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学习强国之术。但是,当时的洋务运动是以“以夷制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基本原则的模仿抄袭,是对一种所谓的“强国战略”的缝缝补补,只求“治标”,不求“治本”。这样,中国就不可能在根本上实现变革图强。

满清政府派送的留日学生为什么大多都成为了辛亥革命党?

1896 年,孙中山到欧洲游历后,目睹了西方富强昌盛的景象,反思中国虚弱、被动挨打的局面,他感到,中国要实现富强,只有奋起直追、实行从上到下的变革。但是,他的这些改革思想触及到了当权者利益,李鸿章不接受,朝廷中的保守派自然更是反对。出于强烈的救国救民的责任感,他不得不挺身而出,寻找新生的力量。在他看来,实现国家的民主富强,爱国留学生是不可多得的力量。

孙中山自1894 年成立兴中会之时,就注重发展留学生力量。但是,当时孙中山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支持。维新变法之前,中国学子多在欧洲留学,他们对孙中山发动革命行动持支持态度的可谓寥寥无几。

满清政府派送的留日学生为什么大多都成为了辛亥革命党?

1897 年夏天,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他仍然把目光瞄向了留学生。但是,在1900 年以前,留日生人数还不满100 人,并无任何革命团体与组织。留日学生革命意识的萌发始于20 世纪初。1900 年留日生超过100 人,留学生戢翼翚、沈云翔等发起组织“励志会”,是为留日学界的第一个团体。“励志会”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目的,内中亦有激烈分子。1900 年唐才常在汉口发动的保皇立宪的自立军起义,就有部分“励志会”成员回国参加,但这时的留日生尚无明确的革命意识。这一年,国内接连发生义和团事件、自立军起义以及孙中山发动的反清惠州起义后,清政府在国人心中的权威与合法性地位一落千丈,激进分子纷纷流亡日本群集东京,国内外风潮逐日高涨,留日学界的勤王与革命的界限,渐次分明。“尤其是一部分留日学生之间,高唱排满共和者日渐抬头”。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脱险归来的留学生纷纷转向革命,靠拢孙中山。

在留学日本的爱国学子中,黄兴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黄兴1902年被张之洞选派为官费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入读弘文学院师范科。黄兴走向革命有着一定的曲折性,他原本和众多科举士子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他到日本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与杨度、陈天华等人创办了《游学译编》。

满清政府派送的留日学生为什么大多都成为了辛亥革命党?

1905年在横滨,孙中山与黄兴一见如故。这次见面,他们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谈话中,两人提出将兴中会与华兴会合并,共同致力于中国革命。

兴中会与华兴会的联合,开启了革命的大同盟。湖北、四川、广东以及其他各省的留学生,也都纷纷拜会孙中山,表示拥护这种统一的革命同盟。犹如百川归海,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革命团体日知会、光复会等也纷纷要求加入孙中山与黄兴组建的新的革命团体。

1905年7月30日下午,由孙中山、黄兴邀约留日学生和在日本的爱国华侨,在内田良平住所集会,共同讨论创建新的革命团体的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以及其他团体,都有代表参加。

这次集会,由黄兴主持,在专门的一间小密室里进行各个团体的入盟证明书,由黄兴亲自保管。对于这个革命大团体的名称,有人提议“对满同盟会”,但孙中山解释说,“革命党宗旨,不专在排满,当与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并行不悖”,这一想法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赞同。

孙中山提议命名“中国革命同盟会”,黄兴有异议,他出于对革命党员安全的考虑,建议将“革命”两字删去;会议通过了黄兴的建议,这样,“中国同盟会”的名称才确定下来。

满清政府派送的留日学生为什么大多都成为了辛亥革命党?

会议中,孙中山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最后他被同盟会选举为会议主席。同盟会成立后,一件重要的大事就是与保皇派展开论战。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等留日生都成为论战的急先锋。胡汉民所写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罗列两报观点分歧的12个问题。汪精卫的长篇政论《希望满族立宪者盍听诸》,对康、梁的观点形成了逐一反驳的态势,批驳了康、梁借立宪之名,实为封建王朝摇旗的行径。

留日生留学日本,积极参加革命组织,为中国革命奔走疾呼,在革命的行动中,他们也不惜生命代价,身先士卒。黄花岗起义时,林觉民、方声洞等留日学生毅然归国,演绎了一场壮烈的“自杀式”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却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为推翻专制王朝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节选自《少年行:1840—1911晚清留学生历史现场》

满清政府派送的留日学生为什么大多都成为了辛亥革命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