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新势力造车:别总惦记着圈钱,该想想造车了

局面|新势力造车:别总惦记着圈钱,该想想造车了

偌大市场,必有资本觊觎。“新势力”如鲫,谁说不是过热?

新势力造车应该警惕了!

先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新势力造车是忽悠,再是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视新势力造车为被“净化”对象,甚至预言“新势力造车存在过度投资问题,3年至5年内超过90%的新车企会成为先烈”。

上周,国家发改委又向造车新势力“开刀”。虽然新建纯电动汽车资质审批权被下放至地方政府,但审核标准也随之提高:电动车推广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核准新的电动车项目前先要清理新能源僵尸车企;已经有新能源汽车项目的,项目达产(10万辆)前不能再审批新项目……这些都为各地审批通过新势力造车套上了“紧箍咒”。

被加严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对已经获得资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发改委同样严格要求,比如项目大规模量产前不得撤资;需要掌握电动车核心技术;只能生产自有注册商标的产品等。

目前全国已经获得生产资质的新势力造车已超过16家,今后这些“新势力”的一举一动,都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管控之内,不能随意地“忽悠”消费者、忽悠市场了。

发改委的“三板斧”源于在网上流传出来的一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出台对当下过热的新势力造车做了严格的规范,让造车新势力们头顶直冒冷汗!直言之前资本追逐的“好日子”不多了。

为了挽回局面,造车新势力们开始一轮“救火”运动。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Model 3的产能,但仍然难挡消费者退车的事实;蔚来汽车交付ES8的脚步也在摇摆,一位排号相当靠前的用户已经接到三轮解释延后交付的电话;电咖车紧急宣布1000辆销量,但更像是在训练室的独舞……

如今,倒“新势力”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思潮。连路透社也发布数据统计,称全球投向新势力造车的资金已经超过900亿美元,但相关投资仍有增无减。业界大佬更是评价,后房地产时代的热钱在汽车行业“涌动”。这更像是一场“大跃进”,新势力造车们满嘴“浮夸风”……

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呢?目前看来,2035年或将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关节点,包括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中国相关政府机构今年也已经明确,将尽快制定燃油汽车退出计划。

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上,中国无疑是最积极的。从2012年至今,在中国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以年均200%的速度增长。2017年全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45万辆,而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79万辆,占了一半多。

偌大市场,必然引发资本的觊觎。最近两年,中国市场迅速成为新能源领域投资的热土,包括特斯拉等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正在中国市场加快布局。据透露,目前仍在等待审批“新势力”超过了500家。

这么多“新势力”出现,显然是过热的表现。

单从增幅来看,新能源车市场可谓蒸蒸日上,但就其全球渗透率而言仍然偏低,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2017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在9730万辆,新能源(含插电混和动力汽车)仅为145万辆,占比不足1.5%。即使是在表现最好的中国市场,渗透率也仅为2.7%。这一数据,足以让计划做“短线”的“新势力”们寒心。

一些国内研究机构预测,包含传统车企在内的新能源车产能(含在建产能)已突破2000万辆,超出国家设定的2020年目标产能的10倍以上。这些新增产能今后将在未来3至5年内兼并重组,一些实力较弱的造车新势力必将成为“炮灰”。

不管怎么说,围绕汽车电动化的新一轮造车运动是大势所趋,不可回避。只不过“新势力”们要一心一意造车,不能再继续借“势”圈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