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诺贝尔说起

从五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诺贝尔说起放寒假了,一个朋友带着他五年级的儿子来串门,孩子非常优秀,朋友说在班里经常考第一。我听了很是高兴,问孩子:“那放假一定领奖状了?”“当然领了!”孩子很自豪地回答。我竖起大拇指说:“好!每学期都领奖,长大了好领个诺贝尔奖?”孩子听了,满脸脸的自豪变成疑惑:“诺贝尔是什么?”“诺贝尔不知道吗?”我有点意外。“孩子摇了摇头。我说:“诺贝尔是瑞典的一个科学家,他用自己毕生的积蓄设立了一个奖金,就叫诺贝尔奖,全世界的科学家,只要有杰出的研究成果,都可以领取这个奖,而且,还可以得到数量可观的奖金。2012年,莫言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得到奖金折合成人民币约750万元,2015年,我国医学家屠呦呦和两个外国医学家共获诺贝尔医学奖,得奖金白合成人民币约300万元……”孩子两眼放光,紧盯着我,:“”那如何才能获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有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经济等七个奖项,你只要好好学习,奖来只要在某一个方面有杰出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获奖!”孩子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睛里渴望的光芒闪烁,恰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看着可爱的孩子被“我的诺贝尔奖”点燃,我非常高兴,高兴之余又不仅担心起来:一个五年级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优异,却竟然不知道诺贝尔奖,也不知道莫言和屠呦呦?我们的孩子岂不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书呆子?我们的孩子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难道从来不读课外书,不看电视,不上网络?

仔细想想,孩子不知道诺贝尔也没有什么稀奇。孩子早上起床,背起书包上学校,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就是作业,上午午饭那点时间,老师还要布置作业,晚上放学更不必说,不少孩子作业做到十点钟那是正常,做完作业,孩子眼皮早已抬不起来了。双休、节假,又被家长送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孩子哪有时间读什么课外书?

电视、网络更是被家长严格限制,每周只能看区区几十分钟,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当然需要放松放松,因此,看电视当然就看动画片,打电脑就得打会游戏,哪有“闲心”关注什么“诺贝尔”?

一个人走得远不远,不是取决于其速度,而是取决于其目标。没有目标的人,走得越快,越茫然。如果走得目标明确,无论其快慢,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会达到目的。

对于孩子来成长来说,理想就是其人生的目标,就是其前进的方向。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你要问他理想是什么?如果孩子不说假话,百分这九十九的回答都会是“考大学!”“考大学”固然好,但笔者以为,这不算是理想,也不算是目标,因为,“大学”只能算是达到你理想人生目标的一个基站,而并没有标明人生的方向。因为,人生目标只关乎你个人的终生努力,而于你上不上“学”,上什么样的“学”并无多大关联,更与其他人无关。而“考大学”则不然,不仅与你个人努力有关,更与学校招生人生、与你其他人学习成绩比较有关。大学招生人数就是那皯,你“优秀”别人更“优秀”,因此,你只要不是“最优秀”就可能是“失败者”。这也是当下我们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所谓的“学习”上的根本原因,在此种情况下,知道不知道“诺贝尔”不会影响你考试的分数,不会影响你考试的名次,不会影响到你考入大学!但是,我们的家长却忽略了,此种教育下,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根本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因此,孩子大学选志愿时,不知道选哪所大学,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及至孩子大学毕业,都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更可怕的是,些种教育下,孩子从小就压力重重,小小孩子就出发现了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孩子从小没有理想,不知道自己人生何往的缘故。

一个人的理想从哪里来?绝不是大人“外部灌输”就能形成的。而是孩子的一种内心向往。这个向往如何而来,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是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五彩斑斓,不知哪一个“线”触碰到孩子的“心尖”,就会引发孩子心灵的震颤,让孩子心向往之,许下为其奋斗一生宏愿。因此,一个人的理想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想让孩子与理想相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从考试的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冲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拥抱自然,多读“课外书”,多触自然事,多见社会人!只有孩子的视野开阔了,宏大的理想才会由然而生!

一个从小就把获“诺贝尔奖”作为理想的人,最终不一定获奖,但是,一个五年级甚至初中毕业、高中毕业都不知道“诺贝尔”的人,将来获“诺贝尔奖”的希望是不是就更加渺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