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关于作者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邱书婉,美学硕士,从事文化产业。文章常见于《界面》,并被雅昌、搜狐艺术、亚洲艺术等多家媒体转载。

以下为“反思絮语”专题之邱书婉个人内容,“反思絮语”当代艺术专题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及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发起,相关原文未经我方授权禁止刊载。

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文 / 邱书婉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20×395cm,布面油画,2001

艺术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它即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但绝不会是让人看不懂的怪东西。

而在过去的近40年,中国当代艺术因为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趣味,初期不怎么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因为批判和先锋从来不是中国艺术的传统,历史中也鲜有这样的艺术家。不过这种革新精神却一直被西方艺术世界所推崇,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并试图用艺术去解决时代的种种棘手问题。所以在西方,关于艺术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被打破。

01.世界观开始颠覆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突如其来的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等思潮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他们开始用这套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自由表达对那段特殊历史的看法,同时加上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让艺术家都感叹,一辈子活出了几辈子的感觉。

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模式,从价值观念到生活方式,从西方到东方,从上一代的集体记忆到下一代人的个人主义,审美趣味被一次次地刷新,艺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媒介到语言,几乎没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新的更迭,如同潮汐。

一部分艺术家敏锐地把这种变化记录了下来,方式或激进批判或讽刺揶揄,他们被称为“星星画会”和“伤痕艺术”派。85新潮之后诞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和政治走的很近。因为这一代人对历史的记忆太深,有太多的情绪和想法需要表达。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星星美展”,中国美术馆外围,1979.09.27

那个时候的艺术是哲学,是一种被认为是可以改变社会的思想工具,弥漫着浓厚的理想主义和形而上的乌托邦气息。而当艺术家发现曾经寄托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时候,反思和批判成为主题。

受西方艺术影响,大量的油画和雕塑出现,但表现形式走向抽象和隐喻,成为远离大众的知识分子精英话语圈。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是被抛弃的,被认为走到了终点。

虽然这种很纯粹的精神作品,受国内普罗大众的“漠视”,却意外引起一些西方和海外华侨收藏家的注意,他们仿佛找到了一个视觉裂缝,极力渴望可以透过艺术家的作品,窥探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02.当艺术遇上资本

艺术品,属于精神产品,如果想要消费,请先跳出购买物质产品的想法,即不能用价值来衡量价格,千金难买我开心。而如果想要投资,就需要把握作品背后的整个宏观世界发展脉络以及游戏规则。当艺术品的价格出于想象的时候,它就不会有确定的上限。

整个世界在1980年代到2009年,属于当代艺术的投资黄金期,有大量的国际买家在四处寻找价值洼地。中国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选择对象。早已熟悉西方现代艺术变革历史脉络的海外藏家和华侨,对中国艺术家这种特殊的泛政治化风格趣味的作品,开始报以极大兴趣。

中国艺术家开始迅速被拉进交易的世界,不管他们有没有做好准备,资本是等不起的。很快,买家很实在地把这种兴趣转移到了海外拍卖场上,刷出了一连串让人惊呼的数字。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179×229cm,布面油画,1995

西方世界在投资运作艺术品方面有着一套成熟的规则,办展,拿奖,送拍,收藏等一系列手法运作让手中的作品升值,这是操纵市场的做法。中国这一批当代艺术家能走的路子与西方艺术家没什么区别,只是如今他们刚好处于特定历史时期,被幸运的挑选上了。在1980年代到2009年,当时整个世界的当代艺术都在全面上涨,投资回报率远超其他品类,熟悉这套投资规则的西方收藏家怎么能轻易错过这场狂欢。

这种投资狂热,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家自身的创作心态,同时也让国内的藏家开始认真考虑是否也加入到这场投资游戏中。毕竟当代艺术不仅是艺术,也是当代的一种投机方式。

同时作为中途变道,被外来买家力量带入到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中国艺术家选手们,不仅要开始考虑创作本身的自由问题,还要面对来自市场和资本的挑选,到底该如何取舍,这成为很多艺术家必须面临的选择问题。日本艺术家村上隆撰写的《艺术战斗论》,就是艺术家面对资本市场如何做出选择的典型思考代表。

03.如何看懂当代艺术

美国的波普主义是为了反对欧洲的精英主义,文雅,礼数标准和语法,而中国当代艺术借用了这个表现手法,将神性的历史政治人物波普化。创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困惑都表现在了作品里,这个时候他们只是纯粹地想表达宏大的人生话题,比如自由、制度、个体、英雄主义。可是国内的大众对这些内容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反应,对于艺术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写实主义的层面上。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王广义《大批判系列-艺术与权力》,布面油画,2005-2006

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需要有人帮忙翻译。于是策展人、评论家、学者的见解格外受到追捧和重视,大众看不懂是常态,因为这套语言、逻辑和理论基本全来自西方,若在西方能够得到认可,那么方向总不会错,毕竟那是买家市场。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被送往欧美各大艺术展、画廊、甚至博物馆去参展,这些都是买家信心的来源。当然有了评论家或者策展人的解读,大众也不一定能看懂。在这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如何欣赏当代艺术》中有更为详细的陈述。不过作为对艺术发展史的教育普及来说,至少开启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更多的人开始接触、了解甚至喜欢上当代艺术。

04.进入消费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

历史都是由人创造的,如果再过100年,回头来看这短短的40年,它会成为一段特殊的艺术时期——刚好处在政治刚刚松绑而完全商业化的社会还未到来的真空地段,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当代艺术”。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Team Lab“未来游乐园与水晶宇宙”展览现场,厦门,2017

如今,真空地段正逐渐被新的艺术趣味和消费势力所占据,国际买家们正嗷嗷待哺的渴望看到能表现当下时代精神的新作品,以滋补精神世界的无聊消费和利润丰厚的投资需求。创作任务的接力棒正在被新一代80 / 90年轻艺术家接过,而他们的成长轨迹和生活环境、信息渠道,已经注定会和之前的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有着极大的不一样。

它必然是新的作品形态,并产生新的审美趣味。同时因为互联网的传播介入,这一次年轻艺术家可以创造和世界进行对话的新语言。至于最后是否还被称为“当代艺术”,已经不重要了,那只是一个定义。

反思絮语|邱书婉:中国“当代艺术”的终结者是艺术家自己

蔡国强作品《撞墙》,“九级浪”展览现场,上海,2014

另外,艺术从来不是独立的领域,自由只是相对的,只要艺术介入社会,政治和经济两个要素总会紧随左右。

正如40年代的美国,政治经济属于全盛时期,却没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到了80年代开始真正积累到资金的时候,才把自己的作品卖出了高于欧洲大师的作品价格。如今中国也开始提出了文化自信,比如制作精良的《国家宝藏》、《国宝会说话》等热播节目,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肯定,就能看到背后的政治导向。

此外,现在拍卖场上的买家更多是新兴的富人阶层,他们大多来自互联网、房地产、食品、冶金以及传统行业的商人,而非官员或者没落贵族,但中国的商人一直是对政治很敏感的群体。

现在屡屡拍下天价的传统山水画,买的都是一种国家信心。而在世的那批曾经创造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人,会被重新强调文化自信的政府,用一种微妙、大度的方式将其市场边缘化,在资本和市场的共谋下,最终自觉选择成为其自身的终结者。(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