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普通一顿北京早点

我从小至今食量都不大,尤其荤腥吃得少,算是个省粮食的货。但近些年来,却对美食有了些兴趣,去到哪儿,总是一门心思想找点当地有名美食尝尝。当然,这种近乎奢侈的欲望,大多不得善果。就算首都北京的一些传统美食,我也曾经膜拜过不少,真是一想象起来,口里就流下口水。但每有机会吃到,不过尔尔已经算得上很赞许的评比。比如,名满天下的北京传统风味,是特意吃了不少,让我叫好的不多。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之类,我吃得很来劲,灌肠之类东西我坚决不碰;卤煮、炒肝儿我已算想到北京就想起,炸酱面我就不愿意碰。

卤煮据说来源于苏造肉,但用五花肉煮制苏造肉价格昂贵,吃不起,民间多用猪下水代替,而成了一种新的传统美食。主要以猪肠、猪肺和猪肚三大下水为主料,炸豆腐片、血豆腐、香菜为配料,辅之以多种调料,清早就开始大锅卤制,中午前加入戗面做的火烧熬煮至软,即可食用,食用时可口味调以辣椒油、蒜汁、醋等。如此吃法,以味厚见长,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黏,风味卓然,北方面食地区食客尤其欢迎。现在最有名的,是百年老号“小肠陈”,引入从前没有的卤品,卤煮的食材更多,小肠、肺头、肚子、猪心、猪肝、白肉、豆腐,搭配不同的火烧,卤汤也进行革新,加入一些去腥提味的中草药,汤味更为香浓适口。

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小肠陈的卤煮外卖

与卤煮可以并称双雄的,是炒肝儿。原是切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的白水杂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成了京门百年传统美食。做法也不神秘,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放入生蒜烧至变黄,加入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另熬上好口蘑汤一起备用。备齐后,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加蒜酱、葱花、姜末、口蘑汤,再把生肝条下锅,勾淀粉,不停搅拌,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

我堂兄有位同学,1990年代末在北京大学读书,放假回来,说到南北饮食,唯对炒肝儿和卤煮极尽褒扬。毕业至今,他的工作都和北京友好密切,去的不少,中间还住过几年,算是见识过一些京城富贵。但每说北京饮食,他必说这两样。那口水几欲当众失控的丑态,让我还在读高中时,就为之动容,立下了痛吃一顿这两样物事的远大理想。谁想前两次入京,都吃不上。1990年代初,人们还没像今天这样,像重造古董一般,追塑传统食品。我过听过,要么不知道,要么太远,反正就没吃成。直到有一次住的时间比较长,才耐心地在王府井一带,找着了卤煮。

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炒肝儿

坦率地说,当时我一个未识世面的南方佬下的断语是,还可以接受。不是要挑起地域纷争的话,南方人做菜很少勾芡,这碗几乎浓浓地被淀粉勾成浆糊、大蒜味儿巨大的半流体食物,固然是北方极为标准的口味,但一个南方乡巴佬初次品食,不以为人家拿洗碗水糊弄而当场骂娘,我认为已有修养。我的修养更好,还认为过得去。传说能否对豆汁儿甘之如饴,是评判是否正宗老北京人的金标准。这话有点无赖,如果梁实秋、唐鲁孙这些从小喝豆汁儿长大的,当然会以此为准,但请问现在谁能在三四环内,找出几位正宗老北京来?其实,对初尝梁实秋们想念一生的老北京吃食儿来的人说,卤煮、炒肝儿一样可以成为试金石。不过,据说现在仍最难被外地人接受的,还是豆汁儿,而新北京人的后代,倒有不少以此为享受了。再细考起来,北京传统再小吃有二三百种,数一下名单,以点心类占多,驴打滚、芸豆卷、豌豆黄、烤馒头、五福寿桃、麻茸包、萨其玛之类,听起来名目闪眼,但大多也就是个不为平民容易吃上的日常食品,用周作人的眼光来看,与他老家相比,这也叫点心?

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芥末墩儿

这当然是点心,而且是非常有名气的美食。这个名声的得来,与其说是它本身确实好吃,还不如说是它在很多文化名人的记忆中非常好吃。中国人民真正普遍吃饱肚子后,美食随笔渐渐流行起来。梁实秋、唐鲁孙、汪曾琪这些大家,他们的生活与北京有太多的交集,对北京传统食品的垂涎,大量在其精彩作品生动记录了下来。京都既为精英聚集之所,名人遍地,但凡能写两笔文章的,记载京都吃食的也不在少数,这一切无一为北京传统饮食塑造了鲜活诱人的形象。而且极其仔细,每一个品种、每一样东西,大多可以找到正宗粉丝,盖因美食与名人太多而已。各有所好,涂上几笔,以北京的影响力,就会放大成为天下无人不识君的著名美食了。在梁实秋、唐鲁孙心目中,豆汁儿当然是终生难忘的美味,但对没同样经历过他们生活的人来说,那是真的难喝。

话说回来,北京很多传统美食的扬名,也大多不由老北京人传出,倒是那些因缘际会在北京生活过的名人,起了主要作用。周作人看不起北京小吃,但他的文章,却让人知道了许多老小吃的名字。我正是从大量这些名人随笔中,大概了解北京传统饮食的一些常识的。本来人家文章写的好看,我当了寻食指南,却总是失望的多。不但北京,全国各地的传统风味都一样。撇开现在食品加工种种见不得人的真相,和流水线大量生产的现实,我们都心知肚明,中国传统饮食曾经历了一段不算短的断程,甚至连续数年全民只余单一的饱肚子目标,那些传说中的美味,被重新捡起之后,还有多少真实。如今,去北京吃烤鸭,到天津吃狗不理,已经变成没见过世面的标签了。在民间中独自挣扎的传统饮食,又能说有几分人家记忆里的味道?还好,我们选择食物的标准并不是别人的记忆,而是自己的味觉。有些东西,就让它们担个名吧,你觉得好吃就多吃。

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拍小萝卜

无论如何,一个人在异乡长期生活,总会对当地一些食物感兴趣的,这些就是他们写文章的由头。只不过,文章再好,也掩盖不了有些著名小吃并不好吃的真相。哪怕当今,也有不少新北京人甚至北漂为北京传统美食沉迷的,就像我那堂兄的同学,以一副上大学时才离开本县的南方肚肠,居然对炒肝儿、卤煮那么迷恋。我本人实在说吃过不少北京传统风味,但基本上是按图索骥,被书本吸引而去的。虽然累受盛名之欺,但吃多了后,有时候冷不丁的想起,还真流口水,比如说炒肝儿和卤煮。

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蒜拌茄子

去秋从东北回来,在北京住了两宿,住在刘家窑附近。接待的哥们告诉我,宾馆旁边一家店的炒肝儿和卤煮,做得非常地道。我很是高兴,第二天一大早就扶醉寻去。人家早上只卖炒肝儿,卤煮要中午以后才卖。那也高兴,点了份炒肝儿,加几个小包子,美美地吃了一顿。结果,此后餐餐入局,直到临走也吃不上一碗卤煮。上个月,我又经北京中转,时间只有一天。晚餐和一个老哥们找了个小店,点了几个菜,只一瓶啤酒,就聊到人家打烊。其中芥末墩儿鼎鼎有名,老舍请客必备,汪曾琪等大咖屡次说道称颂,我则确是第一次就喜欢上了,到京凡场面适合就点。还有个拍小萝卜,连樱子一起上来,红绿相间,清脆爽口。这两样,在北方重口味的环境下,都可以救死扶生。第二天起来大幅降温,想吃点热的,出去找早点,走了一公里多才遇着个店,点了份纯北京人的早点,蒸饺、小笼包各半屉,紫菜蛋花汤一碗,刨了一碟咸菜,也美美地吃饱了。到了中午,不再约局,就在宾馆里叫了外卖,卤煮、蒜拌茄子各一。蒜拌茄子也是我很记得的小菜一碟,和卤煮、炒肝儿一样,这种用大量蒜末炮制的吃食,惟有在北方才能吃出那味道。

吃饱还睡了一小常见,拎包出门。

北京老风味不过是别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幻影

北京路远,南方蛮子去一趟不容易,这么简单一餐,印象中罕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