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2013年12月,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小米董事长雷军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发起挑战,表示5年内如果小米营业额无法超过格力,则输给董明珠1块钱。董明珠则霸气回应,“一块钱不要再提,要赌就赌10个亿”。

董小姐掷地有声,成就了中国经济界最有名的“赌约”。这个赌约的背后,是传统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模式的对比,也是董明珠与雷军这两位领军企业家个人成就的对比。如今这5年赌约还剩下最后的4个月,网络上物议如沸,“10亿赌局”还作数吗,雷军与董明珠是一笑而过还是数据见真章?

神仙打架 有来有往

豪赌既立,格力与小米这几年来可谓神仙打架,有来有往。

要知道两人下注时小米和格力的实力相差是很悬殊的,当时格力的销售额已突破1200亿元,尚处“幼儿期”的小米营收刚破300亿元,两者之间的起跑线有着近4倍的差距。

2014年小米奋起发力,营收达到743亿,实现了135%的增长。这一年是小米劲头正盛、十分辉煌的时刻,同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也实现了227%的增长。到了2015年,虽然营收勉强达到780亿,但小米手机在全国手机市场打败了华为、苹果,一举跃到第一名的宝座。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也许正是在这样喜悦的氛围中,2014年12月雷军高调入股美的,杀入了空调市场,并在2015年6月与美的合作推出了首款2699元的“i.青春智能空调”。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与此同时,董明珠像“网红”一样金句百出,亲自上阵为格力代言,2014年达到了1400亿的营收,实现了对格力每年增长200亿的承诺。

不知是对雷军动了自己蛋糕的迎战,还是出于打造智能家居的野心,2015年初,董明珠宣布闯进了小米的大本营—智能手机领域。并放话要做最好的手机,“三年灭掉小米”,但是格力手机在市场上并没有掀起大的水花。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这时候看起来小米和格力的差距只在最后的200亿了,然而现实却和小米开了个大玩笑。2016年小米手机出货量下滑了24%,国内销量排名也跌到了第五,显然这一年的营收并不理想。

同年格力收购了新能源企业,准备造汽车。网评都怕这和格力手机一样要凉,但格力在2017年推出了一款快充6分钟续航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收获了不少人气。同时格力的营收也回升至1101亿元,让董明珠再次成为年度经济人物。

2017年小米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营收突破千亿,并再次闯入空调领域,由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科技发布一款4399元的全直流变频空调,这次同样没能撼动空调领域,营收上还是没有超过格力,倒是雷军又登上了年度经济人物榜单。

五年豪赌的最后一年,小米动作不断,先是在港交所上市,随后在7月23号正式发布家电新品“米家互联网空调”,长剑直趋,攻入格力的城池。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在网友们看来,小米做空调,格力出手机,两方都到彼此的阵地插一脚,好像充满着“挑衅”意味,这无疑增加了不少热点和谈资。但雷布斯和董小姐是何等人物,谁会傻到拿公司的生存做赌注?这一切不过是不同商业模式和战略的碰撞。

小米模式PK格力模式

在资深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看来,小米的成功,本质上讲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所谓商业模式的成功,就是它差不多是中国第一个完全按互联网思维经营硬件的企业。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小米手机诞生仅3年,年销售额达到300亿元,有4000名员工,2500人在做跟用户沟通的事情,1400人在做研发。小米手机没有工厂,而是依靠富士康等代工;它没有零售店,却将电商直销模式发挥到了极致,要卖手机的时候,利用全媒体矩阵造势营销,增速令人发指。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而一直是老牌技术型领先企业的格力电器却走的是另一种重资产、重渠道、重实体的传统模式。发展了23年的格力电器,拥有庞大的生产制造、渠道营销、售后服务系统,完善的系统使得格力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前后端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格力在同行业中拥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同时技术优势也强化了格力的盈利能力。

在产品布局上,小米以智能手机作为主要的业务支撑,将品牌拓展到其他各个领域,打造自己的生态。小米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小米IoT和生活消费产品收入234亿元,占总营收的20.5%。其中,IoT和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主要来源于自有产品,包括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等,以及生态链产品的销售。小米已经从一家互联网手机品牌扩大成为一家互联网品牌,与传统行业进行生态链合作,主打高性价比的具有物联网属性的产品。

相比之下,尽管在不断跨界,格力目前仍有85%左右的收入来自传统的空调领域,空调仍然是格力的主线。

对比董明珠与雷军就会发现,董明珠十分侧重技术,侧重控制,而雷军则侧重的是体验,侧重的是调动。这两点区别,就是传统工业与互联网工业的根本性区别:技术VS体验,控制VS调动。

10亿赌局,到底谁的赢面更大?

当赌约来到临近揭晓的第5年,小米终于成功登陆港交所,招股书披露的业绩数据是,2017年小米营收突破千亿元,达到1146.25亿元,同比增长67.5%。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而从手机到新能源汽车,再到第一次不分红要大举投入芯片领域,继而到举牌海立股份意图在压缩机产业链上作进一步延伸,董明珠在积极稳固格力空调主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扩张。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格力财报显示,2017年,格力营收达到1500.19亿元,同比增长36.24%。对比2017年的营收,领先小米350亿元。

而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30日,6个月内共有 24 家机构对格力电器的2018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平均值为1807亿元。而8家机构对小米集团的2018年营收预测值则为2028亿元。

十亿赌局谁赢谁输真的重要吗?其实双方是醉翁之意皆不在酒,在乎智能家居也!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董明珠当年和雷军打赌后,不久便决定做手机,雷军也多次进军空调行业。实际上,二者都瞄准的是“智能家居”这块蛋糕。

格力电器为什么坚持做手机?按照董明珠设想,就是用手机实现智能家居,作为入口产品。“关于手机,很多人反对,说手机是红海,但只要有执着做技术的进取心,就一定能做好。实际上手机只是一个符号,是智能家居入口。”

小米空调VS格力手机,“10亿赌局”前的最后一搏?

对于做芯片。董明珠介绍,格力一年芯片产值就接近50亿,目前大部分还是进口,但是格力已经研发芯片,已经小有成效,争取明年空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

小米卖空调,实际上是相中了智能家居市场是块大蛋糕。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表示,小米最大的优势是互联网方面的用户体验,这对空调来说不是什么优势。小米空调此次只用了米家品牌而不是小米自营的品牌,可见只是为补足智能家居业务的一环,“因为与董明珠赌局的关系,这步棋被夸大了。”

浙商证券的研报指出,未来小米会不断借力国内闲置的空调产能,推出多种型号的互联网空调,以空调为范本整合米家众多的loT(物联网)设备,使小米智能家居形成一个闭环。这也是过去几年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的核心成长路径。

那么至于到底谁会赢10亿呢?格力和小米赌约的结果如何,其实已经不再重要。

有分析认为,雷军与董明珠的赌约的实质,其实是互联网向实体制造的一种向下整合与实体制造企图突破互联网的向上探索两条道路的对比。

无论是小米还是格力的努力,都是新时代下中国制造把握住互联网机会之后的整体跃升。对产业链的重新整合有很多种路径,格力的自下由上和小米的自上向下其实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小米格力的赌约之后,我们更希望的是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的共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