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这座小城的故事(一)

如皋这座小城的故事(一)

区位

如皋城区,位于市境中心偏北。地理坐标:北纬32°23′,东经120°34′。东南距南通市区35千米,距上海约150千米,南距长江边如皋港30千米,北距南黄海边洋口港约76千米,东距南通兴东机场61千米,西南距如皋磨头机场16千米。江海高速、沿海(沈海)高速、204国道、316省道、334省道、通扬运河、如泰运河、新长铁路均傍城而过。

沿革

如皋村 位于秀水港(今城区秀水巷),为春秋贾大夫射雉处。清乾隆《如皋县志》载:“如皋城濠河有支流人海月寺,经六桥南流,合于凤凰池,绕出谢恩桥,南至秀水港,绕如皋村故址…今易名秀水港矣。”

东晋至隋古县治 东晋置县时,古如皋县治已具一定规模,范围约在今内城河区域内,中山路两侧。县衙位于古运盐河北岸(今如城广福路),在县衙的东西河上建有“东惠政桥”“西惠政桥”。除县衙外,县治有街道、庙宇等。“北周至隋开皇初年,如皋、蒲涛、临江三县均被海水

湮没或侵蚀,三县均废”(民国《如皋县志》),东晋古县治亦被浸没。今如城东水关至新皋桥东中山路段两侧地下3米左右深处多次发现东晋古县城遗迹。

唐至民国时期县治 唐太和五年(831年)置如皋场(亦称如皋镇)后,如皋集镇在古运盐河(今通扬运河)北岸,东西长约500米。日本圆仁和尚《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载:“二十日,卯毕,到赤岸村。问土人,答云:从此间行百二十里(当为二十里),有如皋镇。'暂行有堰,掘开坚壕发去,进堰有如皋院(为盐业机构),…比至午时,水路北岸杨柳相连。未时到如皋,茶店暂停,掘沟北岸,店家相连,射手丈部贞名等从大使所来,云:“从此行半里,西头即镇家(镇衙所在地),大使(日本遣唐使)等居此,未向县家(设于今泰州的海陵县衙)。””“二十一日卯时,由如皋沿掘沟向西北去县家,沿途富贵家相连,专无阻隙。暂行未几,人家渐硫,已是镇家四围矣”。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如皋场升为如皋县,如皋镇复为县治,治所移至古运盐河南岸。宋庆历初,县治“居民户逾五千”,县令许元始建谯门,是为如皋城池锥形。元末,县城建筑物多毁于兵燹。陈基《如皋县》诗叹:“井邑无人烟”“牢落徒四壁”。

明洪武年间,知县宗行简再建谯门。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知县胡昂将县衙由古运盐河北岸移至南岸(今中山路与海阳路交又口东北侧),浚治运盐河西南支流,环抱县衙成玉带河(今内城河)。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县吴宗元将谯门改建为谯楼,并作记勒石。明嘉靖十三年,知县刘永准沿玉带河建城门6座。明嘉靖三十三年,为防止倭寇入侵,构筑环形城墙,并新建城门4座,辟东、北水关2座,并于城墙外凿濠河(今外城河)。至止,如城形成内矩外圆古铜钱式城池。

至清代中叶,如皋城人口渐稠,范围逐渐向郊外延伸。民国14年(1925年),开始修补道路,开凿公井,并将高石桥改平,方便行人。民国17年,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建设局成立,先后疏浚内外城河,填平废河,建菜场及中山钟楼。

日本侵略军占据如皋城期间,为“维护治安”大量焚毁城周边居民住房,城区残破,居民、商铺锐减。解放战争期间,如皋城以其战略地位,累经战火,城垣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至民国38年年初,如皋城城墙、城楼、桥梁已残破不堪,街道坑坑洼洼,城河大部淤塞。

发布:阿南文化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