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什么徐庶一言不发还养着?后来徐庶的结局是怎样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9014


实际上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小说家之言。徐庶在曹魏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官,御史中丞类似于现如今的最高检察院的院长,而且职权还要更大的,这种显赫而又关键的职务,不是自己人曹魏会放心吗?

当然单从小说《三国演义》中来说,徐庶虽然不为曹操出谋划策,但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不能为我所用,也要养着徐庶,更何况任命徐庶为屯田都督、御史中丞等职务,在内政上徐庶一样可以发挥作用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刘备刚刚有所起色的时候,采用釜底抽薪之计,将刘备手下当时最为重要的核心谋士给挖走,就是极大的消弱刘备。要知道在《三国演义》中,正是徐庶的出现,让百战百败的刘备第一次让曹操吃了大苦头,先后击败曹仁、李典,巧夺樊城等战绩,让曹营刮目相看。

程昱献计的时候更是夸赞徐庶之才胜己十倍,这当然是客气话,三国中能胜程昱十倍的可以说没有任何人。但也说明程昱等人是非常欣赏徐庶的,为此不惜比较失身份的用了徐庶的母亲来骗徐庶。史料上实际上并无程昱用徐庶母亲的字迹欺骗徐庶的事情,自然也没有徐庶母亲因此自尽的事情。

但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母亲在得之这件事之后,自缢身亡。这就让徐庶一生都难以心安,更加坚定了离开刘备时候的誓言“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在被曹操命令去樊城劝降刘备的时候,立刻告知刘备大军将至的消息,刘备想让徐庶不要再回曹营。

奈何徐庶母亲已死,先离开刘备,再反叛曹操,再投刘备不是徐庶这样的名士所能接受的,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更加艰难,更加苦闷,家国不能两全,反复无常又不是名士所为。身为魏臣却又不能为曹魏效力,在赤壁之战徐庶就已经瞧出端倪,主动要求去长安陪钟繇防御马超。就是为了逃避赤壁之战,以避免两难境地。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的经历在赤壁之战以后,几乎绝迹,比历史上的徐庶是更加处境艰难的。

历史上的徐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如何?结局如何?

实际上历史的徐庶在刘备手下是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功绩,不过比《三国演义》中徐庶临走才想起要推荐诸葛亮相比,更为坦荡。徐庶投奔刘备之初就推荐了诸葛亮,也是在徐庶的力荐之下,刘备才屈尊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就是说历史上徐庶和诸葛亮是共同处事过1年的,两人应该是相处非常融洽的。当然刘备也是比较器重徐庶的,和《三国演义》中不同的是这六年是刘备蛰伏在新野的六年,徐庶并没有太多事迹可以流传。

但是刘备在新野这一段时间,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六年,从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刘备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新野,但是却是荆州最为耀眼的政治明星。刘备入川能迅速站稳脚跟是离不开荆州集团的鼎力支持的,终蜀国终结荆州集团都是当之无愧的核心。

徐庶为之奔走,拉拢荆州人士的支持是出力最多的,其中最大的功绩自然是让诸葛亮这一和荆州士族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名士和刘备建立了“如鱼得水”的关系。

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刘综在蔡氏和蒯氏的支持下,迅速投降曹操,甚至连通知一下刘琦和刘备都没有做。曹操火速派曹纯突袭刘备,刘备得到消息不忍抛弃百姓,携民渡江自然跑不过曹纯的5000虎豹骑。

这一役,最大的功绩实际上就是俘虏了徐庶的母亲,导致徐庶主动辞别刘备,北上投奔曹操。按史料来说,徐庶的确在曹魏之后没有事迹流传出来。

从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来看,恐怕一言不发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曹魏做内政还是不错的。

根据《魏略》:至黄初中,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来看,徐庶的官职是不低的,因此徐庶实际上是安心在曹魏做官的。

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打听徐庶和石韬的官职是典农校尉和郡守,诸葛亮认为徐庶等人不被重用,得出魏国人才很多的结论。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那么和诸葛亮的丞相相比,郡守和典农校尉的确是小官,但实际上郡守一职,在汉末当时能40岁当上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庞统一开始被刘备任命为县令,实际上已经是破格录用了,但是庞统和诸葛亮显然都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人了,因此这才有三顾茅庐和庞统不理县务以此来引起刘备重视,从而身居高位的。

徐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徐庶北上投奔曹操是时候,曹操已经是此不可诚为之争锋的天下第一诸侯。手下已经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了,而且还有大量的士族和人才等待安排。袁绍手下“河北四庭柱”之二高览和张颌都投降了曹操,却只有张颌出头了,高览在《三国演义》中是被赵云一枪刺死了,实际上活的好好的,只是名声不显,毫无事迹流传。

徐庶做到郡守,再做到御史中丞已经是非常不错了,这个职位司马懿、司马昭等人都做过,是非常重要的官职了。


尘子渝


曹操养着徐庶应该有三个原因。

第一,不为敌方效力就是对他的助力。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有大才,这样的人留在刘备身边只会成为他逐鹿天下的阻碍,所以他不能放走徐庶。

第二,彰显爱才的美名,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为其效力。因为徐庶是受到他的胁迫才来到曹营的,如果杀了徐庶,将会寒了天下有识之士的心,让贤才离他远去,所以他也不能杀徐庶。

第三,侥幸心理,期盼有一天徐庶会为他效力。未来形势变化万千,而且徐庶内心本来就渴望着能够建功立业,他是否能够做到为了道义让自己的满腔才华被埋没还未可知。

在《三国演义》中,写到赤壁之战时徐庶就不再出现了,不过根据他“一言不发”的个性推测他的结局很可能是因为无法施展心中抱负抑郁而终。

史书《三国志》倒是给了关于徐庶的一些下落,书中言徐庶自赤壁之战前夕投归曹操以后就成了曹操的一名谋士,后历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职。太和年间,诸葛亮北伐曹魏,听说徐庶仕途不顺,颇为其惋惜。最后徐庶大约在公元235年因病而亡,葬于彭城。


诗书谢言


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住了,忠孝不能两全的徐庶只好放弃刘备投奔到曹操阵营里面,从此徐庶一生都在曹营里面。当然徐庶为了感激刘备,在曹营里不发一言,算是成全了忠孝两全。当然不发一言不是不说话,只不过是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罢了,聊天吹牛还是会的,不然曹操就不会封他为御史中丞了,那是大官,而且是言官,不说话能让你当这个官嘛,因此曹操就这样养着徐庶。


曹操一直养着徐庶那是为了彰显自己爱才的名声,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曹操,这笔生意曹操是赚了的。对曹操来说养着徐庶无非就是花费一点工资罢了,这对曹操来说不值一提,可养着他却收获更多好处。对徐庶的处理,曹操只能不杀不放养着他。放了他肯定不行,徐庶肯定又会回到刘备身边,那就不真的不会一言不发,而是使劲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对付自己啦,放了徐庶就是资敌行为啦,曹操不会那么傻放了徐庶。杀了徐庶也不行,本来徐庶没犯什么错误,你能随便杀吗,因为不说话就杀人,曹操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何况徐庶人畜无害,一点都不威胁到曹操,何必去杀呢!反而养着徐庶却能收获更多好处,曹操起家时候,不是发布唯才是举的公告嘛,只要有才,管你品德怎么样,来了我曹营,有饭吃,有官当,因此很多人才投奔了曹操。曹操是一直顶着爱才的名声为大众所知的,你现在无缘无故就杀了有才华的徐庶不就是自打嘴巴嘛,而养着徐庶却恰好为自己宣传,你看徐庶在我阵营里活的多好啊,就算他不为我出谋划策,我依然重用他,封他大官,这样好的待遇只有我曹操才有啊,所以天下的人才赶紧投奔我曹操吧!所谓说一万句不如拿一件事实摆出来,大家看到徐庶的待遇,自然纷纷投奔曹操啦,你看徐庶不发一言都有大官做,那我献计献策不就更高待遇啦,是人才就受不住诱惑,纷纷投奔曹营也就顺理成章啦!曹操养着徐庶就能吸引天下人才,这笔买卖太划算了。争霸天下,就是争霸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效力,成功就更大一点,徐庶就是一张响亮的招牌,也是一张广告牌,让大家都记住了曹操爱人的名声,徐庶不发一言无所谓,反正曹营有很多顶级谋士出主意,多一个徐庶不多,少了他也没事!



曹操养着徐庶也有一层小心思,希望通过大家的接触,感化徐庶的内心,让他回心转意,抛弃刘备真正臣服自己。反正养着他,长时间的接触,也许潜移默化之下,徐庶就被感化了,转投自己也是有可能的吧,至少曹操是那样的计算的,只不过徐庶就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你让我做御史中丞,就是言官,为你提批评意见还是会做的,至于出谋划策对付刘备,徐庶从来不做,这就是徐庶的内心底线,曹操虽说无奈,也尊重徐庶的选择没有为难他。还有一点就是曹操想弥补自己的愧疚,毕竟当年抓捕徐庶的母亲威胁徐庶,很不地道,后来者徐母为了不连累儿子而自杀了,可以说徐母是间接死在曹操手上的,曹操好好养着徐庶,给大官做,算了减轻徐母因自己而死的良心谴责吧,至少那样做,曹操内心会好过些,毕竟曹操也是性情中人,还是讲点感情的。



徐庶在三国演义里面没有过多描述,后来出现还是在赤壁之战前昔,曹操采纳了庞统的铁锁连环计,徐庶感到会有危险,所以请求曹操放自己去防御西凉军逃避危险,曹操也就同意了。在三国志记载中,徐庶一直活到曹丕当政时期,官致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来就病死了,也算是善终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答:《三国志》有答案,《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难道魏国的谋士不多吗?😄,诸葛明知故问!魏国的谋士多不多,诸葛不是没领教过。张郃、司马懿、郭淮、孙礼、郝昭、满宠、辛毗……魏足智谋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徐庶没有发挥作用的位置,他怎么能被重用呢?

罗贯中说:痛恨高贤不再逢,临歧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走马荐诸葛,预示着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以后的事情,就没有演义的必要了……


中行偃1


《三国演义》里曹操对徐庶一言不发为何白养着,足见曹公作为大政治家的博大胸怀。程昱曾言徐庶才智胜我十倍。曹操为当代大英雄想做成一番事业必须广招天下人才,千方百计使刘备阵营中徐庶赚来为已所用无可厚非,谁知徐母刚烈自缢身亡。在这一点上曹公愧对徐庶,好心办坏事,真心爱徐庶之才一点不假,但带来的副作用太大,曹操深知徐庶终身不会为自已出谋划策都能理解原谅他,留着不走,曹公得一爱才虚名何乐不为。


心吾700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有名的歇后语,出处就是《三国演义》。

如题主所问,既然一句话都不说,那曹操为什么还要养着他呢?在笑谈君看来,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吧。

1、曹操爱才

曹老板是十分爱才的。

袁绍、曹操交战之时,袁绍麾下的陈琳写檄文,把曹操骂了个狗血喷头,曹操怜惜陈琳的才华,也没有杀他。河北名士沮授,是曹操十分钦佩的人物,被俘后拒不投降,曹操一开始也没有杀,后来沮授盗马想要跑回河北,曹操才不得已处斩沮授。

曹操对徐庶的态度,和沮授是类似的。你服不服我,并不要紧,只要你不帮着旧主对付我,就可以了。曹老板有钱,不在乎多养一张嘴。

2、曹操也不愿背负害贤之名

名声很重要。

当初,刘备依附曹操时,荀彧等人就劝曹操杀了刘备,以除后患,但是曹操没有动手。杀一个人容易,但是,由于杀的这个人,导致其他人才不敢再来投奔,那是得不偿失的。

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3、曹操心中有愧

对于徐庶,曹操应该是心怀愧疚的,毕竟曹操间接害死了徐庶的母亲。

徐母自缢后,曹操亲自前往祭奠,也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从情理上说,曹操也不会再要求徐庶什么。

徐庶的结局

徐庶投曹营以后,还和刘备见了一面,是在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时,曹操“先礼后兵”,让徐庶作为信使,去劝降刘备。此时的曹操具备压倒性优势,所以他也不担心徐庶泄露了军机。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最后一次露面,是赤壁之战。庞统献连环计,徐庶为了避免一同被烧,就散布谣言说西凉军要来进攻,然后徐庶向曹操请辞,去防御西凉军,从此就没有再出现了。

可以说,演义中的徐庶,是昙花一现。在正史中,徐庶的事迹也不算多,他是诸葛亮经常提及的人才,在曹丕时期,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历史都付笑谈中


徐庶的结局三国演义好像是没有描写,三国志中陈寿也没有提过,不过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有所描写、福与韬俱来北,到黄初中,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来病死在彭城。看来徐庶确实没为曹操出过什么力,官运仕途也不高,后来诸葛亮听说之后还感叹,魏国这么多人才,怎么就不见重用徐庶和石韬呢!


咖啡小白72201565


徐庶被曹操算计来到自己麾下,本身就达到既定目标了,对刘备已经造成严重打击了。

另外这事也不光彩,人家不是真心投你,关键还弄得家破人亡了,这个属于理亏,如果你不善待他,别的人敢来你这里么?那时候一个人才多难得。

曹操也是佩服有骨气的人,本身他也是文化见识很高的人,政治斗争无奈没办法,要不成好朋友,也是有可能的,不说话也没关系。

命运这个好不好,这个可以换个角度。古人最怕写历史的史官,丞相再过分也不至于杀掉他,对于一个没有威胁的人来说,有必要下手么?


月亮林地的鹌鹑


简单来讲,不献计献策没关系,做好本职工作曹操的用人目的就达到了!


陈麦


养着徐庶就会显示曹操招贤纳士重视人才,以此为招牌,虽不用他,但招牌能将其他贤人杰士招入更多在其麾下为他所用!曹营之所以雄兵百万,战将千员,都是因为曹操惜才将天下大多数英雄豪杰尽皆吸引在他的军中,之所以曹奸雄名不虚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