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效軍 曹 星:建行在改革開放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哪裡有建設,哪裡就有建設銀行”。作為因建設而生、因改革而興的建行,在響應國家號召、推進改革發展方面,始終走在我國銀行業的前列。伴隨四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建行加快了發展的步伐,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抓住機遇,全面拓展業務,不斷壯大自身綜合實力,截至2017年末,建行資產總值超過22萬億元,稅前利潤超過2200億元,經營管理能力和核心指標處於國內同業翹楚地位,已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2家一級機構,業務範圍遍佈全球,進入國際系統性重要銀行。這裡我們簡要回顧建行風雨歷程,一同探尋建行的改革開放經驗啟示。

“死裡逃生”率先股改,開放引得活水來

二十一世紀初,資本金不足、盈利能力不強及不良資產比例偏高成為困擾國內商業銀行的主要因素。到2001年9月末,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本外幣貸款為6.8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為1.8萬億元,佔全部貸款的26.62%。其中實際已形成的損失約佔全部貸款的7%左右。銀行資本金嚴重不足,嚴格意義上,當時的國有銀行已經陷入技術性破產。按照人民銀行公佈的口徑,在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1.4萬億元不良資產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但仍然遠高於國際公認的銀行安全標準。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銀行業開放促進銀行經營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最惠國待遇、紡織品配額、傾銷與反傾銷等問題將得到解決,我國國際貿易量也迅速增加,對銀行的國際結算、國際卡收單和信用證業務的需求大量增加,並在資金配套服務、外匯買賣、遠期結售匯、利率匯率保值等業務上提出更多的要求,銀行拓展海外金融業務,大力發展國際業務,跨國經營出現良機。另一方面,隨著中小銀行相繼進行股份制改造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對上市的渴求日漸明顯,在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及財政部聯手支持下,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的前景驟然明朗。在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的進程中,建設銀行又一次站在了金融改革的前列。2002年,建設銀行作為股份制改革先行試點行之一,提出了股改上市的宏大目標,引入“戰略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多措並舉顯著改善了資本實力、資產質量和財務狀況,建行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建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並不是一帆風順,最早接觸的一家國際頂級投行提出了苛刻的入股條件,引入國內大機構則因實力不濟難以入圍,個別機構顧忌不良率提出按淨資產再打折入圍,那樣必然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建行無法接受。經過艱苦的談判、各方堅持不懈努力,最終美國銀行、淡馬錫等成為建行戰略投資者。2005年,建設銀行在四大行中率先在香港掛牌上市,建立了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由於學習和引進美國銀行先進的服務理念、成熟的產品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引進現代管理理念和公司治理機制,建行在“引資”的同時,實現了“引智”和“引制”。股改後的建設銀行資本實力、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管理機制、風險內控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等有了質的飛躍,一舉邁進全球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行列。

從建設銀行股改上市至今的十幾年間,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建設銀行也在不斷加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經過了幾十年改革發展與對外開放,建設銀行經營業績蒸蒸日上,多項核心指標在國際大行中處於領先地位,市值多年穩居全球銀行業前列,全球目標市場機構佈局基本完成,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和支持企業“走出去”中發揮了國有大行應有的作用,正茁壯成長為一家最具價值創造力的現代商業銀行集團。

“走出去”提升能力,邁向國際一流現代銀行

建設銀行成立6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為建設銀行未來改革發展指出了方向。建設銀行緊跟國家發展戰略與中央政策導向,充分利用在基礎設施金融服務見長的專業優勢,在佈局“一帶一路”沿線金融服務上邁出了先行的步伐。以“一帶一路”沿線重大項目為突破口,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支持了一大批國家戰略性項目,基本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業務全覆蓋。建設銀行在助力國家打造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實現自身國際化戰略跨越式發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建設銀行通過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海外機構網絡,由一家完全專注於國內業務的銀行,轉變為網絡覆蓋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業務範圍涵蓋對公、個人和投行業務等多個領域的全球性、國際化大型銀行。在加快佈局海外的同時,建設銀行不斷提升綜合化服務能力,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打造集團、客戶、產品、境內外全方位金融聯動平臺,滿足跨境客戶延伸金融服務需求。伴隨著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建設銀行也實行了自身的“走出去”,國際化競爭能力顯著提升。

建設銀行充分發揮境外網點佈局優勢和多牌照優勢,積極支持中國有色集團海外業務拓展,實現銀企共贏。中國有色集團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足跡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境外投資開發了許多具有重大影響的優質項目,持續在東南亞、中亞、中南部非洲等區域深耕展業。建行有色銀企雙方以往在贊比亞、緬甸、塔吉克斯坦等多個重點項目中合作緊密。建設銀行與中國有色集團新近簽約深度合作,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建設銀行依託強大的金融支持,助力中國有色集團實現海外業務發展目標,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排頭兵和開路先驅。建設銀行近來國際化、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同時,建設銀行還在產業基金、資產證券化、債轉股、大宗商品貿易、個人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積極創新,努力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綜合化金融服務,實現銀企合作新的突破,為鞏固國家基礎工業、發展實體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建行還通過海外併購走出去。入世之後,總體上從海外網絡佈局、資產結構、收入結構等國際化程度的核心指標看,中資銀行國際化程度還很低。由於發達國家市場儘管具有法制體系完備、金融資源豐富、政治風險較小的優勢,但是,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說,同時也具有準入門檻較高、市場競爭激烈、文化認同難度大的劣勢。而新興市場國家保持經濟高速增長、銀行業開放步伐加快,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中國銀行業緊緊抓住機遇,通過併購、設點,迅速在新興市場進行機構佈局,拓展業務。為此國內各大銀行都紛紛提出了建設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戰略目標,制定了海外發展戰略,並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加大了境外戰略併購力度。2006年8月24日,建設銀行打響了中資銀行大規模海外併購的第一槍,以12.48億美元(約合97.1億港元)的對價,將美國銀行旗下的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在香港的14家及在澳門的3家營業機構收入囊中,一舉提升了建行在港澳地區零售業務的市場地位。

為進一步整合建設銀行海外資源,強化海外項目統籌力度,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為企業“走出去”及“一帶一路”沿線項目提供定製化、全流程、綜合化的金融服務,2017年建行在香港成立海外融資中心。海外融資中心作為總行海外重大項目營銷和執行的延伸平臺,負責提供一系列融資與融智服務,並將與海外審批中心、海外資金平臺一同發揮協同效應,形成對全行海外項目的支撐。中心由總行直接領導,建行亞洲負責日常經營管理。2017年11月16日,建行藉助該平臺發放了1.5億美元,成功實現建行從融資服務到“融資+融智”的轉變。目前,建行正以強大的“新一代”系統為依託,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轉變傳統營銷理念,以鏈條式和網狀式的營銷服務模式鎖定企業全球化的經營路徑,致力於探索成為大型戰略客戶離不開的合作伙伴。

在走出去過程中,建行致力於服務國家戰略,最早在倫敦實現人民幣清算業務。在中英金融合作中,建行董事長田國立指出,以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技術體系正對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中英金融業都面臨著空前的機遇和挑戰,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大大拓展了中英兩國金融業的合作空間,中英雙方的工作可以從金融領域創新合作、依託“一帶一路”合作開發第三方金融市場、人民幣國際化領域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中國建設銀行將與中英同業攜手,積極服務兩國經貿發展與金融合作,同築中英黃金未來。

在對外開放中,建行十分注重依託優勢拓展合作。在ABAC金融與經濟工作組會議上,建行田國立表示,根據中國的實踐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拉動作用,中國從1987年至2016年30年期間,基礎設施投資年均提高經濟增長大約1.2個百分點,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大約如此。當前亞太地區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仍然非常強大,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估算,從目前到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達93萬億美元,亞洲地區達26萬億美元。然而亞太地區卻面臨著基礎設施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等問題。對此,田國立建議,APEC經濟體應創新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加強多邊開發金融機構與商業金融機構合作,通過開發性資金的前期投入,撬動更多的商業金融資金進入基礎設施領域;也可以通過建立區域性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加大資金投入,如絲路基金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建設銀行在金融業開放及總體經濟成長中通過客戶的活動受益。未來建行將依據自身優勢,評估各種市場機會,以期獲得持續成長,力爭成為具有全球思維的機構、企業與個人的首選銀行。

“問題導向”建行儲備解決方案集結內生動力

實踐證明金融對外開放對國際國內都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引進外資可以促進競爭,促使金融業服務效率提升,從而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對外資而言,能夠更好共享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增加投資機遇和投資空間。截至目前,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中資銀行海外業務佔比不斷提升,大型銀行在世界範圍的佈局越來越廣,我國已有5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與此同時,外資銀行在華機構數量也不斷提升。根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2017年底,我國已有外資銀行法人機構39家,外資銀行在我國境內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13家,較2002年增長近5倍,年均增長13%。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對外開放重大舉措“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央行行長易綱隨後就宣佈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金融擴大開放,將促進我國打造更加健康而富有效率的金融體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有利於豐富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種類,提升市場活力,提升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銀行業迎來更廣闊成長空間。

但是,應該看到,建行在對外開放對內改革方面仍有很大空間。中國金融市場體系並不完善,競爭不充分,走出去更沒有“真刀真槍”正面較量,沒有經過金融風暴危機的“洗禮”。在“引進來”方面,對外開放依然存在不足,進展不快。以銀行業為例,近年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業務發展平緩,在各項業務中佔比較小,市場份額不斷萎縮。以外資銀行資產佔銀行業總資產比重為例,2011年在華外資銀行佔比為1.93%,2016年這一比重下降為1.29%。根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2017年末外資銀行總資產為3.24萬億元人民幣,佔比為1.28%,下降勢頭並未改變。從長遠來看,這種趨勢不利於我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複雜的經營形勢、嚴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不斷變化的內外部風險,都考驗著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能力和水平。“一篙鬆勁退千尋”,如果不激流勇進,加快改革開放,在新一輪競爭中就有可能要落後。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不斷湧現出來的新形勢、新變化,國有大型銀行更要有大格局、大擔當。未來,建設銀行將繼續著力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民生領域發展、破解社會難點痛點問題等方面,為國為民分憂。同時,努力抓住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型所蘊含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經營轉型,強力推動新興業務和海外業務。建設銀行有信心再接再厲,以改革獲取新的發展紅利,以創新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儘快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商業銀行。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在充滿自豪和信心的同時,作為大國重器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又倍感責任和壓力。從宏觀大勢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經濟轉型升級的階段,給銀行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創新空間;同時,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又對銀行業提出了諸多新課題、新挑戰。

首先是銀行業傳統盈利模式受到衝擊。隨著國內經濟“新常態”和銀行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正收到全方位衝擊,未來銀行經營面臨的挑戰和競爭壓力也進一步增加。“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對銀行業傳統業務和傳統優勢面臨極大挑戰;利率市場化加速,銀行傳統負債來源日益收窄;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加速融入國際金融市場,國內商業銀行傳統的市場份額要面臨外資銀行的“搶食”;金融脫媒進程不斷加快,互聯網金融不斷髮展壯大,銀行用戶黏性在不斷減弱,未來客戶基礎可能被動搖;金融監管更趨嚴格,對錶外理財、同業業務等新型中間業務收入影響較大。上述這些新趨勢、新變化給衝擊著傳統銀行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中國銀行業不得不枕戈待旦,迎接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社會對銀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銀行業是現代服務業,新形勢、新變化除了衝擊銀行盈利模式,更對銀行提供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我國經濟結構持續轉型升級、新舊動能不斷轉換,對銀行業的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聯網普及和現代科技技術的廣泛應用,需要銀行在移動支付、互聯網和移動應用場景構建方面及時跟進,為用戶提供高頻交互服務;人民幣國際化和匯率改革,對銀行海外業務服務能力提出新的挑戰。這些都為銀行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倒逼銀行從“資金中介”向“服務中介”升級。

銀行面對結構性風險不容忽視。新變化在孕育新機遇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風險。從外部看,隨著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所面臨的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形勢也在發生變化,下一步加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更將令我們壓力倍增。從內部看,我國經濟仍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部分領域潛在風險正在暴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將進一步衝擊一些傳統領域產能過剩行業以及房地產行業,會對銀行在這些領域的資產質量產生很大影響。整體來看,經濟領域風險壓力正在積聚,特別在金融領域表現突出。金融去槓桿強監管政策的推進,促使金融業發展模式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優先、效率至上,短期內會經歷陣痛期,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成為當前三大攻堅戰之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發展趨勢,對大型商業銀行適應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和風險環境提出新的挑戰。能否及時應對並充分化解這些風險因素,關乎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的生存發展。

不忘初心承載使命,普惠金融改革再啟程

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經濟金融格局不斷改變,中國經濟由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轉變已經成型,經濟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帶來了市場新變化,在互聯網和高科技發展的推動之下,市場資源配置方式在很多領域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新的市場業態加速呈現。因此,當前大型銀行的競爭主要是體系型競爭。能夠勝出者一定是戰略性差異化競爭者,這就意味著戰略的前瞻性和高遠性在歷史關鍵階段至關重要。

建行審時度勢提出三大戰略與時俱進,打造新的競爭優勢。新的時代需要更大作為,建設銀行順應國家戰略導向和經濟發展大勢,在鞏固好傳統優勢的同時,為未來發展謀篇佈局,提出了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發展戰略。第一,住房租賃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建設銀行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直面社會和經濟“痛點”,率先開拓住房租賃的藍海市場。建設銀行在住房市場積累了幾十年的深厚沉澱,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一直是建行的傳統定位和比較優勢,對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有著深刻的理解,並擁有住房金融服務的獨特優勢,“要買房,到建行”的品牌享譽至今。建設銀行憑藉基礎建設領域的傳統優勢,在住房租賃市場領域精準發力。建行從住房租賃機制和平臺建設出發,全力推進租購併舉住房制度建設,為客戶定製住房租賃金融服務和解決方案,為建設部創建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五大系統,創新打造“CCB建融家園”品牌長租社區,助推租購併舉住房制度建設。目前,“要租房,到建行”已全面打響,建設銀行體現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責任擔當,向社會傳導了新時代住房消費新理念,為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第二,金融科技戰略。除住房租賃戰略外,建設銀行未來佈局的另一個重點領域是科技金融。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大數據、雲計算、區域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及AR/VR等金融科技將對傳統銀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金融科技改革是未來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建設銀行早已將發展金融科技作為全局性系統性工程,著力研究和運用金融科技對傳統銀行業務流程、產品、營銷、售後服務進行改造和變革。建行吸納國際領先技術和實踐,建成了業內領先的“新一代”核心系統;同時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技術,創新推出“龍支付”“快貸”等產品,不斷增強市場影響力;另外,以“開放”“共享”的理念探索科技能力輸出,為客戶提供同時“融資、融智、融網”的全方位、多層次、綜合化服務。在深入變革的基礎上,建設銀行繼續發力,全面實施金融科技戰略,邁出了全局性、系統性改革創新的步伐。超前佈局,開展前沿金融科技研究,力爭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金融深度融合方面走在同業前列。制定了全行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併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大幅提高企業級管控能力,從而提升供給側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質量。建設銀行正努力在更高的平臺上,實現其更高的追求,讓未來銀行或科技銀行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第三,普惠金融戰略。普惠金融戰略是建設銀行未來三大戰略的第三塊“拼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惠金融事業,黨的十九大、全國經濟和金融工作會議、全國“兩會”均做出戰略部署。清晰的國家要求和政策導向,政策紅利的釋放,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給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帶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銀行一直以來,始終將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薄弱環節義不容辭的責任,致力於服務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重點領域、重點人群,不斷改進服務,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到位率和滿意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近年來,建設銀行全面發力普惠金融,建立了特色化的產品體系,如首創信貸工廠模式,在大型銀行中率先試行評分卡方式,建立了“一圈一鏈一平臺”的集群服務模式,形成了包括“成長之路”“速貸通”“小微快貸”、“裕農通”等廣受歡迎的產品體系。面對新形勢,建設銀行將普惠金融提升至全行戰略高度。這是建設銀行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建行新時代落實中央部署的政治任務、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民生的重大使命和責任擔當,同時也是贏得未來市場的重要戰略調整安排。建行將普惠金融服務定位於面向藍海、面向大眾、面向草根,聚合運用全行資源,制定了服務小行業、小企業的“雙小”戰略行動計劃。將普惠金融落腳點和實施核心定為平臺經營、數據經營,專門成立普惠金融發展委員會及普惠金融事業部,面向小微、雙創、扶貧、涉農等普惠金融群體,打造綜合化、集成化、生態化服務平臺。建設銀行力圖把普惠金融打造成本行的戰略高地和業務增長極,為建行加大對小微企業、涉農和扶貧領域的金融支持打開新的空間、帶來新的機遇。

建設銀行制定並推進住房租賃、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戰略,共同構成為了建行實現新發展、打造新競爭優勢的版圖。通過實施普惠金融戰略,推展戰略腹地與闊地;通過推進住房租賃戰略,與普惠金融戰略一道,形成戰略縱深;通過執行金融科技戰略,新城全方位戰略支持。三大戰略相互支撐、協同發力,在融合原有優勢的基上,三大戰略鏈接外部市場,服務社會民生,共同打造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建設銀行的使命與擔當。

防範風險守底線,探索貢獻銀行治理建行智慧

在苦練內功的同時,建行作為系統性重要銀行,強化全面風控,正在探索現代銀行治理,力爭貢獻建行智慧。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於交易、代理、投資等業務行為,金融機構之間呈現錯綜複雜的網狀關係,處於其中關鍵節點的大型金融機構一旦經營失敗會產生嚴重的外溢效應,成為系統性風險的源頭。大型金融機構經營失敗是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重大隱患。而大型金融機構中的大型銀行,由於其服務的區域廣、行業全、客戶多,又是貨幣政策的傳導媒介,為社會正常運轉提供存貸、支付結算等基本功能,若管理不到位,很可能成為風險放大器。同時,大型銀行也具有渠道、資金、資本、信用、管理等優勢,其穩健經營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隔離、化解風險的作用。可以說,大型銀行是宏觀審慎的基礎,在系統性風險防控中居於主體地位。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發佈2017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包括建行在內的全球30家銀行榜上有名。近日,建行制定《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管理辦法(試行)(2017年版)》,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堅持服務大局、穩中求進,增強“三個能力”的戰略選擇。也是瞄準全球領先水準、履行國有大行責任的制度安排。建行作為全球規模第二,市值第五的銀行,理應承擔起與重要性相匹配的責任。通過強化G-SIBs管理,提升穩健經營能力和可處置性,對全球消費者和交易對手負責。

作為大型國有銀行,建行重視中國銀行業的聲譽和形象,要積極落實國際國內各項G-SIBs監管要求,引領實踐並將其轉化為提升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抓手。作為國家金融政策與實體經濟間的橋樑,要藉助G-SIBs工作成果,服務好“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等國家戰略,為國家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建行從全局角度審視業務經營和管理。要履行好與我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責任,發揮國家金融重器作用,要有大局意識和底線思維。在進行戰略規劃、業務計劃、經營管理時不能只關注眼前利益,還要全面考慮其對金融穩定的影響以及對銀行業產生的羊群效應。監管明確禁止的業務堅決不幹,監管提示的高風險業務審慎開展,重點支持發展普惠、科技和綠色金融,引導更多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抓好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工作。

作為國之重器的大型金融機構,建設銀行與時代同進步,與國家共發展,與百業競繁榮。一面以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融通萬戶千家,潤澤四方社會;一面以大戰略的治理風格,立足長遠,厚植資本,健全質量。六十多載的千錘百煉,尤其是世紀初改制上市至今的經歷,讓建設銀行不只是喜點入賬的金銀,更有動人的詩和遠方。2017年建設銀行,適度的規模擴大,領跑的效益增長,結構的均衡和質量的可靠,贏得了各界的褒揚。基礎設施領域,傳統優勢河山堅固;“債轉股”的金融創新,鳴放出協助“降槓桿”的第一槍;普惠金融服務,“小的是美好的”“雙小戰略”服務國家戰略。科技領地,“新一代”核心系統的全面投產,標誌著建設銀行步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行方陣。建行直面社會和經濟“痛點”,全力推進租購併舉住房制度建設,呈獻了“要租房,到建行”的金融解決方案。

毫無疑問,2018年中國銀行業目前處於進行時或將來時的對外開放是全維度的,覆蓋了幾乎所有的持牌銀行業金融機構,既包括傳統也包括了創新的業務和機構。而開放的背後,既展示了引資、引制和引智的決心,也展示了競爭、競技和競合的自信。曾幾何時,銀行業的對外開放觸發了“狼來了”的驚呼;如今的擴大開放舉措,收穫的卻是從容不迫。中國銀行業順應金融科技的大勢,已經在多項業務領域形成了競爭優勢,甚至以市場化的方式前瞻性地參與制定遊戲規則。未來,建行將在改革開放中揚起新的風帆,向國際一流現代銀行穩步邁進。

作者單位:建行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