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 范嘉:以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

——訪山西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崔聯會

以1945年太行革命根據地成立的“屯留縣羅村農村信用合作社”為起步標誌,山西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歷史已經跨過了七十多個年頭。自2005年山西省聯社掛牌成立以來,山西省農村信用社在促進山西經濟和社會發展、支持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各項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關口,在此背景下,山西農信將採取怎樣的改革發展戰略?在農信改制的過程中,省聯社又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此,本刊專訪了山西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崔聯會。

《銀行家》:近年來,山西省聯社黨委提出要以“轉型提質”為主線,以建設“現代金融企業集群”為目標,把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貫穿始終,主要是基於怎樣的考慮呢?

崔聯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近年來,根據中央、省委戰略部署,我省農信社始終把“轉型提質”作為主線,貫穿於改革發展的方方面面,加快經營理念、機制體制、增長方式、內控管理、隊伍建設、科技信息、金融服務、風險防控等方面的轉型,不斷推動全省農信社高質量發展。經過近幾年的工作實踐,各項改革深入推進,服務地方成效顯著,風險狀況持續改善,基礎管理有力夯實,隊伍建設不斷強化,農信形象整體提升,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農村信用社資產總額達到10945.23億元,位居全國農信第11位,各項存款餘額7573.04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496.59億元,資產總額、存貸款餘額均居全省金融機構之首。

轉型提質,路徑是轉型,目的是提質,本質是依靠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轉型。主要有四方面的認識和體會:

理念為先導。引導全省農信社樹立“做大不等於做強、做精做優一定會強”的發展理念,更加註重優化結構、提升效益和增強核心競爭力,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競爭之路。

改革是關鍵。改革是決定山西農信前途命運的關鍵,我們將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信心和勇氣。增強改革的擔當,靠改革破除束縛轉型提質的瓶頸和障礙,化解歷史包袱,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改革的智慧,靠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構建起高效運行的體制機制;形成改革的合力,有力有序、統籌推進各項改革,靠改革的紅利激發管理、資本、技術、人才和業務發展活力,為轉型提質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

創新做驅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將持續加強制度創新,形成支持轉型提質的制度優勢;不斷深化產品創新,提升金融產品供給能力,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金融需求;著力強化服務創新,全面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傳統優勢與前沿技術深度融合,形成轉型提質的強大引擎。

管理強根本。山西農信要向現代金融企業邁進,本質是管理的提升,要實現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化管理轉變,對標流程銀行、標杆銀行,結合農信發展實際,推進規範化、精細化、流程化管理,形成具有農信特色的現代化管理體系,靠管理確保各項制度執行到位,管住風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018年,根據中央、省委安排部署,我們把高質量發展作為“轉型提質”的延伸和引深,從多方入手,推動全省農信社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一是迴歸本源,全力支持實體經濟。我們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繼續堅持“深耕三農、細作小微、精準扶貧、傾力重點”的業務定位,著力提升金融供給質量,助力全省經濟轉型升級。

二是深化改革,構建“小銀行、大平臺”集群發展模式。我們將綜合運用市場化手段,全面完成全省農信社銀行化改革工作,按照現代金融企業標準,持續完善治理體系。與此同時,強力構建“小銀行、大平臺”發展模式,發揮集群整體效能,形成山西農信特有的競爭優勢。小銀行即小而專、小而活、小而優,依託於“大平臺”提供的支撐保障和服務,不斷釋放發展活力,做專主業,做活機制,做優結構,做出效益。大平臺即按照“資源集中化、服務集成化、成本集約化”原則,有效整合全省農信資源,建立科技信息支撐平臺、資金服務協同平臺、產品研發推廣平臺、戰略合作平臺、電子銀行平臺、支付清算平臺、教育培訓平臺、客戶服務諮詢平臺,切實解決單個小銀行做不了、做不好和投入成本大的問題,實現小銀行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三是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牢牢守住金融風險底線。把防控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底線思維,建立健全覆蓋全員、全業務、全類型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效實現風險管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四是推進規範化、精細化、流程化管理,全面提升經營管理質效。牢固樹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努力接軌全國先進同業,積極探索本土特色之路,全力推進規範化、精細化、流程化管理。

五是全面加速信息科技建設,形成轉型提質的強大牽引。大力實施科技引領戰略,建設穩固強大的科技信息體系,加快推進“傳統+互聯網”雙核心佈局,加強技術、應用、數據和安全科技架構建設,完善科技需求、立項、開發、測試和上線各環節機制,推進科技管理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真正把全省農信社真正建成產權明晰、資本充足、治理完善、機制健全、內控嚴密、財務良好、服務高效、社會認可的現代金融企業集群。

《銀行家》:當前,改制化險工作是農村信用社面臨的難題。近年來,山西省農村信用社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這一過程中,有哪些具體的做法和經驗呢?

崔聯會: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信用社改制化險工作,2017年接連打出幾記“組合拳”:省政府先後兩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農信社改制化險工作,出臺省、市、縣三級政府資金扶持政策、對協調推進農信社改制化險等事宜進行部署;年底針對全省農信社改制化險工作重點,對市、縣兩級政府的履職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市、縣兩級政府充分擔當化解處置農信社風險的主體責任,堅持問題導向,在不良貸款清降、股本募集、土地確權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創新方法手段,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與此同時,省政府金融辦負責發揮綜合協調職能,做好組織協調、信息溝通、跟蹤問責等工作;人行太原中支在支農再貸款、定向降準和金融創新等方面對農信社加大政策支持;山西銀監局全程同步指導、把關;省、市、縣三級法院、檢察院、公安等執法部門積極幫助農信社依法清收不良貸款;財政、稅務部門也積極制定措施,出臺稅收減免、返還等扶持政策。

省聯社充分發揮行業主管作用,深挖工作潛力,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多方合力,加快改制化險進程。

一是突出重點降不良。不良貸款清收處置是推進改制化險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這一工作重點,全省各級農信社上下聯動,多策並舉,主動作為,持續發力,不斷加大不良貸款清收的強度和力度。我們以鄉村集體、涉訴類、特殊群體等不良貸款為清收重點,在全省範圍內大力開展清收處置不良貸款工作。同時,制定出臺千萬元以上新增不良貸款聽證問責操作流程和聽證問責結果運用實施辦法,嚴格問責新增不良貸款,推動形成常態做法和長效機制。

二是多方聯動幫化險。在高風險機構改制工作上,我們按照“政府領導、監管指導、省社主導、機構努力、多方參與”的“五位一體”工作機制,綜合採取“引資金自主改、好幫差掛鉤改、強帶弱捆綁改、多拖一聯助改、優質農商行幫扶高風險機構改”等多種模式,內化外促加快風險處置,省聯社2014~2017年向高風險社提供低息幫扶資金194億元,幫助高風險機構增盈創利6.35億元,加快了改制化險進程,並爭取到了省財政2017~2021年改制化險及虧損補貼專項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全省110家縣級法人機構中已改制農商行達到60家,其中高風險社成功改制農商行達到40家。

三是加大力度促改制。在農商行改制工作上,我們堅持“三個一批、四個不變、五個關係”,積極協調引進優質戰略投資者,與省內外大型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計引進560億元民間資本參與農信社改制,加快改制步伐。改制後的農商行股本金佔全省農信社的88.29%,存款總額佔全省65.98%,貸款總額佔全省67.82%,經營利潤佔全省69.76%,資本充足率12.89%,較全省平均水平(7.76%)高5.1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79.51%,較全省平均水平(69.78%)高109.73個百分點,已成為山西農信邁向現代金融企業集群的領頭雁陣。

《銀行家》:農村信用社作為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地方金融機構,支持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山西農村信用社是如何迴歸本源、專注主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呢?

崔聯會: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做好金融工作提出了四條重要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要“迴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對山西農信來說,我們充分認識到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立業之本,是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良性循環的必由之路。全省農信社始終牢記根本服務宗旨,堅守“深耕三農,細作小微,精準扶貧,傾力重點”的服務定位,進一步迴歸本源,專注主業,做到“支農、支小、支實”。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農信社各項貸款餘額達4496.59億元,較年初淨增372.82億元,佔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18.27%,真正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了地方金融主力軍的作用,更好地體現了金融作為經濟“血脈”的真正價值。

不忘初心“深耕三農”。山西農信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服務三農工作總抓手,圍繞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集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領域,以緩解三農領域融資難題為導向,在做強、做優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傳統特色產品的同時,進一步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發展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建立起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農信社通過投放3812億元的涉農貸款,積極推動了金融支農服務質效提升。

重點戰略“細作小微”。山西農信按照“做大市場,做優服務,做強隊伍,做好風控”的總要求,組織了萬名客戶經理對城鎮小微企業持續進行基礎資料收集、評級、授信“三個全覆蓋”,藉助“信貸三級授信體系”的搭建,全方位、深層次滿足小微企業資金需求,切實做到市場調查“細”、客戶分類“細”、評級授信“細”、操作流程“細”、金融服務“細”。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農信社小微貸款餘額達2647.95億元,貸款增速達到10.32%,小微貸款戶數13.53萬戶,申貸獲得率99.90%,實現“三個不低於”的目標。同時,我們大力推廣小微專營機構,在做好風險管控的基礎上,積極改進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科學設定授信審批條件,進一步壓縮小微企業信貸審批時間,簡化辦貸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持續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環境,促進小微企業服務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矢志不渝“精準扶貧”。按照黨中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們將金融精準扶貧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認真履行了支持金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主力軍、排頭兵作用,啟動實施了“萬名客戶經理進村入戶行動計劃”,發揮農信社“揹包下鄉”的優良作風,集中開展了“大調查、大摸排、大起底”的“無縫對接”活動,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開展摸底調查,滿足有效信貸需求,提升了扶貧金融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農信社扶貧貸款餘額達到242.45億元,其中“5321”扶貧小額信貸款餘額達到55.01億元。在鞏固扶貧小額信貸質效的基礎上,持續加大貧困地區信貸資金投入,全面加強金融助力精準脫貧管理,深入推進金融扶貧“七專機制”(即制定專項規劃、打造專業隊伍、單列專項規模、開發專門產品、提供專優利率、建立專門檔案、實施專項考核)和“八項舉措”(即壓實責任、全力提速、加強創新、改進信用體系、優化服務、用足政策、強化考核、正向激勵),精準發力,主動作為,採取產業扶貧、“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方式,創新扶貧金融產品,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或能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率先發展。全省農信社的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共支持省扶貧辦、省國資委、省工商聯“三個名錄”中企業252戶,累計投放貸款餘額47.63億元。

搶抓機遇“傾力重點”。通過依法合規參與銀團貸款、組織社團貸款、投資債券,向省內融資需求額度較大的實體企業投放貸款總額達760.08億元,重點支持了一批省屬骨幹企業和轉型綜改重點項目,為全省經濟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

《銀行家》: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金融風險化解工作,並將其列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重中之重。山西省農村信用社近年來是如何開展風險防範和化解工作的呢?

崔聯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使宏觀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增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近年來,我省農信社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按照金融監管部門的工作要求,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導向,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堅持人防、技防和制度預防並重,通過採取改制化險,健全機制,多方協作等強有力的措施,切實防範化解當前面臨的突出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為做好風險防範和化解工作,我們積極推進全面風險管理,基本建立起覆蓋省、市、縣三級機構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切實強化“抓業務就要抓條線,抓條線就要抓案防”理念,建立“基層網點按日查,縣級行社按周查,市級機構按月查,省聯社按季查”工作機制,及時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同時,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制度執行年”、銀行業亂象整治等活動,並進行黨建工作制度落實、巡視問題整改、審計問題整改、監管通報問題整改等四項“回頭看”或再行“回頭看”,認真開展自查自糾。信用風險防控方面,組織開展不良貸款聽證問責,修訂完善信貸制度,強化信貸“十條禁令”、貸款五級分類、金融精準扶貧等檢查,加大貸款集中度化解處置和專項考核力度,清收處置鄉村集體、涉訴類、涉政類、特殊群體等“四類重點不良貸款”,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流動性風險防控方面,設立流動性風險互助資金,實施名單管理、按季分析評價、下發風險提示、出臺應急預案,並不定期開展壓力測試。資金業務風險防控方面,全面暫停高風險投資,組織開展資金業務綜合檢查、聯動專項檢查和問題整改工作,實現風險總體可控。信息科技風險防控方面,制定出臺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政策等制度,研發上線綜合業務、中間業務平臺、信用卡、事後監督等72個系統,組織實施業務連續性管理諮詢項目,啟動信息科技關鍵風險指標監測項目。聲譽風險防控方面,建立省、市、縣三級新聞發言人制度體系,下發負面輿情應對“三不準、九必須、三不讓”。確保了全系統的安全穩定經營。

《銀行家》:我們注意到,山西省聯社提出要堅持“黨建領社”,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引領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這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和辦法呢?

崔聯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作為黨領導的農村金融機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緊扣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加強系統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核心、戰鬥堡壘、把關定向、引領帶動作用。對此,我們提出“黨建領社”,也充分體現了省聯社黨委的態度和決心。一定要把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扛好、抓實,一定要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真正落到實處,一定要把黨建工作引領改革、促進經營、保障發展的作用充分發揮好。這幾年,經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旗幟鮮明抓黨建”已經成為了全系統的導向和風氣。在工作中,我們有五個重要抓手,從多方面確保“黨建領社”的落地實施。

一是狠抓責任落實。每年年初,系統各級黨組織都會層層簽訂黨建工作目標責任書,這是多少年堅持下來的做法。同時,省聯社黨委還制定了黨建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清單。2018年,又對各級黨委(黨組)提出了“1+3”崗位責任:“1”是指領導班子成員要履行好“一崗雙責”;“3”是指管好業務的同時,必須管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必須管風險防範和案件防控,必須管安全穩定。這就使管黨治黨的責任進一步凸顯出來,又與業務及其他工作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各級黨組織及班子成員真正將黨內身份作為第一身份,將黨內職務作為第一職務,將管黨治黨作為第一責任。

二是狠抓機制完善。省聯社黨委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法人治理結合起來,積極推進黨建工作總體要求納入章程工作。省聯社章程修訂已於2018年2月完成,縣級行社也將在年內完成這項工作。修訂後的章程專門增加了“黨組織”章節,從法律上明確了黨組織是法人治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組織研究討論是理(董)事會、經營層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確保將黨的領導融入決策、經營、監督各環節。同時,我們制定了《全省農村信用社黨委(黨組)議事規則》,要求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有關規定,不斷提高議事決策水平和領導發展能力。

三是狠抓“三基建設”。落實好“黨建領社”,離不開系統各級黨組織的堅強有力。我們根據山西省委有關安排,圍繞提升系統黨組織功能,認真開展了“三基建設”,建強基層組織,做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具體來說,按照“四重”(即重品行、重業績、重民意、重程序)原則、“五查”(即查檔案資料、查舉報線索、查個人貸款、查違規違紀、查處分情況)制度,選拔調整各級高管人員298人次,優化了各級領導班子的年齡和專業結構;根據機構、網點、業務特點,調整優化了基層黨支部設置,配置了能力素質過硬的黨支部書記;制定了關於加強系統黨組織建設的“十項制度”和基層黨支部經常性工作“七項制度”,按照規定開展黨委(黨組)民主生活會、黨支部“三會一課”、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等黨內生活;組織舉辦基層黨務工作人員培訓、基層黨支部書記培訓、高管履職能力培訓、上海青年幹部培訓以及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幹部職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通過這些工作,系統各級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更加顯現。

四是狠抓督查考核。省聯社黨委不斷加大黨建工作督導檢查力度,省聯社黨委班子成員和各部門下基層調研,都把黨建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平常開展的業務經營、案防工作檢查,都與黨建工作有機結合。每年半年和年終時,省聯社對所有市級機構和部分縣級機構進行兩次黨建工作專項檢查,市級機構對所有縣級機構進行黨建工作專項檢查。每年年底,省、市、縣逐級落實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和考核制度,將黨建工作考核與業務經營考核並列單獨進行,年度黨建工作不合格,或者黨建工作出現重大失職,取消機構全年評先評優資格,對黨組織主要負責同志進行談話、處分直至撤職問責。嚴格的督促檢查和考核評價,推動了黨建工作的有效落實,確保了黨建工作的活力和質量。

五是狠抓優勢發揮。引領改革、促進經營、保障發展,是系統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和使命。我們將黨的政治、思想、組織、紀律等方面優勢與農信社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轉化成農信社改革發展的動力和保障。省聯社黨委始終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把方向、謀大局,引導系統各級、各條線增強整體觀念、大局意識,不斷強化“小法人、大平臺”的獨特優勢;在全系統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促進農信社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耕三農、細作小微、精準扶貧、傾力重點,切實當好地方金融主力軍;廣泛開展“黨員示範崗”“黨員掛牌服務”“戴黨徽、亮身份、明崗位、樹形象”等活動,激勵廣大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不斷營造幹事創業、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大力弘揚優良作風,始終將紀律規矩挺在前面,大力推進“六權治本”,深入開展“制度執行年”,切實將權力運行和業務經營關進制度的籠子,切實築牢合規操作、審慎經營基石,為全省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對山西農信來說,“黨建領社”是一項戰略工程,更是一份政治責任,它是山西農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我們將在農信事業改革發展中始終堅持、不斷完善“黨建領社”,使它始終充滿活力、充分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