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給減少、水位下降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瑪旁雍措會變成鹹水湖麼?


在中國西藏的阿里地區,有這樣一個美麗的湖泊: 湖泊位於岡底斯山脈人氣最旺的岡仁波齊峰和喜馬拉雅山脈的納木那尼峰之間;有著“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譽;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稱它為“西天瑤池”;同時,它也是中國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 這個湖泊就是瑪旁雍措。

瑪旁雍措,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神山崗仁波齊東南30公里處。 浩翰、寧靜、清澈的瑪旁雍錯,是藏地三大“聖湖”之一,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佛教、印度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聖湖。 印度人認為,在岡仁波齊轉山能消除罪孽免受地獄之苦,在瑪旁雍措沐浴能能洗掉人們心靈的“五毒”。 據說,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骨灰就撒入了瑪旁雍錯。

每到夏秋季節,都有許多印度人不遠千里,前來“朝聖”。 按印度教習俗,信徒朝拜岡仁波齊、瑪旁雍措時,首先要在瑪旁雍措湖中洗浴淨身、著新衣,再到岡仁波齊祈禱。 因此,每年七八月間,許多印度人會赤身衝入瑪旁雍措,以希望聖水能夠洗掉人們身上的汙穢。 他們還將還將舊衣服扔在岡仁波齊神山西側的天葬臺上,象徵告別過去的自己。


藏傳佛教、苯教信徒在聖湖瑪旁朝聖,只是取一些聖水喝,並抹在頭頂上、眼睛上。 他們認為,飲瑪旁雍措聖湖水,可祛除百病強身健體。 瑪旁雍措周長83公里,徒步要走4-5天,朝聖者只是步行或磕長頭,並不下水。 臨走時,朝聖者會用塑料桶將聖湖的水小心翼翼地裝好,千里迢迢帶回家,當作珍貴的禮品,饋贈親友。 親友們喝了聖湖的水,就等於也來過聖湖了。

聖湖瑪旁雍措為何被稱為“世界江河之母”呢? 那是因為瑪旁雍措四面有四水之源之說,瑪旁雍措東面是馬泉河,北而是獅泉河,西而是象泉河,南而是孔雀河。 以天國中的馬、獅、象、孔雀四種神物命名的這四條河,分別又是南亞著名的恆河、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

瑪旁雍措,湖泊呈“鴨梨”形,北寬南窄,湖面海拔4588米,平均水深46米,最大水深72.6米,透明度14米,面積412平方公里,蓄水量約200億立方米,是淡水湖,湖水可以直接飲用。 據考證,聖湖瑪旁雍措曾與鬼湖拉昂措相通,是一個大型的外流湖。 自第四紀以來氣候變遷造成湖面下降,湖水退縮最終使兩湖分離,從而形成目前的兩個湖泊。 後又因岡底斯山前洪水和冰水堆積堵塞了河谷,形成分水埡口,才演變為內陸湖。


1907 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曾測得瑪旁雍錯最大水深81.8米。 2010年7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湖泊考察人員,測得瑪旁雍錯最深處為72.6米,湖面至少下降了9.2米。 瑪旁雍錯以冰川融水、雨水補給為主,也有部分泉水補給,湖水變淺說明與1907 年相比湖泊補給減少了。

1976年中科院考察時,瑪旁雍錯湖水礦化度約為405.8mg/l,而到了2010年7月,礦化度上升為455.7mg/l。 這反映了瑪旁雍錯湖水位正在慢慢變鹹,水位下降和水量的減少都是湖水變鹹的直接原因。

1976年不同測點的湖水錶層pH值為8.0-8.4,而2010年7月,瑪旁雍錯上層水的pH值已高達9.6。 若不考慮不同儀器所帶來的差異,則瑪旁雍錯湖水的pH值在過去30多年來具有明顯的增加,也反映了湖水的鹹化過程。 雖為內流湖,但瑪旁雍錯超過200億立方米的龐大水體,緩解了鹹化過程,水質依然清冽甘甜。

倘若瑪旁雍錯補給繼續減少,水面繼續下降,水質繼續鹹化,那麼終將有一天,瑪旁雍錯也會象一堤之隔的鬼湖拉昂錯一樣,變成鹹水湖。 我希望,永遠沒有那樣的一天。

2005年,由溼地公約組織,批准瑪旁雍錯為國際重要溼地。 2017年7月,瑪旁雍錯正式晉升為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 瑪旁雍錯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主要包括以瑪旁雍錯-拉昂錯為中心的向心狀內流水系的主體部分,總面積達9.9萬公頃,其中湖泊面積約6.9萬公頃,佔保護區總面積的68.98%。

目前,保護區共設立6個管理站和3個管理點,共90名管護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和巡查工作。通過保護區以及農牧民的保護,瑪旁雍錯溼地依然保持著原生態。 每到夏季,成群的黑頸鶴、斑頭雁來此棲息,它們優美的舞姿把瑪旁雍錯點綴得生機勃勃。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