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与区块链,金钱与信任,已经都被收割了!

短短两个月,数百万中产阶级返贫了!

源自“互联网+”与“普惠金融”大环境下的各种投融资行为,其中 P2P 行业尤为惨重,据传涉及金额达2万亿之巨,波及人员应有数以千万计!

第三方平台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在6月以来的头50天内即有163家平台“爆响”,平均每天约3.26家。而全国目前可统计的问题平台累计超2300家!

P2P与区块链,金钱与信任,已经都被收割了!

这些平台或持有合法证照,或具有国资背景,基本上属于具备合法经营身份的平台。而名不见经传的,或者仅在特定范围内擦边球操盘的平台更是不计其数。

基于“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宣导,老百姓出于对政策的信任与响应,又特别“迷信”银行存管及有关部门发放的各类证照,再加上被集资平台高超的演技蒙住双眼,最终演变成了“非法集资”、“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名义下的参与者、受害者。

初衷都是好的,发展民营经济需要金融支持,可银行又不愿把钱借给民营企业,而老百姓手里有存量巨大的存款想保值、增值,“抵抗通货膨胀”,更想通过投资获取更高的收益,又有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于是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种良莠不齐的平台与五花八门的投资渠道蜂拥而上,“普惠金融”带来的“多赢”局面,看上去“皆大欢喜”。

P2P与区块链,金钱与信任,已经都被收割了!

但银行不愿干的事交由非专业的人去干、让老百姓去参与,“风险”二字在各种高大上的背景的站台、背书之下,就让人放松了警惕,丧失了畏惧。而参与其中的大多数又是中国的精英阶层,中产阶级,“有钱人”,在这一波巨浪中,瞬间翻船,损失惨重。

当下的他们聚集在QQ群、微信群里,依次按照省份和金额备注群昵称,比如“杭州小江50万”,见过损失最大的一位叫“上海老金3300万 ”。他们满腹牢骚,但也只能“谨言慎行”,于是,也跟着玩数字货币的人用起了电报群,用起了推特。

伴随着焦虑、恐慌、期待等等各种情绪,P2P 成了人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而根据历史经验,满足投资人"还我血汗钱”的愿望还要假以时日,甚至“生无可恋”。

近日,全国 P2P 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向各省市网贷整治办下发了《关于开展 P2P 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这预示着新一轮全国范围内的 P2P 合规检查即将拉开帷幕。随着监管的措施出台,将来仍然不乏有合规平台的存在,但投资者的信心恐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信任,金钱,被堂而皇之的收割了!

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个“自净”的过程。

回头细看,哪一个行业不是从鱼龙混杂走向健康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无数的创业与投资机会。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经济规律的事。特别是许多假以创新的事物往往也伴随着欺诈、传销等风险。

区块链行业也一样。

P2P与区块链,金钱与信任,已经都被收割了!

区块链确实可以实现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溯源、可实现责任精准追踪、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违约风险等功能。区块链在金融、物流、贸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区块链技术已经得到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关注、支持与信任。

但2018年以来,打着区块链的旗号从事诈骗、传销,已经成为了新型犯罪手法中常用的“套路”。大多数人知道区块链概念很火,但是“不明就里”,对于区块链的具体功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用来“投资理财”“买卖货币”的,也有人认为是“和蒸汽机同等量级的重大发明”,一些创业者更是摩拳擦掌,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致富机会”。

要知道,区块链不等于虚拟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代币仅仅是最早验证区块链技术的一种产品,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代币的存在为区块链技术发展构建了一套权益机制,或者是激励机制,但不是必须的。

而国内的许多行业自媒体、名嘴大咖与发行方、交易所等结成利益同盟,趁区块链话题火热之时制造喧嚣,为“空气币”项目站台背书、制造舆论、推波助澜,实际是为了操纵舆论、吸引投资人,并通过发行代币圈钱,形成代币发行造假生态,最终“割韭菜”坑人。

信任,金钱,被稀里糊涂的收割了!

未雨绸缪,保持风险敏感性与前瞻性

在去年的 9.4 整顿之后,虚拟币市场仍然如此猖狂。在目前的中国,区块链项目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就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最近,个别以区块链为噱头的圈钱团体、社群又引起官媒的关注,势必“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国内的发币项目始终存在着政策风险,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应当提前布局为妙。

相对而言,国外许多国家政策上比较宽松,整体环境相对自由与诚信(当然也不乏有欺诈性质的项目),仍然存在很多机会。但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与方法“暗渡陈仓”,也存在着难以把控的风险。

诈骗、泡沫容易在行业发展的早期出现。随着监管不断完善,随着“韭菜”们的觉醒,市场竞争也将趋于规范与务实。

特定的投资商品、特定的投资环境,短期内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唯有保持对风险的敏感性与前瞻性,选择具备潜力的投资对象,用输得起的钱参与,尤其要避免盲目、从众的投资心态,坚持自己具备投资理由支撑的“信仰”。

此一时彼一时,末雨绸缪,随机应变。

不再稀里糊涂的被收割,属于我们的未来仍然会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