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與區塊鏈,金錢與信任,已經都被收割了!

短短兩個月,數百萬中產階級返貧了!

源自“互聯網+”與“普惠金融”大環境下的各種投融資行為,其中 P2P 行業尤為慘重,據傳涉及金額達2萬億之巨,波及人員應有數以千萬計!

第三方平臺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在6月以來的頭50天內即有163家平臺“爆響”,平均每天約3.26家。而全國目前可統計的問題平臺累計超2300家!

P2P與區塊鏈,金錢與信任,已經都被收割了!

這些平臺或持有合法證照,或具有國資背景,基本上屬於具備合法經營身份的平臺。而名不見經傳的,或者僅在特定範圍內擦邊球操盤的平臺更是不計其數。

基於“互聯網+”與“普惠金融”的宣導,老百姓出於對政策的信任與響應,又特別“迷信”銀行存管及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類證照,再加上被集資平臺高超的演技矇住雙眼,最終演變成了“非法集資”、“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名義下的參與者、受害者。

初衷都是好的,發展民營經濟需要金融支持,可銀行又不願把錢借給民營企業,而老百姓手裡有存量巨大的存款想保值、增值,“抵抗通貨膨脹”,更想通過投資獲取更高的收益,又有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於是乎,“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各種良莠不齊的平臺與五花八門的投資渠道蜂擁而上,“普惠金融”帶來的“多贏”局面,看上去“皆大歡喜”。

P2P與區塊鏈,金錢與信任,已經都被收割了!

但銀行不願乾的事交由非專業的人去幹、讓老百姓去參與,“風險”二字在各種高大上的背景的站臺、背書之下,就讓人放鬆了警惕,喪失了畏懼。而參與其中的大多數又是中國的精英階層,中產階級,“有錢人”,在這一波巨浪中,瞬間翻船,損失慘重。

當下的他們聚集在QQ群、微信群裡,依次按照省份和金額備註群暱稱,比如“杭州小江50萬”,見過損失最大的一位叫“上海老金3300萬 ”。他們滿腹牢騷,但也只能“謹言慎行”,於是,也跟著玩數字貨幣的人用起了電報群,用起了推特。

伴隨著焦慮、恐慌、期待等等各種情緒,P2P 成了人人談虎色變的字眼。而根據歷史經驗,滿足投資人"還我血汗錢”的願望還要假以時日,甚至“生無可戀”。

近日,全國 P2P 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已向各省市網貸整治辦下發了《關於開展 P2P 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這預示著新一輪全國範圍內的 P2P 合規檢查即將拉開帷幕。隨著監管的措施出臺,將來仍然不乏有合規平臺的存在,但投資者的信心恐難以在短期內恢復。

信任,金錢,被堂而皇之的收割了!

每個行業都需要一個“自淨”的過程。

回頭細看,哪一個行業不是從魚龍混雜走向健康發展的?互聯網行業確實給人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來無數的創業與投資機會。但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違反法律法規或者違背經濟規律的事。特別是許多假以創新的事物往往也伴隨著欺詐、傳銷等風險。

區塊鏈行業也一樣。

P2P與區塊鏈,金錢與信任,已經都被收割了!

區塊鏈確實可以實現數據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可溯源、可實現責任精準追蹤、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違約風險等功能。區塊鏈在金融、物流、貿易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區塊鏈技術已經得到各國政府不同程度的關注、支持與信任。

但2018年以來,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從事詐騙、傳銷,已經成為了新型犯罪手法中常用的“套路”。大多數人知道區塊鏈概念很火,但是“不明就裡”,對於區塊鏈的具體功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用來“投資理財”“買賣貨幣”的,也有人認為是“和蒸汽機同等量級的重大發明”,一些創業者更是摩拳擦掌,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致富機會”。

要知道,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代幣僅僅是最早驗證區塊鏈技術的一種產品,兩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代幣的存在為區塊鏈技術發展構建了一套權益機制,或者是激勵機制,但不是必須的。

而國內的許多行業自媒體、名嘴大咖與發行方、交易所等結成利益同盟,趁區塊鏈話題火熱之時製造喧囂,為“空氣幣”項目站臺背書、製造輿論、推波助瀾,實際是為了操縱輿論、吸引投資人,並通過發行代幣圈錢,形成代幣發行造假生態,最終“割韭菜”坑人。

信任,金錢,被稀裡糊塗的收割了!

未雨綢繆,保持風險敏感性與前瞻性

在去年的 9.4 整頓之後,虛擬幣市場仍然如此猖狂。在目前的中國,區塊鏈項目如果不擺脫發幣困境,就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機制。最近,個別以區塊鏈為噱頭的圈錢團體、社群又引起官媒的關注,勢必“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國內的發幣項目始終存在著政策風險,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應當提前佈局為妙。

相對而言,國外許多國家政策上比較寬鬆,整體環境相對自由與誠信(當然也不乏有欺詐性質的項目),仍然存在很多機會。但需要通過特定的渠道與方法“暗渡陳倉”,也存在著難以把控的風險。

詐騙、泡沫容易在行業發展的早期出現。隨著監管不斷完善,隨著“韭菜”們的覺醒,市場競爭也將趨於規範與務實。

特定的投資商品、特定的投資環境,短期內徹底改變是不可能的,唯有保持對風險的敏感性與前瞻性,選擇具備潛力的投資對象,用輸得起的錢參與,尤其要避免盲目、從眾的投資心態,堅持自己具備投資理由支撐的“信仰”。

此一時彼一時,末雨綢繆,隨機應變。

不再稀裡糊塗的被收割,屬於我們的未來仍然會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