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槍之王出自戰士之手:一把好槍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槍要是不好用,造槍的人研究半天說是因為子彈要改進——這是老工業生產體系裡廠家工程師的老套路,自己辛辛苦苦生出來的孩子自己看著不順眼是不可能的。顯然,這也是不對的。

現在已經是在各種產品上專門配備經理的時代,一個專門的產品經理是要保證自己的產品不出這樣的初級BUG的:一輛車愛爆胎,你一造車的說是輪胎的問題可能有道理,但是你這個牌子的車,恐怕就沒人敢買敢用。

別的牌子的車怎麼能用這樣的輪胎?要是別的車沒用,那問題就更簡單:那你為什麼敢用?

長槍之王出自戰士之手:一把好槍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拿世界銷量前五的槍支出身來歷,說說造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這是世界銷量排名第一的長槍,德國G3自動步槍。

話說德國毛瑟公司在二戰後期受命設計一款採用滾輪延遲反衝式步槍,剛生產了30支樣槍,二戰結束了。於是發明了滾柱閉鎖槍機的路德維希·福爾格里姆勒(Ludwig Vorgrimler)先跑到法國,1950年又跑到西班牙的特種材料技術研究中心。

最初西班牙並不信任他,但他的才能展露出來後,很快就改變態度,批准了由他負責設計的新槍方案。新的步槍很快就製造出來,並取名為賽特邁(CETME)步槍(CETME是西班牙特種材料技術研究中心的縮寫)。

1954年,CETME步槍改為發射7.62mm NATO彈。此時,聯邦德國正需要新槍裝備部隊。在1956年4月,與西班牙政府簽訂合同,重新修改並訂購首批500支的CETME步槍,但條件是由HK公司生產。

於是路德維希·福爾格里姆勒也隨CETME步槍回到了德國。1958年,西德政府正式將CTEME的生產任務交給了HK(Heckler & Koch)公司,HK根據測試CTEME的部隊提出的意見對該槍進行改進,改進後的步槍就是現在的G3步槍。

這說明什麼?說明造一把好槍有時是要有一個負責人的,這人還往往是個有獨門技術的工程師,無論是在毛瑟公司還是CETME還是在HK,就像路德維希·福爾格里姆勒一樣。

長槍之王出自戰士之手:一把好槍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這是世界銷量第二的AR15步槍,其改型在美軍裝備中被稱為M16。AR15還有個名聲是美國多起槍擊案的主要兇器,雖然AR15的民用版不可連發。

1964年,美國一家叫阿瑪萊特公司聘用了一個退伍軍人叫尤金·M·斯通納,這個傢伙是個軍械士,還會開飛機。而阿瑪萊特公司(ArmaLite Division)是仙童發動機和飛機公司(Fairchild Engine and Airplane Corporation)下屬公司。

尤金設計了一款步槍AR10,後來美軍需要一支小口徑步槍,於是尤金按比例縮小了AR10,製造了10支AR15給美國陸軍實驗。可是阿瑪萊特公司的政府公關實在是不怎樣,直到柯爾特買了其生產專利以後,美軍才開始大量裝備。第三代M16A4,是美伊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標準裝備。

長槍之王出自戰士之手:一把好槍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這是世界銷量第三的烏茲衝鋒槍,這支槍是以色列軍隊的制式衝鋒槍。其設計者是以色列陸軍中尉烏茲蓋爾(Uziel Gal),他參照捷克斯洛伐克Vz23和ZK476式衝鋒槍,根據中東地區的沙漠環境條件設計。里根遇刺案時,特勤局特工Robert Wanko懷裡拔出的就是一把烏茲。

長槍之王出自戰士之手:一把好槍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這是一支雷明頓(Remington)700步槍,打得準打得狠,美軍裝備。但是雷明頓步槍其實更多地是靠民用市場做到世界銷量第四。

雷明頓這個槍械老廠始於1816年,但是雷明頓系列肇始於毛瑟——美國那時好像還沒現在這麼熱情地說知識產權這碼事。98K啊98K,你知道自己的蛙跑美國變成雷明頓了嗎?

長槍之王出自戰士之手:一把好槍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世界銷量第五的是被稱為長槍之王的,我們十分熟悉的AK47了。是由蘇聯槍械設計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自動步槍。“AK”的意思是俄語“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卡拉什尼科夫式自動步槍”的首字母縮寫)。

卡拉什尼科夫和烏茲一樣,做槍時都是現役軍人,尤金是個退伍小子。可以看出,世界銷量前五名的槍中,步槍兩種都是出自軍人或曾經的軍人之手。烏茲雖然算不上長槍,也是現役軍人設計出來的。

而HK G3和雷明頓700,祖宗都是毛瑟——可見生產一把好用的槍,要麼有德國人的工程師和機械製造水平,要麼乾脆由正經軍人參與。在這個意義上說,在戰場上打過仗的軍人幹出來的東西更靠譜:M16和AK47這兩大陣營最多裝備的長槍,出身便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烏茲衝鋒槍的設計者烏茲蓋爾曾要求不要用他的名字命名烏茲衝鋒槍,但是被以色列拒絕了——說到這裡想起了我們的長槍QTS11在軍中實驗時,中部戰區陸軍某師四級軍士長馮純鍇提出最好取消掉該槍的20毫米榴彈發射器的彈匣,改為單發栓式手動裝填。

長槍之王出自戰士之手:一把好槍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當時,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已經基本完成了設計定型,如果要將榴彈發射器改為單發栓式手動裝填模式,就意味著要重新進行設計,連生產準備工作也要相應進行修改。

但是,馮純鍇堅持自己的意見,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應該取消榴彈彈夾,改用單髮式裝填,這樣槍支既輕便又便於操作。”

要知道,在火力不足恐懼症很厲害的中國陸軍中,步兵班組除了傳統的槍榴彈、40毫米火箭筒外,還有後來配裝的槍掛式35毫米榴彈發射器,以及一次性使用的80毫米火箭筒——一些部隊甚至將120毫米火箭筒下發到班排一級。

最終,中國兵裝集團208所的專家們經過論證,虛心接受了馮純鍇的改進意見。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改進,才使得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不僅得到了海軍陸戰隊的認可,還順利地走進了陸軍偵察兵和特種兵部隊,將來也可能裝備空軍空降兵部隊。

這很科學,也很偉大:一把好槍,需要傾聽實際使用它進行作戰的廣大官兵們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