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策略」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5—赏析语言表达效果

考点五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

【考点解读】

语言赏析的考点包括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前提是理解句子的含意。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或给出赏析的角度,或任选一句赏析,或以批注的方式进行赏析。

【考查形式】

典式: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变式:

1.“……”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好,请做简要赏析。

2.请赏析文章“……”这句话。

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5.句子中加点词可不可以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6.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方法指导】

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人手的角度有:

1.从用词的角度入手。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修辞角度入手。不同的修辞手法具有不同的功效。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表达方式入手。通常来说,议论句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句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4.从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等。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特点或形象。

5.从句式角度入手。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自由灵活,铿锵有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句式(标点),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专题训练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生长阶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生长状态

(1)

(2)

(3)

由毫无生机到开始抽纸,生长,开花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权,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趴在那,停滞在那,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2)仍然毫无变化。(3)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BD

4.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被三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的经历所震撼,表达作者对生命所蕴减的坚韧精神的由衷赞叹,升华了文章丰旨。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专题训练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与父亲相伴的日子

马玉梅

①父亲病了,胆总管梗阻。医生说,这会令病人非常痛苦。入院那天,父亲安静地躺着,双唇紧闭,好像睡熟了,只有额上渍渍的汗溃告诉我们他沉默的隐忍。

②父亲今年整整七十岁了,他和母亲靠着一口猪和几亩薄田,一滴汗一滴血,将我们兄妹四个养大成人,尝尽了生活的辛苦。

③父亲对所有人都是那样宽容,温和,有礼,唯有对母亲和我们四兄妹异常的 、____。他不许我们做很多事:不许在书上乱画,不许乱撕作业本,不许肆意说笑,不许嗅鼻子,不许踢石子,吃饭不许发出声音,不许母亲端着碗站在院子外边聊天边吃饭,不许母亲用粗话责骂孩子……诸多的“不许”使我们在父亲面前从来都是毕恭毕敬,大气儿不敢出一声。母亲愤愤地说:“这世上,个个都是他的亲人,他只和我们娘儿几个有仇。”

④在父亲的枕边,有一个小本本儿,我们都很畏惧甚至痛恨那个本本儿,因为在我们看来,里面全是父亲为了训斥我们搜集来的佐证。父亲常常在星期天的某一个时刻,让我们兄妹四个整齐地站在他的面前,他便拿出那个本本儿,开始了对我们的说教。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昂着头的谷子都是瘪的”之类的句子,最早便是从父亲的那个本本儿里听来的。

⑤父亲的静脉细而弯曲,药水缓慢地滴着。医生说,胆管内有结石,需要手术。其实,这手术并不大,但父亲总以为有重大的病情瞒着他,执意说:“七十岁的人了,不必了吧。”那一刻我确信,父亲真的老了,他开始眷恋,他不再强大和威严,变得像一个孩子一样脆弱和无助。

⑥大哥打电话过来,对父亲说:“如果你不肯做手术,我现在就回去。”父亲终于妥协了。他不想他抛下手上的工作,从几千里之外赶回来。

⑦父亲的手术顺利完成了。他醒来时,看到我第一眼就用喑哑的声音对我说:“原谅我吧!”我诧异地看着他,他满面愧色,接着说:“以前我对你们太严厉了!”

⑧那天下午,父亲那样慈祥温和,轻轻地,和我说了很多话,还对我讲了一件事。那年,父亲在石河子帮一位朋友看管建筑材料库。一天中午,来了一个女孩子,告诉父亲,她在附近的大学读书,想要一块刨花板切菜用。其实,工地上可以用来切菜的刨花板随地都可以捡一块给她,只是不规则,也不漂亮。父亲说:“好,你下午放学再来拿吧。”下午,父亲找出一块好板,专程拿去让木工切开,用木条固定好,做了一块漂漂亮亮的切菜板。遗憾的是,不知为什么,那个孩子一直都没来拿。父亲说,看到那个女孩子他想到了我,便不自禁对木工师傅说:“孩子离开父母,出门在外太不容易,希望能给她最好的帮助。我家丫头从小不爱吃米饭,在师范读书的三年,食堂里有位好心的师傅,每天中午为我的弦子在米饭盆里埋一个热馒头,三年,多不容易啊!我一辈子都感激他!”

⑨我不知道该对父亲说点什么,只是安静地听他说着。我一直不知道,严厉的父亲曾用这样的方式,在远方表达着他对我的惦念与呵护。

⑩长这么大,我从没有觉得这样幸福过。心里辛酸又温暖。

1.本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了哪几件事?请分别概括。

2.结合语境请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填写两个词,使之能领起③④两段内容。

★3.第③段“不许在书上乱画,小许乱撕作业本,不许肆意说笑,不许嗅鼻子……”一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有何表达效果?

4.如何理解第⑩段申“心里辛酸又温暖”一句的含义?

5.第⑧段所写事件看似与父爱无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①父亲不许我们做很多事;②父亲搜集佐证,对我们说教;③父亲帮助女孩,请木工做切菜板。

2.示例:苛刻严厉

3.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父亲不许我们做很多事”内容,从而表现父亲教子苛刻、严厉。

4.①听了父亲讲述的事件,深感“孩子离开父母,出门在外太不容易”,因此而辛酸;②得知父亲用帮助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着他对“我”的惦念与呵护,又感到温暖。

5.不可以。在第⑧段中,父亲帮助女孩请木工做切菜板,是因为“看到那个女孩子他想到了我”,作者写这件事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惦念与呵护,更能表现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专题训练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树上的童年

方 华

①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②“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我的童年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③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④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丫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馨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

⑤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变成脆甜可口的菜肴,或是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

⑥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⑦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⑧ 。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羊辣子”的毛虫辣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⑨记得刚上学时,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又,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土舒舒服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着眼打瞌睡,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那天尿急,又不愿从树上下来,就地解决,恰被几个同学看见了,大喊着“流氓”报告了老师。这件丑事让我好长一段日子在班上抬不起头来。

⑩没人理我的日子,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拿出父亲打水的井绳、母亲洗衣的捶棒,拴吊在树丫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的欢心……

⑧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⑥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快乐的童年?

1.文章前七段围绕“童年”写了哪两件让“我”得意的事?

2.请在第⑧段开头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能领起这一自然段。

★3.“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着眼打瞌睡”中“舒舒服服”可不可以改成“舒服”?为什么?

4.上树取鸟窝这一场景应放在第⑦段来写,作者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第①段?

5.文章以“树上的童年”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6.阅读本文,联系下面材料,提取一条信息。

材料一: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仅有约五分之一的儿童每天到户外玩耍。与他们父母踢足球、玩冒险游戏的童年不同,现在的儿童更习惯用玩电脑、看电视打发课余时间。对此,不少人担心,户外活动减少会导致儿童体质变差。

材料二:当前,学习、考试、辅导班、择校、升学、电视、网吧正在无休止地包围着孩子的童年,消磨和吞噬着他们童年的快乐!快乐正在悄悄远离,“童年”在孩子们身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暂!

参考答案:

1.“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香椿头;“我”为了得到铁蛋的糕片,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取下鸟窝。

2.示例:我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意思对即可)

3.不能,“舒舒服服”属于形容词重叠,写出了“我”躺在树上轻松惬意的情态,程度较深;而“舒服”一词,表意一般。

4.作者把上树取鸟窝这一场景放在第①段来写,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法,是为了先声夺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攀树的得意之情;对树上快乐时光的怀念;对童年走远的淡淡忧伤;对家乡的怀念。

6.示例:①现代孩子的童年的快乐正在被考试、辅导班、电视、电脑所吞噬;②作为家长应当留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③作为儿童应当多参加户外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专题训练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假如灯熄灭了

孙道荣

家长会上,老师开门见山地问,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有的家长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点点头后,又摇了摇头。

老师说,前不久,在一次趣味班会上,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假如到了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你怎么办?每个孩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们的答案。

有的孩子回答说,叫爸爸修呗。

家长们都笑了。老师说,这样回答的孩子,说明他的爸爸很能干,是家里的顶梁拄,也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家庭,亲子关系比较和谐。但也说明了这个孩子依赖性比较强,平时遇到问题,出了什么事,都会首先想到自己的父母。如果这个爸爸在每次灯熄灭了的时候,也教会孩子自己去更换,那就更利于孩子的成长了。

有的孩子说,灯坏了,家里黑了,那我们就睡觉吧。

家长们又笑了。老师说,这个孩子是随遇而安型的,你可以说他是消极等待,也可以说他心态非常好,能够适应不同的变化,遇到挫折时能够沉得住气。在浮躁的社会,不焦不躁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有的孩子的答案是,灯坏了,没关系,我们可以点蜡烛啊。

老师说,这样回答的孩子,内心中往往有一种积极意识,善于应对突发情况,而且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总是有能力将看起来的坏事变成好事。这样的孩子,即使现在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将来长大之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往往能够应付自如,而且会颜受人欢迎。

有的孩子说,灯熄灭了,赶紧请物业来帮忙修理一下嘛。

老师说,这个孩子,善于合理地寻求帮助,而且能够找到正确的,也是有效的办法。

有的孩子回答说,家里的灯坏了,我们就搬到旅馆里去住一晚。

家长们再次笑了。老师也笑了,她说,我估计这个孩子的家里,一定真实地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一点也不惧怕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时反而乐于享受因变故而带来的变化。今后到外地上学,会很快适应。

有的孩子说,一个灯熄灭了,那就开别的灯啊。

老师说,我很欣赏这样的核子。我的问题是,家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你怎么办?这个孩子,他注意到了,我并没有说,家里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一个灯熄灭了,打开另外的灯,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样的孩子,思路往往比较开阔,看问题常常能够另辟蹊径,找到与众不同而又简单可行的办法。

最后,还有个孩子是这样回答的,灯坏了,我就到森林里去捉萤火虫来照亮房间。

家长们忍不住哄堂大笑。

老师若有所思地看看家长们,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孩子的答案很可笑,太不切合实际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这个孩子的回答是可笑的。相反,我认为这虽然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却是最具想象力、最富浪漫情怀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往往很感性,多愁善感,我觉得她长大之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诗人、作家。事实上,她已经表现出了这方面的潜能,她的作文,是我们班写得最好的。

老师说,孩子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孩子们的回答也没有对错、好坏、优劣之分。我之所以将这次班会拿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让我们的父母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有各自的长处,无论你的孩子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它都只是一个小窗口,一个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孩子的窗口。在孩子的座位上,有一张纸,上面记录着的,就是你的孩子的回答。

家长们低头读自己孩子的回答,陷入沉思。

老师最后说,我愿拿其中一个孩子的回答,来与我们的家长共鸣:假如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就打开另一盏灯吧。

1.文章以“假如灯熄灭了”为题,有什么妙处?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文中画线句是家长们听到孩子们答案后的反应,试分析这些句子的作用。

4.“老师最后说,我愿拿其中一个孩子的回答,来与我们的家长共鸣:假如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就打开另一盏灯吧。”老师为什么用这个回答与家长共鸣?

5.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们通过分析孩子们关于“假如灯熄灭了”的答案来了解每一个孩子。

3.①内容上逐层加强,感情上不断加深;②情节上依次推进;③引导人们思索孩子的教育问题;④前呼后应,使读者易于把握文脉。

4.①老师很欣赏这样回答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思路往往比较开阔,看问题常常能够另辟蹊径,找到与众不同而又简单可行的办法。②老师意欲通过这样的答案与家长共鸣:教育孩子要开明,要因人而异,因材教。

5.示例:富有教育智慧,善于发现,富有爱心的人。(意对即可)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专题训练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好感

朱鸿

①常听老人说,人生喜忧参半,但我的人生却因收藏“好感”而时时充满快乐。

②多年前,我乘公交车,没有零钱买票,遂把一百元人民币呈给售票员。售票员皱眉,不高兴。当然不高兴,因为我只有两站路,而且找钱几乎会用尽她所有的零钱。售票员的不高兴让我紧张,恐她退我一百元,请我下车。正在焦虑之时,我邻座一位先生伸手递给售票员一元钱,说:“我两站,他也两站,一元钱就不用找了。”售票员转阴为晴,退了我的钱。

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我谢了邻座的先生,下车告别之际又谢谢他。他四十岁的样子,湖北仙桃人,在西安工作,住丈八路潘家庄。好感不期而得,我收藏了。

③还有一次,我匆匆上课,出了小区才发现因为换衣服忘了带钱,但如果返回取钱,我就会迟到。我呼住一辆三轮车,司机让我上车。我站着未动,对他说:“我坐过你的车。”司机说:“好像坐过。”“我今天还要坐你的车。”“没有问题,请上来吧。”我说:“今天我忘了带钱,你能不能拉我?”司机一愣,然后微笑地对我说:“忘了带钱也拉你,请上来吧。”我说:“谢谢你!我肯定会付你钱的。”于是坐了他的车,嘱他拉我至长安路。到站我又谢谢他,就跨桥进校上课了。

④之后有数月我没有碰到这个司机,遂觉亏欠。从明德门至长安路一程五元,然而这司机就是靠一程五元的累积维持生计的。夏天的黄昏,我在路上走着,忽见他驾着三轮车迎面驶来,赶紧喊他。他停下来,等我上车。我说:“我一直在寻你。”他说:“寻我?干什么?”我说:“春天我坐你的车到长安路,没有付钱.今天付给你。”我掏出五十元,当作付他十倍的车钱,并说:“谢谢你,你那天没有拒绝我。不要找了!”他诧异地说:“不行,不行!”我说:“行,行!”就走了。这种好感来而往之,是循环的,我也收藏了。

⑤三十年来,我总会想起一位陌生的兄长,并久享他所赠我的好感。那是1 984年,我刚刚从大学毕业。我想吃一顿羊肉泡馍,便进馆子排队买票。不料一步一步挪到柜台,才知道钱不够。难免羞愧,便打算抽身放弃。这时候有一个青年越过两人,挤到柜台前说:“我给他补够,”就数了九毛钱给了服务员。我心里滚烫,并以目光致谢,他声色平静地回应了我,悄然返回自己的位置,继续排队。我注意到他旁边站着的女朋友,一直向他微笑。这是一个敦实的小伙子,肤色略黑,充盈着一种可以信赖的英气。他所赠的好感我已经收藏了多年,早就增值了。

⑥陌生兄长的赠予在我心中悄然生根。一次,适逢一个妇女刷卡乘车,她连刷三次也未反应,又没有两元的零钱可以投箱,司机便转方向盘准备把车开向路边,喊她下车。当此之际,我想起了多年前为我补够钱让我吃了一顿羊肉泡馍的那位陌生的兄长……于是我走过去,替她刷了卡,那一刻我对自己很是满意,因为我将好感赠予了别人。

⑦从此以后,在公交车上,但凡碰到老者或残疾者,我便会给他们让座;在路上,碰到匍匐在地的乞丐,我也会给他盒子里放一点零钱;在街上,碰到弱者受欺,我更会仗义为弱势而辨……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好感可以任凭创造,可以常有。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③——④

概括内容

我乘公交车没零钱,邻座先生帮我付车费

A

B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

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分析第⑤段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滚烫

平静:

5.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第⑤段中“增值”的内涵。(举一例即可)

6.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司机拉载没带钱的“我”,“我”后来遇到他,为表谢意,付了他十倍车钱。B:“我”买羊肉泡馍钱不够,陌生兄长主动帮“我”补足了钱。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得到邻座先生的帮助内心感到温暖。

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司机开始的惊讶和后来乐于帮助“我”的明确态度,表现了司机的善良、乐于助人

4.“滚烫”写出陌生兄氏帮“我”补钱后,“我”内心的无限感动;“平静”写出陌生兄长帮“我”补钱后,他自然、平常的表现,突出他助人后不求同报的心理。

5.“增值”指“我”将好感赠予了别人。如:“我”替妇女刷卡;“我”给乞丐零钱;“我”为弱者争辩;“我”给老者或残疾者让座。

6.“好感”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而产生的感激和愉悦之情;“好感”是净世暖心、养性滋仁的温馨氛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