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擴大對外開放力度 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

【二十部委發佈擴進口意見:擴大民生產品和技術裝備進口】7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商務部等二十個部門發佈的《關於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支持擴大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醫藥和康復、養老護理等設備進口,促進建築設計、諮詢服務、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進口,支持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設備及零部件進口,增加農產品、資源性產品進口。(21世紀經濟報道)

7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商務部等二十個部門發佈的《關於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提出,支持擴大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醫藥和康復、養老護理等設備進口,促進建築設計、諮詢服務、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進口,支持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設備及零部件進口,增加農產品、資源性產品進口。

受訪專家認為,擴大進口是中國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升級的自身需求,有利於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擴大中國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這凸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支持養老醫藥進口

《意見》要求,優化進口結構促進生產消費升級。首先,中國將支持關係民生的產品進口。適應消費升級和供給提質需要,支持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醫藥和康復、養老護理等設備進口。

白明表示,《意見》將民生類消費品放在首位,說明中國的進口結構正在向更加均衡的全方位進口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進口物資集中於鐵礦砂、原油、煤等主要大宗商品上。“如今中國已經具備了充足的外匯儲備,消費升級大背景下,老百姓更高端的多樣化需求也更加迫切,進口結構的調整是一個必然。”

白明認為,中國的進口結構將呈現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並重的特徵,而在生活資料領域,中國仍有許多短板要補。以《意見》提到的養老健康領域為例,中國正在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民眾急切需要醫藥康復、養老護理等領域的產品與服務,在這些領域,中國本土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而國外一些國家走在前面,從後者引進這方面的產品與服務是迫在眉睫的民生需要。

《意見》要求,積極發展服務貿易,調整《鼓勵進口服務目錄》,大力發展新興服務貿易,促進建築設計、商貿物流、諮詢服務、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進口。

同時,增加有助於轉型發展的技術裝備進口。充分發揮《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的作用,支持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設備及零部件進口,促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優化鼓勵進口的成套設備檢驗模式。

白明表示,生產性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設備的引入對於中國製造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也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推動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

《意見》要求,在穩定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進口對提升消費、調整結構、發展經濟、擴大開放的重要作用,推動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國民經濟正在從外向型經濟轉向以內需為主的經濟模式。“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從2007年的66.2%下降至2017年的33.5%,而2017年世界外貿依存度的平均水平是42%。2007年中國對出口的依存度是37.1%,2017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18.5%。”

他指出,國內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在2017年已經上升至58.8%。中國正從過去的過多依賴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地依靠消費拉動、和內需支撐,這為進口的增長創造了條件。

“近期中國正在提高個稅起徵點,增加抵扣項;7月1日開始,中國還大幅下降了汽車等進口商品的關稅。未來消費將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堅實的支撐。”周世儉說。

白明表示,擴大進口一方面是中國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升級的自身需求,另一方面也擴大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有利於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

《意見》要求,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作為重點開拓的進口來源地,加強戰略對接,適度增加適應國內消費升級需求的特色優質產品進口,擴大貿易規模。

同時,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積極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談判,加快建設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

白明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正在培育的重要進口來源,當下中歐班列去程滿載而去,回程則往往空載而歸,增加這些領域的進口有很大的空間。同時,自貿區作為一種開放力度更大的制度安排,其擴圍無疑也有利於進口的增加。

中國將在今年11月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意見要求將此打造成為世界各國展示國家發展成就、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公共產品,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誌性工程。

降低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

《意見》要求,落實降低部分商品進口稅率措施,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清理不合理加價,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免稅店政策,擴大免稅品進口。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關稅和環節稅合計1.54萬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23.4%,而在“十二五”期間,中國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超過了8萬億元。

近年來中國多項商品的進口關稅不斷下調。今年7月1日起,中國降低了1449個稅目的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並降低了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

白明表示,未來中國有望進一步下調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相較於關稅的財政收入作用,未來關稅將在調整產品結構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要淡化關稅的收入作用,而更側重引導作用:需要進口的商品就會降低關稅,實現退稅或者零關稅,不需要進口的就會調高關稅,通過關稅的鼓勵或限制來引導外貿的高質量發展。”

免稅方面,白明介紹,歷經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形成出境免稅(外籍人員來華旅遊、出境時退稅)、入境免稅(本國人員出國旅行、回國提貨),以及海南離島免稅等模式,不過也面臨著經營主體少(目前主要由中免集團經營)、免稅店少、免稅服務不便利等問題。

稅收之外,進口環節的制度性成本較高也是中國擴大進口亟需解決的問題。《意見》要求,降低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進一步規範進口非關稅措施,健全完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加強進口行政審批取消或下放後的監管體系建設。落實國家對企業減稅降費政策,嚴格執行收費項目公示制度,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收費。

白明表示,目前進口面臨的非關稅措施主要包括:檢驗檢疫、配額、進口主體要求、海關估價制度等內容,隨著多項貿易便利化措施的推進,這部分成本將不斷降低。

在降低流通成本方面,《意見》要求,推進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進海關預裁定製度,開展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AEO)國際互認,推動檢測報告和認證證書的國際互認。

同時,中國將加快出臺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過渡期後監管具體方案,統籌調整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正面清單。加快複製推廣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成熟經驗做法,研究擴大試點範圍。加快推進汽車平行進口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