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介紹

寧波大紅鷹學院 羅茜

一、競賽簡介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介紹

挑戰杯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的簡稱,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業類競賽,承辦高校為國內著名大學。"挑戰杯"競賽在中國共有兩個並列項目,一個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挑);另一個則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小挑)。這兩個項目的全國競賽交叉輪流開展,每個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挑戰杯"系列競賽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奧林匹克"盛會,是目前國內大學生最關注最熱門的全國性競賽,也是全國最具代表性、權威性、示範性、導向性的大學生競賽。

二、競賽類型

(一)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簡介

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起源於美國,又稱商業計劃競賽,是風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賽事。它借用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競賽小組,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或者服務,並圍繞這一技術、產品或服務,以獲得風險投資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體、深入的創業計劃。

"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採取學校、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全國三級賽制,分預賽、複賽、決賽三個賽段進行。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培養廣大青年的創新、創業意識,造就一代符合未來挑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作為學生科技活動的新載體,創業計劃競賽在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促進高校產學研結合,推動國內風險投資體系建立方面發揮出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二)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簡介

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作品一般分為三大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

全民挑戰杯:與社會媒體緊密合作,打造綜合電視、廣播、報紙、週刊、網絡、微博等載體的立體傳媒平臺,挖掘"挑戰杯"內涵,推廣"挑戰杯"文化,以新銳的創意觸動公眾心靈,以廣泛的傳播擴大賽事影響,以社會的美譽彰顯青年責任,讓"挑戰杯"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成為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國家盛事。

全球挑戰杯:向全世界的青年大學生髮出邀請,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著名高校參加競賽,舉辦國際大學生創業夏令營、創業大講堂等活動,讓中國成為全球創業青年的嚮往之地,讓"挑戰杯"引領世界的目光。

全體驗挑戰杯:推動大學校區、城市社區、創業園區的三區聯動,調動各類社會資源,為參賽選手提供包括意識培育、技能訓練、項目諮詢、苗圃孵化、投資融資等在內的全體驗式賽事服務,讓"挑戰杯"參賽經歷成為青年學子的真實創業體驗。

綠色挑戰杯:秉持節約辦賽的原則,在賽事組織的全過程倡導環保、低碳、生態的"綠色"理念,通過節能減排、低碳交通、省電節水、循環利用、低耗高效等方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創業與綠色完美結合,讓大學生成為"綠色"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的倡導者與踐行者。

實戰挑戰杯:堅持實戰導向,通過調整賽制(首次將作品分為已創業與未創業兩類)、完善規則(對已創業作品給予加分)、多元評審(提高來自企業界、投資界的評委比例)等方式,推動"挑戰杯"由學術導向型向實戰導向型轉變,並通過專屬的優惠政策,扶持優秀創業項目與團隊落地運營。

可持續挑戰杯:總結"挑戰杯"辦賽經驗,規範"挑戰杯"工作體系,努力形成競賽網絡(永久官網)、園區基地(創業園區)、風投基金(專屬投資基金)等長效機制,實現"挑戰杯"的可持續發展,讓"挑戰杯"真正成為推動創業教育、支持創業實踐的"加速器"。

(三)兩者的區別

"挑戰杯"競賽在中國共有兩個並列項目,一個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簡稱"小挑";另一個則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簡稱"大挑",兩者在比賽側重點不同,"大挑"注重學術科技發明創作帶來的實際意義與特點,而"小挑"更注重市場與技術服務的完美結合,商業性更強,"小挑"獎項設置為金獎、銀獎、銅獎,而"大挑"設置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大挑"發起高校可報六件作品,其中三件為高校直推作品,另外三件要與省賽組織方協商推薦,而"小挑"只能推薦三件作品進國賽,"大挑"有學歷限制而小挑沒有,"大挑"分為專本科組、碩士組、博士組分開評審,"大挑"國賽最多可以報八人,而"小挑"最多可以報十人,"大挑"比賽證書蓋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舉辦地人民政府的章,而"小挑"證書只蓋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的章。

三、競賽意義

(一)吸引廣大高校學生共同參與的科技盛會

從最初的19所高校發起,發展到1000多所高校參與;從300多人的小擂臺發展到200多萬大學生的競技場,"挑戰杯"競賽在廣大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顯著增強。

(二)引導高校學生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渠道

成果展示、技術轉讓、科技創業,讓"挑戰杯"競賽從象牙塔走向社會,推動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深化高校素質教育的實踐課堂。"挑戰杯"已經形成了國家、省、高校三級賽制,廣大高校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拓展工作載體,把創新教育納入教育規劃,使"挑戰杯"競賽成為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平臺。

(三)展示全體中華學子創新風采的亮麗舞臺

香港、澳門、臺灣眾多高校積極參與競賽,派出代表團參加觀摩和展示。競賽成為兩岸四地青年學子展示創新風采的舞臺,增進彼此瞭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