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与十八碗酒,一个千年难解之谜解开啦!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中国古代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当时主流的酒有粮食酒(米酒)、果酒(葡萄酒)、黄酒。酒精度大约在12-13度,和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

武松与十八碗酒,一个千年难解之谜解开啦!

《水浒传》中武松年少时打架把人打昏迷,吓得在外面流浪几年,后来听说被打人没事,才放心回家。他急着回家,天天赶路,到了景阳冈,又饥又渴,吃了5,6盘牛肉,喝了18碗酒。现在分析一下就清楚了:

武松是水泊梁山有名的步军头领,善于行走,外号行者武松。古代人一天通常吃两顿饭,早上天亮就吃饭出发,一直走到下午,一天估计能走7,80里地,大运动量行走,肯定是又饥又渴。体力劳动者饭量都很大,像武松这样力量超人,又行走一天的,吃5,6盘牛肉很正常。就是现代,体力运动饭量大的人也很多。

武松与十八碗酒,一个千年难解之谜解开啦!

武松

武松喝酒用的是黑瓷碗,这种碗其实不大,一只碗大概能盛三两酒,这种碗在国内一些地方还能见到,碗很浅,自然盛酒不多。水浒传里很多场合讲到喝酒,通常的说法是旋一碗酒,或者筛一碗酒。说明酒是从坛子舀出,有杂质,这种就应该是米酒或者黄酒。白酒通常很纯净,直接倒出就可以,不用筛。当时米酒度数大概就是10度,武松大运动量之后,把就当作饮料喝了。喝18碗酒和现在喝10瓶啤酒也差不多,算成白酒也就1斤多。

武松与十八碗酒,一个千年难解之谜解开啦!

好酒好肉

武松喝18碗酒还能徒手打死老虎,成为了千古美谈。

元代出现了蒸馏酒技术,酒度数可以达到5,60度,国内白酒最高度数有70多度。

元代以后,即使有人能打死老虎,也再没人能喝18碗了。武松的18碗酒,成了千古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