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五美吟》中的第三首是《明妃》:

明 妃

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薄命古今同。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bì)畫工?

這首詩中間用到的典故有兩個:明妃、畫工。

明妃,漢元帝時宮人,姓王名嬙,又被稱為王昭君。當年因未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畫醜了相貌,和親嫁給了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封為寧胡閼氏。後來因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稱為明妃,也被人稱為王明君。所以,大家以後讀書時要注意了,凡是看到書中講王嬙、王明君、王明妃,它都是在講同一個人——王昭君。

揭秘: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明妃 王昭君

為什麼她一個人有這麼多的稱呼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避諱。

我們來談談什麼叫做避諱。在中國古代主要有這樣兩個形式:

一、避尊者諱。比如說,皇帝的名字,當時的人就不能說、不能使用,當一定要用到這個字的時候,不能講這個字而用另一個字來代替。如:唐太宗名叫李世民,所以那個時期的人稱“民風”為“人風”,清代的康熙皇帝名叫愛新覺羅·玄燁,本來之前黑色被稱為玄色的,但是由於不能稱呼皇帝的名諱,所以玄色就改稱為元色。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就是在避皇帝諱。

二、避長者諱。比如:在古代,人們就不能隨便稱呼自己父母、師長的名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紅樓夢》第二回中談到,當年賈雨村在教林黛玉讀書的時候就覺得很奇怪:“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敏’字,皆唸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我心中就有些疑惑。

林黛玉每次唸書唸到“敏”這個字的時候,她都讀成“密”,寫這個字的時候,也要專門少寫一兩筆劃。賈雨村覺得很奇怪,後來,他才明白原來林黛玉的母親名叫賈敏。林黛玉之所以這樣做,是在避她母親的諱。

揭秘: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黛 玉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例。杜甫的詩歌寫的好,他的詩裡面寫了很多的動物、植物,但他從來不寫海棠。因為《古今詩話》有注:“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這也是避諱。

其次,我們來講講和親公主。一般,在我們打不贏周邊少數民族的時候,就會派公主前去和親,以換取安寧。歷代以來和親公主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早在漢武帝時期,公主劉細君遠嫁烏孫時,就含淚哭訴過:

吾家棄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lào)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hú)兮歸故鄉。

揭秘: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烏孫公主 劉細君

她是歷代和親公主悲劇命運的縮影。像烏孫啊,匈奴啊這些,在我們漢人看來,那就是蠻夷。在漢人心中和野人是一個檔次,茹毛飲血,人都未開化的,我們雖然打仗打不過他們,但從心底來講也從未瞧得起他們。和親公主們要嫁給野人做老婆,心中的那種屈辱可想而知。

正因為她們如此悲慘屈辱,歷代皇帝除非萬不得已都不願意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送去和親。去的公主一般分成幾類:一、長的美貌的宮人,王昭君就屬於此類。二、罪臣之女,比如:劉細君她是漢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建當年謀反觸怒武帝被殺,他的女兒就被送去和親。劉細君死後。漢朝又馬上把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嫁到了烏孫,真是前仆後繼。這個劉戊是當年“七國之亂”的二號人物,所以他的孫女兒也被送去和親了。包括我們最有名的文成公主也是一位和親公主,在她之後再嫁吐蕃的金城公主是廢太子李賢的孫女。

千百年來,和親公主們的幽恨,受到了很多文人的吟詠,如杜甫的《詠懷古蹟》:

《詠懷古蹟》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hè)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shuò)漠,獨留青冢(zhǒng)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講昭君生於名邦,死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上。

後來,唐代的詩人戎昱寫詩《詠史》諷刺和親政策說道: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說你們這些君臣,平時的時候一說起,一個個厲害的不得了。等到國家真的有事了,啥用都沒有,只好靠女人去和親。真是一針見血的指出這些鬚眉男子的無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