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无论是上次湖南卫视做的《日出之食》,还是这次三联的武汉过早专题,在讨论选题时,我都提出过水饺这个品类。然而,对方都觉得武汉的水饺和外地的馄饨没什么区别,就被否定了。可是,武汉的水饺就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让我们来看唐鲁孙老先生是怎么说武汉水饺的:

我在汉口工作的时候,住在云樵路的辅益里,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每晚有个卖馄饨面的,弄堂里的住户,都喜欢让他下一碗馄饨面送到家里去吃,所以生意虽好,可是坐在摊子上吃的人并不多。有一晚外面小雨迷濛,工作太久了想出去吃晚馄饨舒散一下筋骨,走到馄饨摊子前,看见宣铁吾(编者注: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站在摊子的左边,摊子上坐着披黑头蓬的人,正在吃馄饨。细一看才知道是我们“最高领袖”蒋公在吃馄饨呢!吃完之后,频频夸赞味道不错,后来连当时的市长吴国桢,也都成了这个馄饨摊的常客。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如果说民国时期离我们太远,那就说点近的。

九三年的谈炎记,那时还在利济南路的老店。一个冬天的黄昏,我踩着自行车去的,推开门帘,热腾腾的蒸气一下就让眼镜起了雾。柴鱼水饺当年是吃不起的,点了最普通的虾米香菇水饺,拿着牌子去窗口领水饺,窗口可以看到厨房里有两口大锅,一锅煮水饺自不用提,另一口锅里炖了一大锅浓稠雪白的骨汤,锅中的棒骨都已经酥到用马勺可以敲碎。可想而知,那汤该有多清醇沉郁,这么一勺滚开的高汤浇进放有小金钩、香菇、猪油、胡椒、味精、盐、葱花的碗里。嘿!那叫一个香!

要说当年的我吃的出来那馅是八分猪肉二分牛肉,那肯定是扯蛋!可那种骨汤加香菇、金钩的厚重香气是我永生难忘的。谈炎记自从搬到利济北路,我吃过一次再不肯去,就是怕毁了那份美好的回忆。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对于小吃,我一直有个标准,就是得有技术门槛,让我在家里不能轻易复制,只能上门觅食。可水饺这块,好多年了我没吃到过什么像样的,只能自己做。冬天家宴时,基尾虾越来越不受欢迎,清蒸过后再复热会变得很腥,这个时候通常就会包上一顿水饺。下面是我琢磨出来的水饺做法,供大家参考:

熟虾去虾头虾壳,虾头、虾壳加姜葱可以熬一碗底汤,虾肉切成大丁,加上肉馅、榨菜丁,如果有荠菜就更好,开水烫过后挤水切碎,烫几张蛋皮切条。蛋皮不但能增香,在馅里还可以吸附调味后菜里析出的水份,保证包好后冷冻再煮时皮不会破。馅里只用盐、白胡椒、生抽,味道已经足够鲜美。做为一个剩菜再加工的产品,我的荠菜鲜虾水饺已经优秀到了可以傲视世面上所有的水饺,有兴趣的朋友冬天可以试下。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小秋水饺)

在我们巡访武汉过早的最后一天,吃了三家大众点评上比较靠前的三家店,小秋、老吴记、楚楚。感觉都是平平又平平,没有任何特色。汤底稀薄,就靠馅大肉多,我觉得这是很粗糙的审美,小秋家碗里倒是有猪油,可那猪油不对。

何祚欢老师曾亲口跟我讲过,谈炎记原来用的是网油,这样冲出来的汤,油是以星星点点的形式飘在汤面上,而不是浮在汤面上厚厚一层,让人感觉到腻。其实小吃最终抠的就是细节,猪油酱油葱花汤底,最简单最经典的做法。目前,武汉本土餐饮我没吃过一家能和南京大排档里的阳春面媲美的,被甩出几条马路还不止。

除了谈炎记系外,武汉水饺的另一代表就是芙蓉系。

八十年代的芙蓉酒楼可是赫赫有名,当年武汉最时髦的时装街——扬子街就在马路对面,芙蓉楼上吃个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是极有面子的事。不过当年芙蓉有个坏毛病,服务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碗碗的下,顾客拿到手里往往是一碗温吞吞、皮子都融掉了的抄手,这样的服务态度估计是芙蓉衰弱的重要原因吧!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上周为了补充材料,再去三狗牛肉面寻访。随意逛到著名的芙蓉系代表——蒋婆抄手家,不抱任何期望地进去点了两杯绿豆汤、一小碗抄手跟舒怀老师分食。买好牌子,去窗口领抄手,意外地发现,冲馄饨的高汤非常醇厚,胜过以往任何一家。我的兴趣顿时就上来了,端碗出来,加了一小勺辣椒油,加之前我搅了一下,香而不燥,这个好!边上还有一大盆调味汁。不知道是什么,能闻到里面有醋、蒜片,什么味道就猜不出来。

蒋婆家的抄手肉馅之大,几乎是我生平所见纯肉馅馄饨里最大的。味道不错,肉也很嫩,就是皮有少许夹生粘牙。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那天很巧,正好现在的掌门人、已经故去的蒋婆女儿刘大姐在那包馄饨。我上前抱怨,是不是肉太多了,所以必须皮厚导致的夹生。刘姐噌地一下站起身,大怒:“煮的时间又短了,说了三分半,估计又是煮了三分十五秒,买了定时器也不用!你们等着,我亲自下几个你们尝尝!”

还没等我们缓过神来,坐言起行的刘大姐已经端着两小碗炒手出来,“你们要不要试下我家的酸辣汁?很受年青人欢迎的?”那当然得试试!酸辣汁拌的抄手非常开胃,让人想起西安的酸汤牛肉水饺。我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交流机会:“请问肉馅这么嫩,加了嫩肉粉吗?”“没有,就是前胛肉,姜末,盐,连胡椒都没给!”“这么说肉馅里打了水?”“嗯,肉馅都是我哥哥调的味,每次要挎好久。”

看来,这就是蒋婆家抄手的厨房机密核心点,跟肉圆子怎么做的好吃一样,没别的决窍,就是耐心一点点加水,顺着一个方向耐心挎,含水率上去了自然就肉嫩。可说起来容易,我自己就做不到。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酸辣鲜肉抄手,深受年轻人喜欢)

当晚回去,就给蒋婆抄手发了个微头条,2.5万阅读。第二个意外又发生了——当日给我们煮抄手的服务员被蒋婆抄手雷厉风行地解雇了!

事情演变到此,真的让我始料未及。从今年开始,我已经越来越少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来觉得说了白说;二来担心自己也会犯错,不能误导别人;三来深觉自己已不是市场主流,年青人的口味才代表未来。可自己的一席话,就让一个人丢了工作,让我真是有些愧疚,可要是不说,任由出品下滑,我觉得也不对。那位只见过一面的大姐,对不起!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都像刘大姐那样爱惜自己的名声,注重自己的品质,芙蓉也许还在,谈炎记现在还火热!亲爱的读者,你们认为呢?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蒋介石喜欢吃的馄饨今何在?

(谈炎记的什锦水饺,如今菜单上并无柴鱼水饺)

【舒怀】片片所讲的谈炎记距今实在久远,为了确定它是否还有当年的味道,我特意探店了一番。周日上午十点,利济北路,与武汉一医院隔街相望的谈炎记,店内人头攒动。我点了一份什锦水饺,是鲜肉、蕨菜、大葱、香菜等口味的合拼,水饺皮晶莹薄透,入口顺滑,馅料丰满扎实。汤底加了榨菜,上有星星点点的油花,撒一把香葱,骨汤入口不够醇厚鲜美,远远逊色于片片所讲的极致风韵。勺子居然是一把塑料儿童勺,餐具太不讲究了,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为了讨孩子喜欢吗?环顾四周,食客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老大爷,一边吃水饺,一边看最新的《参考消息》。偶尔两三桌年轻人,外带了网红奶茶进来,配水饺吃,此非主流。谈炎记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谈炎记。

老字号,是一种情怀,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怀上,要回归好味道,保持皮薄、馅大、汤鲜的初心,谈炎记才会是名副其实的“楚天一绝”!

图片:《三联生活周刊》摄影记者黄宇;舒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