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家長和孩子聊國際課程系列之一:什麼是多元智能?


聽家長和孩子聊國際課程系列之一:什麼是多元智能?

“什麼是適合孩子的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們心裡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對把孩子送到多元智能幼兒園的Lisa媽媽來說,老師懂得孩子,比什麼都重要。


採/文|阿褚 編輯|曹新星 圖|Uni You


學習與孩子溝通

中午時分,艾毅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吃完飯,都要從班裡走出來散散步。她們排成一條小長龍,跟著老師一邊走一邊用英文唱歌,碰到其他班的小朋友,就揮手大聲打招呼。隊伍裡不乏蹣跚學步的小可愛們,稚聲稚氣地唱著兒歌,看到我這個陌生人就詫異地盯住我發了愣。

5歲的Lisa被老師從班裡帶來,看到媽媽就高興地跑過來抱住,媽媽問她:“吃飯了嗎?”“吃啦!”“吃什麼了?”“不記得了。”“吃饅頭還是吃米飯了?”“吃的是包子!我吃了好幾個呢!”Lisa歡快地說。

聽家長和孩子聊國際課程系列之一:什麼是多元智能?

媽媽:郭旻;女兒:Lisa(5歲8個月),就讀於艾毅雙語幼兒園(Ivy Bilingual School)遠洋校園

這是Lisa媽媽從艾毅的老師那裡學會的一招,問孩子問題一定要提供細節。曾經一度Lisa回到家裡,關於幼兒園的事情隻字不提,一問她就回答“不知道”、“忘了”……

Lisa媽媽向幼兒園的老師取經,老師笑著說:“這很正常,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不是不想和家長溝通,而是真的不記得那麼多細節,也不知道該怎麼總結

所以,如果家長在提問題的時候問得非常具體,讓孩子做出選擇,就能幫助孩子完成描述,豐富親子溝通的內容。”

像這樣來自老師的小妙招還有很多,Lisa媽媽發自內心地感謝。

她說:“把孩子送到艾毅之前,我只想找到一個能夠讓Lisa不被評判、自由生長的環境,沒想到三年下來,我作為一個媽媽也在這裡得到了成長。很多育兒理論都是在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中得到的,老師豐富的經驗和穩定的內心也幫助我緩解了很多初為人母的焦慮。”

Lisa剛剛來到艾毅幼兒園的時候才兩歲半,和同齡的小朋友有些差異的是,那時的小Lisa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得有點慢,兩歲半的時候還只能蹦出隻言片語。“我一開始是有些擔心的,一方面對於孩子說話晚有些焦慮;另一方面,我也擔心她在幼兒園會因為不容易融入環境而變得不自信。”Lisa媽媽說。

後來,在幼兒園發生的日常小事讓媽媽很快放下了所有擔心。“小朋友每天都要開展圓圈活動,每次老師都會請一位小朋友來當她的小助手。Lisa剛入園不久時,一天我剛好在教室外面看到他們的圓圈活動,驚喜地發現,老師身邊的小助手就是我女兒,她看起來很自信。”Lisa媽媽回憶道。

正如老師安慰焦慮的Lisa媽媽時所言,“孩子的學習方式不同,有些孩子會花一段時間積累輸入,一旦開始輸出,就是大量輸出。”後來Lisa開始流利地說話時,她的語言能力就飛速提高。

“特別感謝這些懂孩子、懂教育的老師。現在的Lisa非常自信開朗,每天都很快樂。有時我覺得老師對每個孩子的觀察,比我這個做媽媽的都要細緻,在老師的報告中,我能看到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和變化,也能看到老師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我特別欣慰。”Lisa媽媽說。

艾毅幼兒園會為家長舉辦質量很高的培訓沙龍,包括安全護理、親子閱讀等等,每當孩子進入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叛逆期或幻想期,Lisa媽媽都會找到老師溝通解惑,讓她能更放心地看待孩子各種特別的發展階段。

樸素的教養,兒童為首位

在媽媽看來,Lisa在幼兒園受到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

“記得Lisa剛上幼兒園不久,有一天她在家,我們突然發現她自己剝了一個桔子吃掉了。當時我們都大吃一驚,因為在那以前,如果Lisa想吃點什麼,一定會叫大人幫忙,她從沒試過自己剝桔子。那是她第一次默默地自己動手為自己做事,而且非常自然,並不引以為奇。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之前我們處處給她幫忙的做法其實是在無意中限制她。”

後來,Lisa又從幼兒園帶回來更多生活自理能力,不知道什麼時候,她會自己穿衣服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她會自己用筷子了……小Lisa變得獨立自主了。

“Lisa要求我們家的衛生紙軸都不要扔,因為她要拿去幼兒園做手工。幼兒園的手工材料都是各種廢棄物,Lisa由此對環保有了概念。”Lisa媽媽說,“這也是我特別喜歡用‘樸素’這個詞來形容這家幼兒園的原因之一。從幼兒園的理念到老師們的帶班風格,艾毅都給我一種樸素、自然又高素質的感覺。”

“排隊的時候,老師會一邊唱歌一邊等待小朋友,一會兒隊伍就排好了,Lisa在外面玩兒的時候也特別有排隊意識。吃飯之前,小朋友會幫助分餐具,明白了分享和服務的意義……這些小細節能夠幫助孩子的成長。”

“艾毅不是要教會孩子們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幫助他們成長為自主自立的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規則,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是艾毅幼兒園的理念和主張,也是Lisa媽媽認為孩子在幼兒階段成長最為重要的一點,她覺得艾毅幼兒園做到了。

在“遊戲”中學會學習和生活

據Lisa媽媽介紹,Lisa在託班和小班階段,外教主班老師會全天陪伴孩子們,到了中班和大班,孩子們就會輪流在上午和下午各使用半天中文、半天英文來學習。除了比較獨特的浸潤式雙語教學外,Lisa媽媽覺得幼兒園其他課程的設置也非常科學且花心思。

“學校有情商課、廚藝課和各種體驗課程。”Lisa媽媽說,“老師們也都特別有方法讓生活小事變得‘好玩兒’。

就拿讓小朋友輪流上廁所這件小事來說吧,老師會帶領孩子們做遊戲,坐成一個圓圈後,老師可能會說:‘誰的衣服上有藍色?現在衣服上有藍色的小朋友先去上廁所。’雖然這只是一個小例子,但你可以發現,幼兒園裡的小朋友,無時無刻都在‘玩兒’中學習了生活技能。”

按照艾毅的教學理念,多元智能理論使老師可以從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學生的智能,也能更深刻全面地認識學生。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習感到自豪、充滿自信,渴望與他人分享取得的成績。當更多的孩子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並獲得成功時,紀律問題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

明年,Lisa即將進入和艾毅一脈相承的啟明星雙語學校小學部就學。Lisa媽媽選擇繼續讓女兒在這個教育體系中學習下去,是出於由衷的認可和信任。畢竟好的教育,能讓所有置身其中的人積極向上,且將樸素無華的情操默默傳承。

多元智能理論

//概念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認知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第一次詳細闡述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在語言智能和數學智能的基礎上,對傳統智能的觀念進行了擴展,並且重新定義了智能這一概念。

加德納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可採用單一量化的智力測驗手段來衡量。每個人所擁有的優勢智能組合不同,發揮程度也不同,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優勢智能帶動劣勢智能,從而幫助孩子開發全部潛能。在多元智能理論中,兒童具備以下八種智能:

1,語言智能,指兒童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

2,空間智能,指兒童善於利用三維空間方式進行思維和表現的能力;

3,音樂智能,指兒童用音樂進行思維的能力,即聽、辨各種不同音型,並將其牢記在心,以及對其運用的能力;

4,人際智能,指兒童理解及和他人交往的能力;

5,邏輯數學智能,指兒童有效運用數字、計算、推理、假設和思考的能力;

6,身體運動智能,指兒童運用全身或用手、手指、胳膊等身體的某部分解決問題、製作物品或呈現某種產出的能力;

7,自我認知智能,指兒童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做什麼事情的能力;

8,自然認知智能,指兒童辨別各種植物、動物、不同形狀雲朵、岩石構造、潮汐分波以及類似物品的能力

//教學對象

多元智能理論主要針對於幼兒園、小學等兒童早期教育項目

//教學方式

學校通常通過創設九個學習中心(角色扮演區、積木區、益智區、圖書區、音樂區、書信區、藝術與建構區、科學區、感知區)來幫助學生提高各方面的智能。教師常用的多元智能教學方法如下:

1,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安全的、易於操作的學習材料,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2,設計、組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為所有幼兒提供平等的機會,獲得橫跨八個學習領域(個性、社會性、語言文字、數學思維、科學思維、社會學習、藝術、身體發展與健康)的各種知識技能;

3,幫助幼兒與同伴、教師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4,在日常活動中觀察幼兒,這些活動既包括教師預設的活動,也包括幼兒自發生成的特殊活動;

5,記錄幼兒的遊戲與活動,以此來評價幼兒的發展,鑑別他們各自的優勢所在;

6,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結果進行分析和深入思考,以此為工具幫助幼兒進一步發展其優勢智能

//北京可供選擇的學校(點擊以下學校名稱可查閱學校詳情)

艾毅國際幼兒園(三里屯校園、新城國際校園)

艾毅雙語幼兒園(遠洋校園、卓錦校園)

艾毅多元智能幼兒園麗景校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