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理論是不是證明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論是成立的?

手機用戶214834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即不懂量子理論,也不懂陽明心學。我的碩士論文寫的是王陽明思想,也對量子理論感興趣,有一些粗淺的認識,我來回答一下這道問題。

題主說的量子理論,應該是指“觀測使量子態坍塌”這件事吧?比如著名的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但是與一般的理解不同,“觀測”並不是主觀的意圖,而是客觀的行為。

在宏觀世界中,我們觀測一個物體,確實是主觀的,因為不需要影響到被觀測物體,只要用眼睛去看就可以了。光照射到物體上,再反射到觀測者眼睛裡,並不會對物體產生影響。

但是在微觀世界中則不一樣了,我們怎麼能觀測到電子呢?必須要讓探測器與電子發生作用,而這就客觀地影響了電子,造成了量子態的坍塌。

可見不是觀測者的主觀意圖影響了電子,而是探測器影響了電子,不論是否有人在看都是一樣的。

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也並不神秘,與唯心主義無關,因為這個“物”指的不是客觀事物。

王陽明說:“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孝親,孝親便是一物。”因此王陽明說的“物”,指的是人主觀意識的對象。所以王陽明又說:“物即事也。”

你想到孝親,孝親就成為了你意識的對象,這就是物。同理,你想到(看到)一朵花,花就成為了你意識的對象,這就是物。

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是為了說明“物理只在吾心”。因為“物”指的不是客觀事物,所以“物理”指的也不是客觀事物的規律。“物理”指的是人對於意識對象的態度。

比如,你想要孝敬雙親,這便是孝親之理;你想要仁愛人民,這便是仁民之理;你喜歡花,這便是花之理。這些理都在你的心中。至於應該怎麼孝親,怎麼仁民,怎麼種花,這些是客觀規律,必須經過研究。

因此,王陽明“心外無物”是任何人都理解的事情,與量子理論無關。



夢露居士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疑惑過,現僅將本人愚見附上。

題主所言的量子理論,能稱得上和陽明心外無物論有重大關聯的,應該是那個著名的量子干涉波實驗了吧。量子在有人觀測和無人觀測的時候表現出來了完全不同的行為。據此很多人開始質疑我們現實世界的真實性。

因為我們的世界可以說是由量子構成,既然量子不守規矩,也許我們的世界也是不守規矩的吧。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陽明的心外無物論到底說了什麼。

首先,他提出“心”是萬物的主宰,世界的本源。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陽明所言之“心”,通常可以理解為人的直覺,一種認識能力,宇宙間的一切只有靠它才能發生。

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在王陽明看來,萬物只有靠主觀才能被認識,所以心就是宇宙萬物的主宰。

這一點,其實和量子力學的干涉波,是有一定區別的,因為干涉波實驗裡,沒有觀察者在場的時候,粒子運動狀態僅僅是不確定而已,並不是不存在。

再返回來看陽明,心是萬物主宰,自然人就是萬物之靈明,天地萬物,只是人心的一種顯現而已,所以陽明心學中的“物”,也就成了不能離開人心單獨存在的意識現象。根據陽明的說法,我們的“心”一念發動,便產生了“意”,意必然會表現為某種現象,物,也就是由此而來。

陽明最為著名的說明心外無物的例子,當屬“山中花樹”喻了。你看他這樣說山中花樹的存在: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想,題主也是同時看過這個故事,和干涉波實驗,才會把他們聯想到一起的吧。這兩個事情可以聯繫的點在於:你看它,它就變成了你所看的樣子。兒兩者的區別在於,陽明不承認你不看它的時候,它的存在性。而干涉波實驗是以粒子存在為前提的,如果幹涉波實驗裡是這樣:你不觀測它,它就沒有了的 話,那就有意思了。

歸根結底,陽明心外無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不去考慮這個事物實際上是否存在,而僅僅考慮在我和它有關係的時候,它是什麼。也只有這樣,萬事萬物才能和“吾心”連結起來,才有意義。


東方國學


首先,王陽明的心學是相對於當時的理學“存天理,滅人慾”而言,更強調“心”的重要性,強調人的個性思想和感悟,反對壓制成統一的理性。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指要了解物質的奧秘,首先應向內探尋人的心性良知。與西方的唯心主義“意識決定物質”還是有些許差別。需要和他的思想中其他觀點相論證。


王陽明的心學倍受推崇因他提出“知行合一”,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理論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這點與當前的科學精神相吻合。

量子力學尚在發展過程中,只是發現了一些特殊的量子現象。尚未形成一整套能自洽,且與宏觀物質規律相融合的量子理論。

目前比較流行和前沿的與量子相關的理論,比如弦理論或超膜理論,都仍處於假說階段。即根據量子觀察發現的一些量子現象,推導出來的理論,尚待更多的實驗驗證。

就目前已被公認的量子糾纏現象、量子測不準特性、疊加態,某種程度上超出了經典物理範疇,但不併足以顛覆對物質的基本認識和規律的總結。

量子的疊加態因觀察而確定,是針對微觀世界而言。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針對人類與世界的關係而言。

二者的適用範圍並不重合,不矛盾,能相通,但並不構成互相驗證的直接關聯。


姝子


這個問題很“韓國”,恨不得證明量子力學是中國古人玩剩下的,這樣又可以吹牛皮了:量子力學是中國人提出來的。

關於量子力學和陽明心學,二者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只不過是王陽明的“花”和薛定諤的貓的兩個故事有些類似而已,而這種類似也只是一種自以為是,捕風捉影的類似。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範疇?是道德,倫理的範疇,甚至王陽明把理學裡的知強行解釋為良知,使得心學的“知”與“知識”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我們再強調一遍,陽明心學是道德倫理範疇,甚至可以說是倫理學,主要講的是心性之學。

有趣的是很多人想在陽明心學裡學習到權謀兵法。親,陽明心學只講道德倫理,至於權謀兵法,實際上並不涉及。

或許你會問了,既然如此,王陽明怎麼會用兵如神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曾經系統學習過兵法啊!

我們言歸正傳,王陽明的花到底是啥意思?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典故。

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天王陽明跟朋友去山上郊遊。一個朋友指著路邊的話說:

“親,你說心外無物,我是不認同的。否則你說這顆長在深山裡的花,明明就在心外,跟我有一毛錢的關係嗎?”

這個朋友問的問題還是很刁鑽的,但是非常在理,是啊,這就好比我跟讀者你,本來素不相識,你今天中午吃的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王陽明的這個朋友用的反證法,試圖證偽王陽明的理論:心外無物。因為只要證明“心外有物”,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就自然崩塌了。

這位朋友很可能是理學的擁躉,深諳理學的路數:向外物求理,也就是理一分殊:理學認為這個世界上的天理只有一個,但是分開在萬物卻各有各的理,比如數學,文學,物理學,倫理學,所以讀書,學藝本質上都是向外求理。

由此可見,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個問題,實際上是心學和理學的矛盾。那麼王陽明是怎麼表現的呢?

只見他不慌不忙的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朋友,你沒看見花時,這花跟你心是處於寂的狀態。但是當你看到花時,花就在你心中綻放了,所以這話不在你心外。”

老王的這個回答,經常會被人拿來和量子力學裡的“薛定諤的貓”比較,實際上二者毫無關係。

首先心學屬於東方儒學(倫理學)範疇,而量子力學則屬於西方物理學的範疇,東西方對於“物理”這個詞的理解千差萬別,這也是誤會的原因之一。

我們來剖析一下王陽明的話,他認為“沒看見的事物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在內心深處沉寂了下來而已。當看見後自然在心中顯現”,寂和顯是心的兩種不同狀態。

也就是說心是來感應事物的。老王想說的是:

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靠心來感應,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心,那世界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這也是王陽明說“萬物皆備於我”的主要理論。

可不可以舉個例子呢?可以的。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如吾心發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孝親是事,此處可見“物”字可作“事”字看。

王陽明舉例說明:我心有孝順的心念,那麼孝順就是事。

我們要著重強調的是,王陽明講的是道德,而不是科學。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

換句話說,王陽明認為花在我心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沒看見時的寂,一種是自己看見的顯,這兩種狀態是我心對物的感應。注意,王陽明強調一種事情的兩種狀態:寂與顯。由此論證,花也就是物本不在心外。

但是一定要注意,這是道德範疇的。因為如果用知識範疇來衡量,你連量子物理學的通俗課本都沒讀過,甚至缺乏物理學基本常識,我看你心中花估計一輩子也顯不出來。

是的,王陽明的心學裡的知,通常指的是道德性的良知,而不是知識。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量子心學

七、“山中花樹”觀“萬物一體” 我第一次看到“薛定諤貓實驗”時,驚愕程度不亞於聽說金正恩與特朗普擁抱。不過,當我看到《傳習錄》中的一個故事時,我就釋然了。其實,早在薛定諤構想那隻貓的四百年前,王陽明就採用了“一樹花”來表達這種量子思想。

陽明的這個故事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巖中花樹”。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陽明先生看來,一樹花在山中本是寂寞開無主,當你未來觀察此花時,此花和你的心都是按波函數同歸於“寂”,就像那隻未打開箱子前處於死/活疊加態的貓;你來觀察此花時,則此花與你心的波函數都發生坍縮,瞬間從“疊加態”變成了“現實態”,貓不是死就是活,花要麼紅色要麼黃色,是你的心感知出了它那活潑潑的色彩,通過觀察,便知此花和你的心原本就是一體的。

怎麼樣,王陽明的“花”PK薛定諤的“貓”,哪一個用於解讀量子的不確定性疊加態更神?我倒是覺得陽明先生描繪的畫面更唯美、浪漫。

這個小故事背後大有玄機,它隱藏著王陽明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石——萬物一體。

王陽明更提出過一個比普朗克的“量子”還牛的概念——良知。 “良知”“量子”,咋就這麼像呢,難道僅僅就是諧音上的巧合嗎? 何謂“良知”哉?下面再看一個故事。

一天,王龍溪、錢德洪、李侯璧等幾個弟子與陽明先生閒談“立志”,當談到“一個人當立聖人之志”時,先生很感慨,又提起他那百死千難方悟得的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這良知是宇宙的精靈,締造了天,締造了地,產生了鬼,產生了神,宇宙萬物都由它產生。在陽明先生心裡,悟得良知是人生最關鍵、最快樂的事。但你感覺到沒有,陽明先生談到的“良知”,不像是一個抽象哲學概念,更像是一種構成萬物的本源的物質。說來話巧,1944年,提出“量子”概念的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發表了震驚世界的言論:宇宙存在著一個孕育一切真實狀態的“母體”,它是所有星球、生命的DNA,它是萬物的起源。

好傢伙!普朗克和王陽明這算是隔空戀上了!

美國靈性科學家格雷格·佈雷登在他的暢銷書《無量之網》中對此作了進一步論證:近年來的諸多研究證實,宇宙中存在著一種連接萬物的能量,就是普朗克提到的“母體”,稱之為“無量之網”。“無量之網”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 存在一個連結萬物的能量場; 2、此能量場扮演容器、橋樑和反映我們內在信念的鏡子等角色; 3、此能量場並非定域性,而是全像式。它的每一部分都與其餘的整體相連,每一部分皆能以較小規模反映出整體; 4、我們透過情緒語言與此能量場溝通。 佈雷登所闡釋的“無量之網”是連結萬物的奧秘:我們活在一個全息統一的宇宙中,能量全息,萬物互聯。這正是陽明先生提的“萬物一體”科學背景。 老子在《道德經》中用了最簡潔八個字來概括這個無量之網:“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打了個比方,說時空就像一個大風箱,空蕩蕩卻不是無一物,其中能量周行流動、萬物變化無窮。 大風箱裡有什麼周行流動、創造萬物、變化無窮呢? 陽明先生迎著山風繼續給幾位高足講:“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陽明先生說,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的萬物,都是良知生髮、運用、流動、凝聚創造的。良知沒有形體、沒有方向、沒有處所、沒有窮盡。它大至宇宙不能承載,小到不能再繼續分解,那麼,什麼事物才具有這樣的特質呢?只有構成萬事萬物的能量本源了。

顯而易見,普朗克所說的“母體”,佈雷登所說的“無量之網”,老子所說的“大風箱”與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都是對萬物同一終極實在、同一種“本源的能量”所做的不同命名和不同表述。當然,這種本源的能量按人類現有的認知還無法解釋,也許它與暗物質、暗能量有關。科學家們證明人們看到的宇宙只佔整個宇宙的4%的比例,而佔96%(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甚至還認為是99%以上)的東西竟然是不為我們所知道的。 宇宙中能量一體、量子一體、良知一體、萬物一體,宇宙就是一張“無量之網”,萬物互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當我們具有這種“萬物一體”的宇宙觀。一種宏大的視角便提升了我們看問題的格局,身體上的每個細胞當即被這種全息的宇宙觀所鼓舞。因為這個觀點所講述的正是微小與宏大之間的互證關係,在我們所處的能量場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著這個場域的一切信息。

正如徐志摩翻譯威廉·布萊克那首四行詩所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 朋友,今天我們用陽明“萬物一體”的“良知說”來欣賞這首詩,感受是否會不同呢?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說:“世界在你心中,點亮自性的心燈,進行沒有觀察者的觀察,你就會遇見未知的自己。”你的驚鴻一瞥,都與宇宙萬物進行著能量上的交換,因而才有了“巖中花樹”,才出現了“蝴蝶效應”。 活在無量之網中,我們在神奇的量子畫布上,像畫家那樣形象地展現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激情、夢想和渴望。我們既是那畫布,也是那畫布上的圖畫;我們是畫作,也是畫筆。在無量之網中,你是奇蹟的種子,也是奇蹟本身。

陽明心學“萬物一體”的“良知說”打破了漢儒之後的思想桎梏,迴歸到孔孟的仁心大道,喚醒人們的獨立人格,使我們得以仰見良知的萬古光輝。正如張岱所言:“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陽明的老鄉、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稱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哈佛大學大學教授、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杜維明評價:“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餘秋雨在《鄉關何處》中說:“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請隨便聽一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緻的表達!我知道有不少聰明人會拿著花的‘客觀性’來憤怒地反駁他,但那又是多麼笨拙的反駁啊!又如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千古命題,對人本如此信賴,對教條如此輕視,甚至對某種人類共通規範的自然滋長抱有如此殷切的期盼,至少對我來說,只有恭敬研習的份。” 中國的啟蒙思想或許是從王陽明開始的。陽明先生首先走入這個森嚴而又黑暗的大廳,告訴廣大民眾“天地萬物為一體”“人者,天地之心”“心即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不能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滿街都是聖人”“人人皆可為聖賢”。陽明先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自己的“良知”去獨立認識宇宙、生命、真理。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活著。這種民本思想今天看來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陽明先生已吶喊了五百年啦!先生關懷眾生的赤子之心日月可鑑,可惜今天尚有多少世人對心學渾然不覺。

一燈照破千年暗,一智能除萬年愚。

寫到此處,感懷之情難以自已。 先生!您知道嗎?您知道有一個晚輩想看看那個忍得寒冷與飢餓的您嗎?想擁抱那個熬得寂寞與黑夜的您嗎?想仰止那個予後人無窮溫暖與光明的您嗎? 先生!嚴冬,請允許燭塵前往貴州龍場的“玩易窩”,陪您喝茶,替您打掃門庭。 各位朋友,下一章,讓我們和先生一起“龍場悟道”,不見不散。


抱一居士


量子理論更像佛家的,一切唯心造。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與量子理論有很大的不同。

這裡想從一個角度來解釋,我們知道王陽明龍場悟道時,提出的:心即理。

當然,心即理不是王陽明的獨創。

何為心?

王陽明所講的心,並不是我們這個血肉的心,而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純天理之極的心,至善之心,天道之心,天地之間大公無私的心,《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天地不仁之大仁的心,或者佛家講的見性,佛陀,真如本性。

這裡的理就是萬事萬物之理,天道所呈現的大公無私的天理,或者我們講的自然法則或自然規律,道家所講的道。

我們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王陽明為什麼講心即理。我們的本性之心或至善的良知與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之理或大公無私的至善之理是相同的。

王陽明後來進一步提出的致良知,就是讓我們的良知迴歸,也就是讓我們的心達到至善的天地之間大公無私的心。如果我們的心可以歸位,達到天地之間大公無私的心,我們的心就可以像天地一樣容納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我們像天地一樣可以公平公正的看待天地之間的任何事物,而不會有分別心。

我們的心可以容納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那心外還理,心外還物嗎?

看到有人講,王陽明的知只是道德層面,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王陽明的知包括獲取知識層面與道德層面的良知兩個方面。


止一,靜篤以此為記。

喜歡,王陽明,請關注,馴服黑夜。回覆:“王陽明心學”關鍵字,就可以加入群聊。歡迎留言評論點贊。

馴服黑夜


量子理論和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存在因果關係,但薛定諤的哲學觀和王陽明的哲學觀卻是相同的。



1>從哥本哈根學派→愛恩斯坦→薛定諤

A>哥本哈根學派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波爾為代表的傳統學說認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具有互補性→這是傳統的"量子"理論。

→哥本哈根學派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一切物理學理論要以可觀測為原則!!



B>從愛因斯坦到薛定諤→現代量子理論。

△愛恩斯坦:

→他認為哥本哈根學派"可觀測原則"是狹隘的,他認為;"是理論決定了我們能觀測到的東西"→這句話的意思與當下所說的"思路決出路"是一個意思

→即根據科學的理論→進行猜想→然後通過推理、試驗來證明"猜想"是正確的

→現代物理學越來證明,愛恩斯坦的觀點是正確的。



△薛定諤:

→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諤方程以及"薛定諤的貓"→他為現代量子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代量子理論核心表達有2點:

→微觀世界的粒子是波粒疊加態,是波還是粒→是概率性的,是不確定的。

→微觀世界的粒子之間相隔再遠,不需要媒介會發生糾纏量子糾纏

→量子理論是對微觀世界"粒子"特性的假說→現在越來多的試驗和運用證明"→量子波粒疊加態和量子糾纏是正確的。



2>從王陽明到薛定諤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學說:

△如果從字面來看,人心之外沒有物質→這無疑是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實際上,通過研究王陽明的整個學說,他的"心外無物"是個哲學命題:

→"心"是哲學概念上的"主體","物"是哲學上的"客體"→從主體和客體的互相關係而言,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主體也就沒有客體!!→因此王的理論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

→因此,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即是說: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客體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沒人這個主體,所謂的反映就不存在了→主體與客體是不可分割的。



而在哲學上,薛定諤也確信:主體與客體是不可分割的!!

王薛二人在這一哲學觀上是相通的|!


月亮TA爹爹


薛定諤的貓:設想在一個封閉的匣子裡,有一隻活貓及一瓶毒藥。當衰變發生時,藥瓶被打破,貓將被毒死。按照常識,貓可能死了也可能還活著。也就是說,按照量子力學的解釋,箱中之貓處於“死-活疊加態”——或死了或活著!只有當你打開盒子的時候,疊加態突然結束(在數學術語就是“波函數坍縮(collapse)”),我們知道了貓的確定態:死,或者活。



陽明看花: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陽明先生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客觀物,實際上是包含著兩種存在的可能性,一種是寂,一種是顯。這兩種狀態都是事物的客觀存在狀態。只不過它呈現給主體的狀態不同。只有在一種特定的關係情境當中,關係物或者說客觀物才以它自身原本的狀態顯現給我們,我們才有可能去恰當地瞭解客觀物的當前存在的真實狀態。



目前,量子理論只是探索階段,探索的深度無法估量。但其從科學理論方面很大程度上驗證了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陽明看花”提出的事物的存在是以“寂”和“顯”的方式。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存在一箇中間態,貓既不死也不活,這就是說,此時貓生死是以一種“寂”的方式存在。而我們打開盒子那一瞬間貓就以“顯”的方式彰顯給主體。

而心外無物不僅僅是停留在事物存在狀態這意義上面,更重要的是心外無物是一種境界。把物當作是我的主體的一部分,把自我的主體世界與客觀世界不斷的鏈接起來。心外無物是一種最高的,最後的境界。這是哲學與科學的不同。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不是。首先,量子力學和心外無物論都是理論,理論之間可以論證或相關但不可相互因果實證,因為任何理論遲早必須實證才能成立。其次,量子力學屬於微觀世界的形而上學,可以數學論證;王陽明心學屬於玄學,類似於神學,既不可論證更別提實證。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政治、軍事、玄學成就超越了孔子,王陽明還是個心理學家,他的心外無物說法是很高明的心理學,用來做科學是很荒唐的。此地他把人心說成了一個抽象永恆的整體而忽視了存在漂浮、短暫的個體意識。實際上,賞花者不想花花也在,賞花者死了、心不在了,花照樣還在。自然不死。

心學的誕生在於王陽明格物致知的不到位所致。守仁格竹是家喻戶曉的典故,以朱熹為楷模,陽明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最後病倒了。做學問的前提是定好方向,朱熹格物致知沒有格出自然之道卻整出個子虛烏有的天理。沿此方向,也只能從朱熹之理格出陽明之心,兩者均為偏離自然之道的玄學。有意思的是楊振寧也格過竹子,

我們知道王陽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間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這樣當然格不出近代科學。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複雜的現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規律與自然界的複雜現象,這兩者是兩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首先贊同區分開玄學和物理學,這也是對頭條此題的答案,但我們一般沒有意識到物理學包括量子力學始於牛頓力學,而力學的基礎是數學。數學就是鮮為人知的形而上學,不是真的。

就此題而言,與陽明看花的心理學相對應的量子力學應該就是所謂的量子相干和量子退相干論,經典的案例就是眾所周知的薛定諤之貓(詳見其他回答),開箱前薛貓處於生死疊加的半死不活虛擬不可知狀態、開箱後只有事實一態:非死即活。雖然這只是個比喻,但把微觀世界的虛擬數學用於現實比喻給人以虛擬成真的錯覺。量子相干和量子退相干屬於科學尚未理解或無法測定的現象,不可把理論說法當成事實。比如,經典的雙縫實驗研究光、粒子的波粒兩象性。光子或電子在暗室內表現為波,光子一個接一個射過雙縫而相互干涉,好像個體之間前後有意識的感應默契,撞擊屏幕後產生一個由系列條紋組成的光帶;一旦暗室開燈“檢測”,光子隨即失去了波的特性,之間不再相互干涉,撞屏後生成對應雙縫的兩個簇點,而不再是個光帶。為什麼?一個簡單的解釋就是一旦開燈室內就充滿了光波,自然影響甚至完全抵消了實驗的光波特性。

現在不少學者如朱清時喜好把微觀世界的科學不確定、不可知性與神學、玄學的不可知論混為一談,這是極不明智的,只會誤導青少年對宗教的認知,使他們偏離對自己傳統文化自然之道的理解,更不會激起毫無目標的空洞敬畏感。


Lauzi


虛擬現實,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未來的趨勢,也是人類進化的方向,其中一個必定存在的事實是人類的大腦將愈加發達而肢體會更羸弱,假設數百年後人類住進了膠囊,而整個思想活在大數據構成的虛擬世界中,又過了數百年,軀體已經沒了,只剩下一段代表身份的數據活在虛擬世界裡。

那時候出生的新一代人類,所有的認知和感知都是建立在虛擬數據世界中的,他們在裡邊牙牙學語經歷人生的種種七情六慾,他們習慣了使用虛擬世界的規則和傳感器去感受他們所生活的空間,他們永遠都無法用身體器官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色身香味觸,進而永遠都不可能感知現實世界的真相。

就像我們現在習慣了用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身體傳感器去感受這世界,但這個世界未必也是真相,我們可能只是這具軀體的操作者,我們習慣了通過這具載體的傳感器來感知理解這個世界。

量子的本質是能量弦,當我們沒有起念頭是,這個能量平靜無波也就是空,當一念起,能量開始振動,無數個振動的疊加構成了這個世界所有的物,這就是色。所以王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是成立的,當我們發現自己是駕駛員並且能夠自由的通過靈魂看世界時,心外真的無物,才能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