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鐵「老司機」:8年行程可繞地球5圈 20萬+公里零事故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 實習生 葛夢源)凌晨4點半,天空還未泛起白肚皮,地鐵司機就已在恬靜的城市地下開啟了第一趟“穿梭”——巡道。這個普通人眼裡熟悉又陌生的職業,每天重複牽引制動、開門關門數百次,馳騁百餘公里,載運萬千乘客。作為成都地鐵首批安全行駛里程20萬+公里的司機,8年裡,31歲的凌浩繞著地球“跑”了5圈,保持著“零事故”的安全行駛記錄。

//sichuan.scol.com.cn/img/file/20180817/20180817140723_2729.mp4

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

1個“三年計劃” 從生疏到熟練

“車輛信號、廣播正常”,2018年8月13日上午11時30分,檢查完信號和軌道狀況,已成為成都地鐵1號線電客車組長的凌浩又一次坐進了駕駛室,臨時替一名司機頂班。一系列“手指口呼”二次確認指令後,他熟練操縱著列車緩緩駛出韋家碾車站。

熟練的背後自有嚴格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

作為成都地鐵第一批校招生,凌浩系交通運輸專業科班出身,2010年初通過了一系列嚴格的專業知識考核和身體素質篩選。但這並不意味著走出校園,他就能順利“變身”地鐵司機。

半年培訓,學習相關規章制度、應急處置和駕駛技術;嚴格篩選,一輪輪淘汰和考核。拿到地鐵“駕照”後,還不能馬上上崗,得有半年實習期,在師傅背後坐“冷板凳”,看車開車停。

2010年底,凌浩第一次獨立駕駛整備好、滿足出庫條件的列車駛向起點站,“很緊張,握著手柄,手心都是汗。”自此,到熟練再到熟稔應變,凌浩完成了第一個“三年計劃”。

成都地铁“老司机”:8年行程可绕地球5圈 20万+公里零事故

上千次 每天重複同樣動作

地鐵司機的作息有別於正常作息,上4天休1天、白夜早早班輪值的工作生活狀態,拼湊起了凌浩入職後的8×365天。

問及每天工作難度大不大?他卻笑道:“開地鐵比開車簡單多了,都是自動化駕駛。”但其實,“簡單”二字談何容易,“大腦時刻都在跟著列車一跑”。緊盯線路情況,各項設備是否正常,操作牽引制動、開門關門時機把控,在站臺作業時時刻關注乘客狀態、空隙是否安全,監護他們安全出入……看似重複簡單的動作,容不得一絲紕漏。

地鐵穿梭於隧道,進站出站,場景千篇一律,極易犯困疲勞。地鐵司機有一套獨門秘籍——進行“手指口呼”操作,二次確認指令。凌浩解釋:比如列車即將到站時,看到前方信號紅燈,這時就要用手指向信號燈,嘴裡念出“紅燈停車”。“發出的口令其實只有自己能聽到,並不是反饋給行車調度中心的,目的是提醒自己限速要求,提前減速確保列車在紅燈前可靠停車,也能強化司機精神集中,若站臺作業完畢後信號仍未開放,這時需將信息報給行車調度,待信號開放後方可上車駕駛列車運行。”

每天開關門數百次,“手指口呼”數千次,堆積起了凌浩20萬+安全行駛里程裡的18餘萬次開關門,和100餘萬次“手指口呼”。

因工作積極踏實,2015年,凌浩晉升班組組長,負責班組人員調度、檢查、培訓指導實習司機等工作。2015年,1號線南延線開通後,凌浩還兼顧起了班組外的管理協調工作,第二個“三年計劃”順利完成。

#SplitPageHere#

成都地铁“老司机”:8年行程可绕地球5圈 20万+公里零事故

零事故 處變不驚化解危機

1號線作為成都地鐵骨幹線路,每日客流達百萬乘次,安全駕駛、有效規避、及時處置可能發生的行車風險,凌浩深知:手柄輕四兩,責任卻重千金。

2010年1號線還未開通時,凌浩尚在實習期,一次軋道途中,前方軌道上有異常的反光,他推測軌道上有異物,當即拉停列車查看情況。“一根長約50釐米,厚度拇指大小的鋼條,橫在鐵軌上,如果沒有及時制動,就與可能造成車廂脫軌情況。”“所幸,這根施工後大意留下的鋼條,未對列車造成傷害。”

2012年的一天早高峰,載有乘客的列車在火車北站突發信號故障,正常開關門後卻無法牽引動車。凌浩當即上報行車調度中心,廣播安撫乘客,頂住高峰處理壓力按規定程序處理後,調整運行模式為NRM模式,即人工監控線路異常、人工車速控制模式,沒耽誤太多時間,列車繼續運行抵達了下一站人民北路車站,嘗試恢復信號模式成功後繼續運行。

兩次危機有驚無險地化解,凌浩認為,這是一名合格的地鐵司機應有的處變不驚。得益於這樣的能力,他至今仍保持著“零事故”的安全行駛記錄。

成都地铁“老司机”:8年行程可绕地球5圈 20万+公里零事故

8年 見證成都地鐵成長

說凌浩是成都地鐵的老司機,他更正:“是1號線的老司機。”入職8年有餘,從1號線一期,到1號線南延線、1號線三期的籌備、調試、空載和試運行,他沒離開過1號線。

成都地鐵1號線一期於2010年9月27日開通,線路全長18公里,而近8年後,成都已開通6條線路地鐵線路,總運營里程196公里。凌浩,其實算得上成都地鐵近8年成長的見證者。

成長之於線路設備,也之於運營團隊。

從1號線、2號線部分設備國產化,到3號線、4號線絕大部分設備實現國產化;從最初的行車調度系統運用到如今的線網調度“最強大腦”運用;7號線車輛首次採用載客量更大的A型車6節編組,首次採用LED顯示屏,到10號線時速達100公里每小時……

新鮮血液也在源源不斷注入運營團隊:“拿1號線舉例,以前1個班組僅10餘人,現在5個班組,每個班組100餘人。”凌浩很是驕傲。

問及未來9號線實現全自動無人行駛,是否有危機感?他搖了搖頭:“司機只是不會一直待在駕駛室了,可能駐站,也可能其他方式,要處理信號故障,或應急情況。”“發展方向始終是向著自動化的,到時候,我們的崗位應該會有所變動。”這其中的提升和轉變,正是凌浩第三個“三年計劃”的努力方向。

“老司機”告訴你一些1號線的“小秘密”

在1號線上跑了8年,凌浩對這條線路上站與站之間的距離,軌道曲真度,或是隧道內每個道岔的位置,都再清楚不過。“天天乘坐這條線路的乘客,可能也不知道一些小秘密。”他科普道:

·最長的一站:當時昇仙湖站至火車北站,這一區間距離1593多米;三期開通後最長為興隆湖至科學城,距離為1612米。

·最短的一站:錦江賓館到華西壩,兩站距離為779米,從駕駛室望下隧道,列車駛出車站,就能看到下個站了;三期開通後最短為西博城至廣州路只有696米;

·1號線並不筆直:雖然沿成都中軸線修建,但其實地下隧道並不筆直,從火車北站到昇仙湖一段的線路,就幾乎是拋物線形狀的;

·軌道都有坡度:列車進站前的軌道有向上傾斜的坡度,出站時則是下坡,這樣設計是為了更快的減速和加速同時也能節能;

·隧道內是否有照明?隧道都有照明,只是有時因故障燈會滅,這時的隧道就是一片漆黑,但同汽車一樣,隧道里的地鐵都開有“遠光燈”;

·隧道壁掛有辟邪鈴鐺?其實是固定線纜的裝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