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下凡”电视圈,“流量”效应已到末期,“电影咖”经过“大洗牌”后呈现出怎样的新格局?

纵观近两年的影视产业,其中有一点让人不得不注意,那就是昔日“电影咖”转投“小荧屏”,纷纷对电视剧圈发起了“降维攻击”。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天盛长歌》甚至还集齐了豪华的“双电影咖”阵容。

曾几何时,院线大电影还被视为最高的艺术,是多少辛辛苦苦拍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电视剧演员渴望却又难以企及的高度。而如今这条“鄙视链”早已经形同虚设,所谓的“电影咖”也在市场的几度洗牌之下,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格局:“小鲜肉”以流量挤占了电影市场,却面临着“信誉度”严重缺失,急需转型;中生代“电影咖”则是“前有追兵,后有堵截”,无奈之下只得转投电视剧市场;真正有国民度,有票房号召力的“实力派电影咖”才能不管潮水涨退,永远岿然不动。

“流量”挤占市场

“电影咖”顺势转投“小荧屏”

2014年对中国娱乐圈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在这一年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粉丝人数高涨的年轻艺人们——李易峰、吴亦凡、鹿晗、杨洋等,作为“初代流量”,他们几乎是飞速的走红。

中生代“下凡”电视圈,“流量”效应已到末期,“电影咖”经过“大洗牌”后呈现出怎样的新格局?

这批“流量”们的出现也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相较于电视剧的免费,要买票入场的院线电影显然很难笼络爸爸妈妈级别的熟龄观众,而现在的90后00后作为消费主力则更愿意为正版买单,这两代人最关注的明星就是这批“流量小鲜肉”。

电影to C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和受众口味进行生产,小鲜肉的粉丝更为疯狂,也更容易冲动消费,为电影的迅速变现提供了条件。纵观鹿晗目前已经公映的三部电影作品,《重返二十岁》、《我是证人》以及《盗墓笔记》分别破了3亿、2亿以及10亿的票房。

中生代“下凡”电视圈,“流量”效应已到末期,“电影咖”经过“大洗牌”后呈现出怎样的新格局?

这种结果必然让看中数据的资方对他们更加的青睐,不但加快了“小鲜肉”们进军大银幕的步伐,甚至还诞生了“粉丝电影”这样的概念。这种现象在若干年前是很难想像的,可以说小鲜肉们甚至将原有阶级固化的电影、电视剧演员重新分配了一次。

因为既然有新人入场,那么也必然会有旧人被挤压出局。电影产业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细数这几年上映的电影中,中生代名导执导的电影里唯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冯小刚的《芳华》以及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口碑较好。去掉进口片与合拍片,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国产片其实并不多。

通过观察陈坤,章子怡,周迅,汤唯这些老牌“电影咖”近年的作品,如果按电影制作周期为一年到一年半来算,我们可以发现,似乎从2015年小鲜肉全面开始在电影圈挤占份额之后,这批演员也就不在那么的受资方欢迎了。陈坤上一个成功的电影作品还是三年前的《寻龙诀》,周迅近年的几部“小妞电影”票房最高2.3亿,章子怡在《无问西东》之前,近年主演电影最高票房1.22亿,汤唯也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后,很难有佳作推出。

中生代“下凡”电视圈,“流量”效应已到末期,“电影咖”经过“大洗牌”后呈现出怎样的新格局?

不想坐等剧本,又不甘于被烂片消耗,电影咖进军电视圈就成为了市场变化下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逼迫下的一种顺势而行。并且如今电视剧甚至网剧的拍摄技术都开始向电影看齐,朝着优质化发展。只要满足电影咖对剧本和制作团队的要求,又有高额片酬,对于他们而言,何乐不为呢?

尤其在如今年轻观众占据台网受众主力之际,优秀的剧集比电影更容易带动粉丝口口相传,获得流媒体平台及其核心用户的关心度,同时起到圈粉固粉的作用。实现人气口碑双丰收同时,更是不愁个人商业价值,随着电视剧市场开始受资本追捧,以往更青睐“电影咖”的广告商也纷纷转向。

以《甄嬛传》为例,其大火后不仅让孙俪身价提升、片酬翻倍,广告代言也接的盆满钵满。就连众多高端奢侈品牌,近年来在挑选代言人时,也有向下倾斜之势。要“逼格”还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相信大部分走下神坛的“电影咖”自然心中有数。

“演技派”依旧坚挺

“流量”文化是时间触底反弹

在这样一副生态大迁徙的形势下,却有一批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咖”,如黄渤、徐峥、王宝强、沈腾等并没有受到这种市场乱象的冲击,为什么他们在流量的冲击下依旧“坚挺”?

归根结底,扎实的演技和好看的作品才是硬道理。毕竟“流量”有可能是泡沫,票房号召力则是实打实的。观众看到一个名字,就觉得“这片稳了”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就好比不久之前的“叔圈101”“山争哥哥C位出道”事件,网民集体为演技派明星打call应援,俨然成为一场全网狂欢。

中生代“下凡”电视圈,“流量”效应已到末期,“电影咖”经过“大洗牌”后呈现出怎样的新格局?

纵观这场狂欢的传播者,最开始是一波看完《我不是药神》,为电影摇旗呐喊的影迷,徐峥的粉丝,看不下去“饭圈文化”的路人,后来,饭圈粉丝、营销公司、路人跟风者逐渐介入。这其实是对如今“流量文化”深度中毒的一种触底反弹,明星流量决定电影票房?那好,你们要看数据,我们就给你弄出数据来。结果,一天时间,“山争哥哥”就盖过无数流量鲜肉,冲榜前十,这无疑是用饭圈行为反讽饭圈文化,用流量打脸流量粉丝,原来你家哥哥的超话榜这么好上,我们一天就搞定了,只不过是不屑而已。

中生代“下凡”电视圈,“流量”效应已到末期,“电影咖”经过“大洗牌”后呈现出怎样的新格局?

这也说明了,在今天,攻占电影圈的流量们已经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 在拼演技的电影领域,随着观众对“初代流量”们审美疲劳和对演技的审美逐渐提高,无演技的流量咖已然“信用破产”,败光了路人缘,如果说之前粉丝被他们吸引进了电影院,那么现在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名字已经在心里默认“烂片预定”。大众渐渐不再迷信流量,资方也不会永远高位接盘,为迟钝买单。

所以能否真正转型,带来好作品,才是“流量”们目前急需放在第一位的。要不然,等后浪袭来,就只有死在沙滩上一条路可走了。李易峰在采访时也表示,现阶段,更希望观众为电影尖叫,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其实,不论是《动物世界》里的李易峰,还是《一出好戏》里的张艺兴,都贡献出了并没有拉低影片效果,还偶有惊喜的演技,但是作为“流量”明星,想要建立起观众的信任感,并不是一两部戏能做到的,未来依旧道阻且长。

对于大部分“流量”来说,最后更大的可能性是在电影圈口碑依然扑街,不得已回归电视剧。但与一直混迹电视圈的明星相比,从电影圈走下来的电影咖是自带光环的,这也使得他们在电视剧项目上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让他们有机会选择当投资人,或者制片人来增加话语权。电视剧的幕后,未来或许会变成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更大战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