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詩在古代有什麼特殊寓意?

tdjrx


採蓮詩是古人的情歌。在描寫古代青年男女採蓮的詩歌中,絕大多數都貫串和暗喻著愛。採蓮其實就是採擷和收穫愛情。

從字面上來看,採的意思就是摘取,採擷;蓮是憐的諧音,意思就是喜歡,愛惜。採蓮的表面意思是在碧水藍天,紅花綠葉中享受豐收的喜悅,潛在的意思就是互相愛戀。

西漢無名氏的天籟民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很可能是最早的採蓮詩。從南北朝的樂府詩,到唐朝寫採蓮詩成為一種時尚,出現了許多作者和作品,再到後來歷朝歷代零星的採蓮詩創作,大體上有勞動,美麗,愛情這樣一些元素。

唐代寫過採蓮詩的人不勝枚舉,比較受人關注的詩人就有王勃,賀知章,王昌齡,白居易,李白,儲光羲,溫庭筠等等。

王昌齡有「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裙子和藕葉相仿,桃腮與荷花相若,美女和蓮塘渾然一體,蓮就是美女,美女就是人。

白居易有「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把一個情竇初開,很會害羞,慌慌張張的女孩寫得很生動。千年前的採蓮詩傳達的情緒,有過暗戀經歷的現代年輕人估計也能感同身受。

愛是健康的,同時是傷人的;愛是大膽的,同時是矜持的。學有一首皇甫松的:「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意思是:採蓮船劃破閃閃發光的秋波,為了貪圖看小鮮肉,任憑小船在水裡自由地漂流。無緣無故地隔著水把蓮子拋給那個人,卻被別人看見並且懂得了我的心思,所以害羞了很長時間。這不就是現在的追星迷妹嗎,可惜當時的她不能pick也不能打call,拋個蓮子都害羞得不行。


柳如嫿


採蓮歌

《詩經》中不見採蓮記載,至宋玉《招魂》始雲:「敶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採菱》,發《陽阿》些。」

宋玉之時,採菱也是盛行於吳 、楚的農事勞動。《文選》中「陽阿」作「揚荷」。李善注云:「楚人歌曲也 。言已涉彼大江 ,南人湖池 ,採取菱芰 ,發楊荷葉。」


《爾雅翼》雲:「吳楚之風俗,當菱熟時 ,士女相與採之 ,故有《採菱》之歌以相和 ,為繁華流蕩之極。」


《淮南子·人間訓》雲:「夫歌《採菱》,發《陽阿》,鄙人聽之,不若此《延路》、《陽局》。」


因此,「揚荷」可能就是當時的採蓮之歌。

採蓮活動成為「江南」的一種普遍農事活動,然後有采蓮詩。漢樂府《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 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就是漢武帝時樂府採之於「吳楚汝南」的詩。

六朝採蓮詩主題

至六朝時期,採蓮作品多了起來。採蓮詩的主題也基本在這個時期確立。

◎戀歌

採蓮詩首先是戀歌。男女以歌聲傳達情愫,如果你瞭解一些陝北民歌或者劉三姐之類的故事,應該不會陌生。採蓮歌產生於採蓮的活動。「勞者歌其事」,採蓮有采蓮歌,採菱有采菱歌,採茶有采茶歌。而這種採摘活動的歌曲包含男女之情,在《詩經》中就有了。採摘是女子慣常的勞動,男子對喜歡女子的表述,都是「彼采葛兮」「彼採蕭兮」「彼採艾兮」。而女子也會在採東西時思念心上人,「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採摘活動從一開始就是包含著男女之情的。當然,後世詩文中流傳最廣的,一個是採蓮,一個是採桑,正好分屬南北。


採蓮詩還有一個特別的是,它可以很好地利用諧音。比如「蓮」諧音「憐」,「藕」諧音「偶」。《子夜四時歌·夏歌》:「朝登蓮臺上,夕宿蓮池裡。 乘月採芙蓉 ,夜夜得蓮子。」「蓮子」即是「憐子」。說到諧音,想起來一個有趣的諧音聯:「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你能看出諧音的言外之意嗎?



◎離歌與鄉音

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解《芣苢》時雲:「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此段道盡女子群歌互答之美。採芣苢如是,採蓮亦如是。


並且,採蓮歌還有一個特點是「和」。《淮南子》雲:「欲學謳者 ,必先徵為樂風。 欲美和者,必先始於《陽阿》、《採菱》。」《採蓮童曲》雲:「泛舟採菱葉,過摘芙蓉花。 扣楫命童侶,齊聲歌採蓮。」


採蓮是江南的一種普遍的活動,其間歌採蓮之曲,一唱百和。有年輕人,亦有孩童稚子。這是多麼美好的景象,多麼美好的回憶。採蓮歌因此成了一種家鄉的印記。離開家鄉,亦不復聞採蓮曲。因此採蓮歌就成了離別時的感慨,離鄉後的思念。祖孫登《賦得涉江採芙蓉》:「桂舟輕不定 ,菱歌引更長。 采采嗟離別 ,無暇緝為裳。」吳均《與柳惲相贈答六首》:「秋雲靜晚天,寒葉方綿綿 。 聞君吹急管 ,相思雜採蓮。」這都是寄託了相思離別之情的。


對江南故土的思念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還夾雜著故國之思。江總歷仕梁、陳,後入隋。其《秋日遊昆明池詩》雲:「此時臨水嘆 ,非復採蓮歌。」王褒由梁入北周後,其《和庾司業修渭橋詩》雲:「空悅浮雲賦 ,非復採蓮謳。」這都是詩人到了北方,流露出對江南故國的懷念。

◎宮體詩

南朝時,採蓮已成為江南普遍的活動,採蓮成為當時文學中常見的題材與意象。採蓮詩也在此時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採蓮活動一開始是採蓮子,是一種勞動,但這種勞動也具有著嬉遊的屬性。所以採蓮花嬉遊賞玩也便是很正常的事了。很多作品中寫到採蓮,都是明確寫其所採為花的。如


曹植《芙蓉賦》:「擢素手於羅袖,接紅葩於中流。」


夏侯湛《芙蓉賦》:「而乃採紅葩,摘圓質, 折碧皮,食素食。」


傅玄《歌》:「渡江南,採蓮花。」


梁簡文帝《採蓮賦》:「唯欲回渡輕船,共採新蓮。」


這種採花嬉遊的新風,和宮廷本有的龍舟水戲相結合,就形成了採蓮歌舞。採蓮詩也相應有了另外的路數。(這一點詳見這個回答:「漢樂府詩《江南》中“江南可採蓮”採的是蓮花還是蓮蓬」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6576478770168077/)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雲:「梁天監十一年冬 ,武帝改西曲 , 制 《江南上雲樂》十四曲, 《江南弄》七曲: 一日《江南弄》,二曰《龍笛曲》, 三日 《採蓮曲》, 四日 《鳳笛曲》, 五日 《採菱曲》, 六日《遊女曲》, 七日 《朝雲曲》。」


梁武帝作《採蓮曲》,臣子複合者眾,一時蔚為風尚。梁武帝的《採蓮曲》雲:「遊戲五湖採蓮歸,發花田葉芳襲衣。為君依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採蓮曲。」


梁武帝的這首《採蓮曲》,言「遊戲」。劉孝威亦云:「戲採江南蓮」。盧思道亦云:「曲浦戲妖姬」。如果民間的採花嬉戲還有著天然純真的色彩,那麼梁武帝等人的「遊戲」便只是娛樂而已。《樂府解題》便說:「《江南》古辭,蓋美芳晨麗景,嬉遊得時。若梁簡文『桂楫晚應旋』,唯歌遊戲也。」


《樂府詩集》又引《古今樂錄》雲:「《採蓮曲》,和雲 : 『採蓮渚 , 窈窕舞佳人。』」「窈窕舞佳人」之語,似乎說明這裡所謂「採蓮」,已經是一種採蓮歌舞,而不是真正的採蓮了。關於採蓮歌舞自南朝至唐宋及之後的發展,諸葛憶兵先生《「採蓮」雜考》論之甚詳。

無論是採蓮歌舞還是真實的採蓮嬉戲,在宮廷娛樂的角度之下,都是把採蓮女和採蓮行為當成了賞玩的對象,因而這一路的採蓮詩主要從第三者角度欣賞採蓮女的衣飾容貌,而漸有了豔情色彩。

唐代詩人的北上和南下

梁陳宮廷一路的採蓮詩,延續到唐初。如唐太宗《採芙蓉》雲:「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


至王勃為一變,其《採蓮曲》雲:「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仿古詩筆意。「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路幾重。」內容也從對女子的賞玩中脫離出來,而寫對遠人的思念。


但真正使採蓮詩重回本來面目的,還得到江左文人北上,在文壇佔有一席之地。《舊唐書》雲:「知章與越州賀朝 、萬齊融 ,揚州張若虛 、邢巨,湖州包融 ,俱以吳越之士 ,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


這些吳越之士,對江南採蓮以及採蓮曲是很熟悉的。他們所作的《採蓮曲》,《江南曲》之類,便與前代迥乎不同。如張潮《採蓮詞》:「朝出沙頭日正紅,晚來雲起半江中。賴逢鄰女曾相識,並著蓮舟不畏風。」這又回到了清新明麗之風,與梁陳時「金槳木蘭船」「玉面」「金翠」「銀鉤」等不同了。


後來,又有李白、王昌齡等詩人南下。李白《採蓮曲》:「若耶溪邊採蓮女 ,笑摘荷花共人語。」王昌齡《採蓮曲》雲:「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人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都寫的非常的活潑動人。採蓮詩終於又回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採蓮詩的主題

採蓮詩經過這一系列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而是並存的。


有的作品自然延續宮廷賞玩一路,比如和凝宮詞雲:「雲行風靜早秋天, 競繞盆池蹋採蓮。」張籍:「吳姬自唱 《採蓮曲》, 君王昨夜舟中宿。」都是如此。杜牧《懷鐘陵舊遊》:「一聲明月採蓮女 , 四面朱樓卷畫簾。」這裡所懷念的採蓮女,也是舞女。


有的作品延續南朝採蓮詩的戀歌、離歌與鄉音的主題。比如:萬齊融《贈別江頭》:「明歲淥陽水 ,相思寄採蓮 。」劉長卿《奉使新安 ,自桐廬縣經嚴陵釣臺,宿七里灘下寄使院諸公》:「月下扣舷 聲 ,煙 中聞採蓮。」


採蓮成了一種文學母題。可以表達男女的情愫。可以作為鄉音,而表達離別之慨與思鄉之情。也可作為歌舞賞玩,進而懷念當時採蓮舞女。等等之類。這些主題都是並存的。


孫虛白


採蓮,是古代江南女子採摘蓮子蓮花的收穫活動,也是一種集體遊樂的娛樂活動,甚至是一種民俗。在這個時候,很多男子也會融入其中,一起嬉戲。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歡把江南女子採蓮的生動畫面,融情於景,寫入詩詞歌賦之中。

採蓮詩的鼻祖莫過於漢樂府中的《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詩歌描繪了江南女子採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歡快情景。

從《詩經》開始,中國的古詩詞就常用比興、雙關的手法。在這首詩中,“蓮”亦有“憐”與“戀”之意,象徵美好的愛情。所以,魚戲蓮葉也暗喻了江南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遇嬉戲甚至相互愛慕的美好情景。

採蓮女的形象,純真歡快,美麗多情,熱愛勞動,也向往愛情。比如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就隱喻了江南女子對於美好而純潔愛情的嚮往。

除了隱喻愛情,蓮花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高潔清雅的象徵。尤其是宋朝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更是將蓮花花之君子的形象推向了巔峰。“予獨愛蓮之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者託物言志,以愛蓮之說,表明自己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追求潔身自好、絕世獨立的高雅品格。這種情懷,歷來被文人墨客所讚賞與堅守。他們堅守自己高雅的志趣,不願意在黑暗的官場或者社會現實面前低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