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六十歲的煤城銅川終於「邁過資源坎」

陝西:六十歲的煤城銅川終於“邁過資源坎”

1958年陝西省銅川市建市時,是一座以煤炭、水泥和電解鋁這“一黑二白”產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銅川一度輝煌,然而漸漸也陷入資源型城市的宿命:資源枯竭、環境汙染、包袱沉重……轉型,是唯一的選擇。銅川抓住被確定為“全國資源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等重大政策機遇,通過產業轉型強基礎,昔日“渭北高原黑腰帶上的明珠”,在建市60週年之際重煥光彩。

別了,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銅川古稱“同官”,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建市之後的幾十年裡,銅川經濟發展的常態是“挖煤賣資源、採石燒水泥”,以至於一度淪為在“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直到上世紀90年代,白襯衫和擦得鋥光瓦亮的皮鞋,都還是銅川市民出門時著裝的一大禁忌。

世紀之交,隨著資源逐漸走向枯竭,銅川開始踏上轉型發展之路。治汙、重現藍天成為主攻方向之一。

2004年,聲威水泥入駐銅川,原本加工水泥的機立窯、小型旋窯,換成了日產量達5000噸的先進生產線。“為保護環境,銅川市要求域內所有水泥企業集中煅燒,水泥生產能耗高、汙染大、產量低的舊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銅川市聲威水泥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王軍龍說。

銅川市王益區夾雜在關中平原向陝北高原過渡的川道之中,城市發展空間受到很大侷限。2012年,王家河工業園區在趙家塬上開工建設。在招商過程中,只與新能源、新科技或新材料項目洽談合作事宜,成為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笑堅持的唯一標準。

除了打響“藍天保衛戰”外,銅川控建增綠、見空插綠,每年新增城市綠地6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至2017年底接近50%。“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等榮譽紛至沓來,呼吸好空氣、擁抱綠色和拍攝藍天,成為銅川人引以為傲的生活常態。

陝西:六十歲的煤城銅川終於“邁過資源坎”

轉型逐夢“高精尖”

“煤城要建商業航天城。”5月14日,第三屆絲博會中國(銅川)商業航天城專場推介會的召開,讓許多人吃驚:銅川真的不一樣了!

銅川市委書記楊長亞說:“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踐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這一要求,加快工業轉型升級,進而積極有效地推進銅川的全面發展。”

如何讓老產業煥發新生機?銅川市聚焦“陝西製造、銅川配套”,以發展航空、汽車用鋁和新材料工業為戰略突破口,全力建設陝西和西北地區航汽鋁材料工業基地。

5月11日,在銅川航空汽車用鋁及新材料產業發展峰會上,銅川市現場集中籤約27個項目,涉及金額671.6億元。陝汽銅川零部件配套基地、漢德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一帶一路”高端物流園等一系列項目落戶,為銅川做強優勢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銅川將數字經濟作為內陸城市追趕超越的重要推動力量,積極推動大數據行動計劃和“雲端陝西”建設,全力打造中國(西部)工業品數字港。

在5月12日舉行的中國(西部)工業品數字港發展論壇暨項目推介會上,銅川市政府與億邦動力、北京豐鎬公關顧問有限公司簽署了共建中國(西部)工業品數字港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銅川正式步入了數字經濟時代,也為銅川實現高質量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

陝西:六十歲的煤城銅川終於“邁過資源坎”

文化立城激活改革“慢變量”

2013年,銅川市耀州區王家砭村村民幫助側翻貨車撿拾橘子。2017年,銅川市宜君縣宜陽街道辦迷家塔村村民幫助側翻貨車撿拾蘋果,並有村民徹夜義務幫貨車車主看護蘋果。幾年內兩起類似事件,讓“銅川好人多”成為陝西人茶餘飯後的美談。

銅川市堅持打造“好人品牌”。2015年在銅川投資興業的福建商人唐孝標拿出500萬元,設立了“唐孝標公民道德建設基金”。截至目前,獎勵人數逾100人,獎勵金額已超過50萬元。今年初,銅川市入選“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首個上榜的地級市。

在很多地方爭上項目、比投資的背景下,銅川正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社會和經濟發展潛能,注重抓人的素質提升、人心凝聚,使改革有後勁、可持續。在具有1400年曆史的耀瓷故鄉,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一個集遺址觀光、研發生產、工藝體驗和餐飲住宿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小鎮正漸具雛形。

楊長亞說,銅川這樣因煤而興的城市轉型,就是要不斷挖掘耀州窯陶瓷文化、藥王山養生文化、照金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培養特色文化產業,創造更多的創業平臺和就業崗位,為人民群眾帶來更美好的新生活。(記者:姚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