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爲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建盞,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爭奇鬥豔的時期,也是閩北制瓷史上的鼎盛時期。以生產黑釉器“建盞”(俗稱“兔毫盞”)為代表的建窯更是異軍突起,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譽海內外。

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為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建盞為宋時皇室御用茶具,因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建窯,故稱為建盞。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我們決定開始發現建盞之美。在宋代美學已經被大家探討得“爛熟”的背景下,再去談論宋瓷可能很“危險”,但我們依然決定如此,正因為其絕倫的美。

建盞之美首先來自其工,恰如請上帝擲骰子——請上帝擲骰子也許還不算絕難,但若是還要請他投出你想要的點數呢?

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為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建盞是福建建安所產的一種黑釉瓷器,其實,它看起更像是又黑又厚的茶碗。然而,精通茶藝的徽宗皇帝在他的《大觀茶論》中卻如此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甚至在茶盞上刻“供御”二字,或是御賜給群臣。漸漸地,優秀的建盞也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

然而,北宋末年後,北方經濟受到金朝的衝擊,鬥茶之風逐漸消退,曾經輝煌的建窯也開始湮滅在景色秀麗的閩北山丘陵中。但令人慶幸的是,宋代鬥茶藝術傳到日本,逐步吸收和發展成為日本抹茶道。

建盞也得到了另外一種發揚,並開始在日本上層階級流行和被收藏。優秀的建盞作品稀少,日本人對這種藝術之美的追尋在十五世紀時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據《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的大意所述:曜變(注:建盞花紋的一種)是建盞之無上神品,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五千匹絹;兔毫盞,三千匹絹。目前,被認為僅存於世的三件宋代曜變建盞被日本藏為國寶。

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為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為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然而,宋代人為何會喜歡這樣一隻“黑碗”?

這是與宋代的飲茶方式和精神追求是離不開的:其一是工藝的要求,其二是內在精神的體現。在宋代,鬥茶習俗已在閩北民間興起,不但鬥茶湯,還要以點茶的花紋論勝負。宋·蔡襄《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建成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它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可見,使用這種又黑又厚的茶盞,不但可以看到茶色,而且炙烤後更可以保溫。同時,鬥茶不僅僅是要決出茶的品質的優劣,實質上也是一種追求精神愉悅的藝術化茶事活動。在鬥茶向更高境界推進的過程中,茶盞,便也再不僅僅是一隻茶盞了。

請上帝擲骰子有多難?

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為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這得從建盞燒製說起。建盞所用的黑釉屬於結晶釉,是一種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這類結晶釉非常敏感易變,在高溫熔燒過程中,由於窯內火候的高低和氣氛的變化,建盞釉面會產生奇特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花紋,絢麗多彩,陶瓷工藝界稱之為“窯變”。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又呈現多種紋理。

這“窯變”不是人力可控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窯神”之作,是上帝擲出的骰子。因此,要燒製成一件有美麗斑紋的優秀建盞非常困難。自古,優秀的建盞非常稀少,市面上難得一見。在建盞古窯址發現如山包狀的廢棄物堆積就可印證此點。

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為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常見的建盞花紋有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類。一般來說,油滴或兔毫中褐色的斑紋相對比較好燒,因為燒成前期雖需還原氣氛,但後期可轉氧化;而銀色斑紋就難燒了,此時,鐵處於臨界狀態,要麼斑紋變成灰色,要麼斑紋模糊或消失;而銀色帶藍的斑紋,更是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斑紋通達又清晰可見的銀兔毫是極少的,所以宋徽宗皇帝也會讚歎“玉毫條達者為上”。

明明是一隻“黑碗”,卻被日本視之為國寶,建盞到底魅力何在?

如此看來,請上帝擲骰子不難,只是擲出你想要的點數,真的絕非易事啊!

本文分享自東家匠人:青翰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