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發新幣是爲了圈錢?多代幣系統了解一下

時間回到3個月前的5月份,在區塊鏈領域第一網紅EOS的21個節點之爭拉動下,加密貨幣市場隱隱出現了一波新的牛市勢頭。受此影響,EOS價格也一路上衝,最高觸達140多元,一時讓諸多投資者充滿了無限期待。

然而沒有人想到,這竟然會是EOS迄今為止最後的利好。自此,各種令投資者人心惶惶的消息便不斷傳來。而最近的一次,當屬其CPU資源價格暴漲的事件。按理說,由於EOS此前曾有內存價格失控的前科,本次CPU的行情,本不應該引來這麼多關注。

但是,BM此後一篇名為《關於EOS資源租賃和租金分配的建議》的帖子,卻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BM表示,為了解決CPU的問題,EOS準備新創造出兩個幣種——REX和SEOS!

此話一出,業內譁然。眾所周知,EOS是截至目前業內籌資額最大的項目,然而目前項目進展卻並不順利,期間更有傳聞說BM斥巨資在香港買房,而如今又有新幣發行,不禁讓很多投資者焦慮不安:難道EOS的錢真的不夠,需要靠重發新幣來籌資了?

一、並不單純的初衷:從極客眾籌到法幣集資

在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討論之前,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搞清一件事:對於一個區塊鏈項目來說,它發行兩種以上的代幣,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也是非常合理的。

啥?看到這裡,有些朋友估計要跳起來了:發一次幣圈錢沒夠,又發一次幣圈錢還有理了?股票增發尚且需要徵得大股東同意,你這區塊鏈項目說發幣就發幣,還讓不讓投資者們活了?

各位讀者,別激動,因為您說的“又發一次幣”,可能根本跟圈錢就沒啥關係。在開始掰扯”又發一次幣“這事之前,咱得先承認一件事情:“前一次發幣”的目標,確確實實是您所說的“圈錢”。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超95%的代幣,並不是像很多“有幣區塊鏈”的擁躉聲稱的那樣,是特定公有鏈的燃料,畢竟做個底層公鏈也挺燒錢的,而正是很多主流財媒所宣傳的、用來快速融資的工具。

需要指出,這種現象不是從去年愛西歐爆發潮開始,而是從2013年愛西歐剛出現時就有了。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個愛西歐項目萬事達幣,就是要通過一款名叫“元協議”的技術來擴展比特幣的性能,很顯然,技術協議本身並不是基礎鏈,而這個代幣也就不能通過挖礦獲得,那它究竟是幹嘛的?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最早的“權益類代幣”——萬事達幣

答案顯而易見,就是圈錢用的,而且連代幣類股票都算不上,畢竟人家還有個股東大會。關鍵在於:當年項目方愛西歐換回來的比特幣,除了極客們,幾乎沒人覺得那玩意有價值,這也是他們一直遊離於監管之外的原因,畢竟在當局看來,那頂多就是物物交換,跟遊戲金幣換裝備沒啥區別,不值得監管部門出馬。

然而,這一路徑,從2014年上半年起被徹底改變了。眾所周知,在2013年底,比特幣迎來了自誕生以來第三次關注暴漲潮。理論上講,本次漲勢跟過去的兩次並無太大不同,甚至漲幅還不及前兩輪,但其所吸引的注意力卻是舉世矚目的。原因很簡單——對於一個商品來說,它的漲跌趨勢,往往要在兩輪牛熊週期之後才能定論。

比特幣出現在人們視線以後,已經分別在2011、2012年經過了兩輪週期,而這兩次週期已經證明,比特幣的價格趨勢是一直向上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商兩界不得不承認,比特幣不會歸零,它確實是有價值的。至此,比特幣終於跟法幣掛上了鉤。

而愛西歐也由此變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法幣集資活動”,各國監管部門對於要不要按照證券標準來監管它的討論持續不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目方們為了規避監管,防止各種token被打成證券,便想出一個方法——就是給這堆token弄出一堆實用場景出來,比如說像EOS那種、拿著代幣能抵押網絡資源云云,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但是,後來人們很快發現,這個自我洗白的套路,給他們的區塊鏈項目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麻煩。

二、洗白之路上的意外:管理權與使用權之間的脆弱平衡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很多機關單位裡,一般會有“書記”和“X長”兩個職位,這倆職位有啥區別?答案是:書記管人,X長管錢。如此安排的原因很明確:分工提高效率——專注人事,就顧不上管錢;天天盯著錢,則沒空管人。具體到區塊鏈領域也是一樣:如果你賦予“股權”以分紅之外的功能,那當它是一個合格的股權時,就很可能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燃料”,反之亦然。【注:事實上,代幣是否具有類似於股權的功能,目前尚無定論,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我們只能暫時以“股權”來稱呼它。】

從剛才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發現,目前絕大部分區塊鏈項目,都只有一種代幣——那就是他們用來融資的工具,鑑於“融資”這個名頭比較敏感,所以業內一般管它叫“權益類代幣”

和股權一樣,權益類代幣的持有者,理論上擁有項目部分的管理權。而另一方面,為了規避監管,讓整個代幣看上去不那麼像股權,很多項目方開始給權益類代幣設置各種各樣的用途,比如說轉賬燃料、資源抵押物等。也就是說,此時的區塊鏈代幣,被賦予了兩種用途:一是項目部分的管理權;二是一些功能的使用權。

但是問題在於:為了穩定投資者社區情緒,區塊鏈項目方經常需要對項目進行市值管理,從而使得這些“權益類代幣”的價格上升。然而,這隨即就走進了一個死衚衕:對於那些項目真正的用戶來說,當他們需要使用代幣時,會發現相關的費用打著滾往上翻,以至於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太坊。眾所周知,以太坊的代幣ETH,既擁有用來籌資的“幣權”,又是用於維持網絡運轉的“燃料”,也即每次轉賬都要消耗一定的ETH。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世界首款“智能合約+區塊鏈”系統,以太坊在2017年的愛西歐風暴中被項目方大量使用,作為“幣權”,ETH價格也水漲船高,這對持幣者來說無疑是個大好事;但對於那些以太坊網絡的用戶來說,卻如同噩夢:當網絡擁堵的時候,轉賬費會一路飆至1ETH甚至幾ETH,對於用戶來說,這就是數千元法幣的轉賬費!

顯然,ETH價格的上升,使得持幣的投資者欣喜不已,但卻讓網絡上的用戶十分煩惱。從近期的情況來看,隨著轉賬費用的快速增長,以太坊網絡目前已經基本告別了高頻小額支付。失去了一大塊客戶群體。

那怎麼辦?一邊是渴望代幣漲價的投資者;另一邊是希望幣價穩定的用戶。對於區塊鏈項目而言,他們要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需求,從而讓自己的項目既有投資價值、又有實用價值呢?

三、無可避免的剝離:多代幣系統是通證經濟的未來?

毫無疑問,對於此時的區塊鏈項目方來說,如何將代幣的“項目管理權”與“功能使用權”獨立開來,已經成為橫在他們面前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在這樣的需求之下,一些項目方開始在原有的權益類代幣之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價格相對穩定的項目代幣,用來承載項目的使用功能,這種幣就是“應用類代幣”。而這種項目運作模式,就是我們接下來將要介紹的“雙代幣”模式。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就像筆者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例子,現在很多人在看到區塊鏈的項目方又發了一個幣時,第一反應就是“又出來圈錢了”。但事實上,這種想象並不成立,總體來看,有三條原因

首先,在理想的情況下,這種代幣都有嚴格的解鎖機制,項目方並沒有留存“預挖”份,因此無法通過賣幣為自己帶來直接利益;

其次,有些項目方的“應用類代幣”只能在執行智能合約時,呈現在虛擬機內部,並不能在用戶的賬戶餘額中體現,也不能在二級市場流通。而這也是為什麼下表中的很多應用類代幣在你的行情軟件上根本找不到的原因。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部分“權益代幣+應用代幣”的組合

【注】*是指這些應用類代幣在二級市場上買不到。

第三,“應用類代幣”的價格一般來說會比較穩定,對於投機者來說,幾乎沒有炒作價值可言。畢竟,項目方費了好大功夫再造出一種新幣出來,就是為了避免讓它再像權益類代幣一樣出現大的波動,從而給用戶帶來不便。所以,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應用類代幣”的價格儘可能穩定。

我們以唯鏈為例該項目除了原有的“VET”之外,最近又搞了一個新幣“VTHO”,用來充當系統運轉的燃料與動力,為了讓這個幣的價格保持平穩,唯鏈基金會可謂是煞費苦心,不僅對VTHO設置了價格限制區間,同時還調節了單位區塊VTHO的生成速度,在必要的時候,甚至還會對VTHO進行回購銷燬,又管價又管量,簡直成了一個小型央行。

【注】唯鏈控制價格的方式是:設置一個價格x,VTHO只能在x~2x的區間內波動,x為VET的價格。

然而,儘管像唯鏈這樣的項目方,為了讓應用類代幣保持價格平衡,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但仍然不算“雙代幣”陣營裡做得很好的那一批。畢竟,雖然這些“應用類代幣”以它們的“權益類代幣”計價時,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但以法定貨幣計價時,仍然是上躥下跳(見下圖)。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有一批項目方開始另闢蹊徑,決定把自己的“應用類代幣”做成那種相對法定貨幣穩定的標的——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穩定幣”。

而這樣一來,問題就更加複雜了,因為穩定幣的實現有三條技術路徑,每種途徑都各有利弊。究竟哪種才更適合各類區塊鏈項目,目前還沒有定論。具體情況,在白話之前發佈的《從BITCNY到EOSUSD,穩定幣行業慘烈混戰的前夜》一文中曾經有所提及,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部分“權益代幣+錨定代幣”的組合

【注】*是指這些應用類代幣在二級市場上買不到。

然而,對於一個區塊鏈項目來說,雙代幣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了嗎?答案很可能是No。

眾所周知,在數字經濟世界裡,有著各種各樣的指標,比如說影響力積分、信用等級積分等,那這些指標,用一個“穩定幣”,是否就可以實現全覆蓋?

恐怕還不行。就社長所知,目前包括孟巖、元道在內的一些通證經濟老專家,正在就“多代幣系統”相關方向進行研究,具體的原理相對複雜,結論也尚未可知。

但有一點是基本確定的:對於區塊鏈項目來說,只弄一個代幣,真心是搞不出什麼花樣來的,如果要把區塊鏈“通證經濟”的概念玩活,恐怕每個項目都會需要更多種類的代幣。從這點來看,以權益幣+穩定幣為主的“雙代幣”、甚至是加入更多指標的“多代幣”系統,大概率將會成為未來區塊鏈項目發展的一個趨勢,乃至主流。

四、命運十字路口處的EOS:非典型多代幣系統?

好,有了前面的討論鋪墊,現在該看看文章開頭講的EOS的那件事情了。回到那個問題:EOS這次發新幣,是不是又想圈錢了?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我們最開始所說的,EOS本次“發新幣”,主要是為了解決很多用戶用EOS囤積居奇CPU,導致市場上CPU資源供應量受限、價格暴漲的現象。

而導致這種結果出現的原因有二,分別是:

1.現階段持有EOS的收益極低,幣價下跌,而分紅也只有21BP給的一點投票打賞,與其拿著幣,不如去抵押一些網絡資源碰碰運氣;

2.抵押贖回CPU的過程免費,進一步增加了持幣者的投機性。

面對這種情況,BM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a.針對EOS持幣收益低的問題,搞了一個“EOS資源交易所”(Resource Exchange,簡稱REX),這個交易所的“權益類代幣”,就是上面英文的縮寫REX,如果想獲得REX,持幣者需要將手裡的EOS代幣抵押到交易所,從而換得REX代幣。而持有REX,可以獲得EOS銷售網絡資源(比如RAM和域名)的收入,從而提高EOS的持幣收益,減少他們出於投機而抵押EOS獲取CPU的行為。

b.針對現在CPU抵押贖回過程免費的問題,BM提出了“抵押EOS”(Stake EOS,簡稱SEOS)的概念。每抵押一個EOS,就會產生一個SEOS,同時宣佈買賣SEOS需要收手續費,也就是通過增加CPU抵押贖回的摩擦成本,來減少這種行為。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BM試圖用REX和SEOS的發行來解決CPU價格失控問題

從這種情況來看,EOS新發的這兩種幣——REX和SEOS,都有嚴格的解鎖機制,因此不算是發新幣圈錢。然而,這並不能說明REX與SEOS的存在是一個合理的通證設計。最簡單的一點:各位讀者,你們看著上面那亂麻一般的規則,不覺得複雜嗎?反正筆者覺得複雜,而且這還是社長梳理了大半天,才提煉出來的主要含義。如果直接看原文的話,筆者敢保證,很多人看到吐,也很難弄明白是個什麼意思。

BM發新幣是為了圈錢?多代幣系統瞭解一下

EOS新代幣的規則看得人眼花繚亂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不友好的規定,對於眾多的DAPP開發者來說,在目前基礎鏈鋪天蓋地的情況下,他們沒有責任在這種文字和算術遊戲上耗時間。而BM隨即也意識到了這點,因此在後續公告中,他取消了關於SEOS的設置,試圖簡化這一模型。

但這並沒有解決一些人對於EOS經濟系統的疑慮:為了解決一個簡單的投機問題,是否真的有必要新發一種代幣?在現有的“工具箱”裡找不到解決方案嗎?畢竟,每推出一種標的,就意味著多出一個市場,這無疑是用一個潛在的問題來試圖彌補當下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沒有任何價格調控的情況之下,如果抵押了一個高波動的EOS代幣,然後又換回來了一個高波動的REX代幣,請問有什麼意義?

顯然,EOS目前的通證經濟規則,並不屬於我們上面提到的那種典型的“多代幣系統”,很難說它是不夠合理,還是過於超前。但這個相對複雜的通證體系,已經到了連最鐵桿的EOS粉絲都跟不上節奏的地步

作為業內首個“雙代幣”系統的開創者,我們可以對BM在通證經濟領域的造詣抱有一定的信心。只是,他這一次圍繞著REX、RAM與SEOS所產生出來的多代幣創意,是否也能力挽狂瀾,救焦頭爛額的EOS於水火之中呢?我們大概只有拭目以待了。

畢竟,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沒有明確的界限,融資與圈錢、天才與狂人、神來之筆與致命昏招,往往都是由分秒之間的勝負所決定,在塵埃落定之後,最終留與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