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本 期 導 讀

夏去秋來,讓你的心和涼爽的天氣一起安靜下來吧~

立秋|餘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秋氣之應,養收之道

《黃帝內經》裡有這麼一段話: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有時覺得古人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這些話,放在當今社會也一樣值得遵循。秋天的氣息悠閒清淨,暑氣正在消散,隨著天氣變得涼爽,我們的心也靜了,從容平和。

自然而然地早睡早起,秋天的早晨總像蒙著一張白白的紗,有清涼的風。因為再沒了夏天的黏膩,於是從此以後就盼起了天亮。

立秋|餘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常常聽到秋天應該「收」,就是要把夏天裡耗散的陽氣和心神呀,都收回身子裡來,好好保護。體內慢慢變得溫熱,人也就有了食慾,那些因為極熱的天氣吃不下的飯,睡不著的覺,都補回來了。心情變得爽朗愉悅,這就是秋天帶給我們的禮物。

立秋三候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一候涼風至,偶然吹來的一陣風,已不再是暖的了。儘管如此,這三伏天的中伏時節,許多城市仍然沉浸在夏天的高溫裡,仍然悶熱。

二候白露生,晝夜的溫差變大,空氣中像有絲絲的水霧,水蒸氣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食物充足,溫度適宜,這時候的蟬,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鳴叫,像在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立秋|餘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按揉中脘,健脾祛溼

8月9月是秋老虎作威的季節,暑氣殺了個回馬槍,甚至比夏天還要再熱一些,而且經歷過幾場秋雨,天氣變得更加潮溼,人體的陽氣就更容易受到侵襲了。

溼氣重的表現已經不必多說,疲倦乏力、頭腦困重、關節沉重、腹脹腹瀉,湖南中醫藥劉霞博士建議我們此時利用好健脾祛溼的穴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胸腹部的腧穴,可治療相關臟腑疾病。

脾胃互為表裡,同為後天生化之本,共同協作可以運化體內多餘的水溼。所以我們可以在立秋節氣堅持按摩中脘穴,起到溫中散寒、健脾祛溼、和胃理氣的作用,改善我們被暑溼影響的好胃口。

長久以往,脾胃的功能也會有很大的改善,如果平常有便秘或者腹瀉的朋友,這個穴位也會是你好幫手。

立秋|餘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定位: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也就是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

操作:拇指按壓穴位,按而揉之,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併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每次按揉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

健康飲食,祛溼補脾

常常聽說薏苡仁和赤小豆一起吃可以去水溼,乙乙有一段時間常常將這兩樣炒過後泡水喝,或者加上大米煮粥喝,堅持了一段時間,感覺原本胖大的舌頭恢復了正常,身體也輕便了許多。

立秋|餘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立秋|餘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赤小豆可益氣補血,利水消腫;薏仁可健脾利水,清熱,去除痘痘。這樣的搭配不僅可以去溼,而且還有美容減肥的功效。

每次可以準備薏米100克,赤小豆50克,大米50克。先用溫水泡1個小時,再放進煮鍋裡,加入材料5倍的水,煮40分鐘就可以了。

有人認為薏米和赤小豆都偏寒涼,所以在煮粥時,可以加一些健脾益腎的懷山、芡實,即增加了功效,還豐富了口感。

每天煮粥,對於工作忙碌的我們來說的確有些麻煩,想要健康又優雅地吃一道食膳,節省時間就非常關鍵了。

立秋|餘暑未消,健脾祛溼不能少

順應天時,秋季調養

如果有機會,我們都應該趁著秋天好好出去走一走,不論遠近,浩瀚山水還是田間小路,都從秋天來臨的那一刻起,悄悄變了模樣。

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都會變成你人生的一部分,展現在你的姿態和談吐裡。

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不論走到哪裡,都帶著溫暖和喜悅。懂得順應天時養護自己的人,溫柔的時光會好好犒賞她。別再透支健康了,從這個秋天開始,對自己的身體好一些吧。

微風相伴,涼夜相隨,秋日光景匆匆,讓我們陪你一起,感受秋之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