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本 期 导 读

夏去秋来,让你的心和凉爽的天气一起安静下来吧~

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段话: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有时觉得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这些话,放在当今社会也一样值得遵循。秋天的气息悠闲清净,暑气正在消散,随着天气变得凉爽,我们的心也静了,从容平和。

自然而然地早睡早起,秋天的早晨总像蒙着一张白白的纱,有清凉的风。因为再没了夏天的黏腻,于是从此以后就盼起了天亮。

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常常听到秋天应该「收」,就是要把夏天里耗散的阳气和心神呀,都收回身子里来,好好保护。体内慢慢变得温热,人也就有了食欲,那些因为极热的天气吃不下的饭,睡不着的觉,都补回来了。心情变得爽朗愉悦,这就是秋天带给我们的礼物。

立秋三候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一候凉风至,偶然吹来的一阵风,已不再是暖的了。尽管如此,这三伏天的中伏时节,许多城市仍然沉浸在夏天的高温里,仍然闷热。

二候白露生,昼夜的温差变大,空气中像有丝丝的水雾,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食物充足,温度适宜,这时候的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鸣叫,像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按揉中脘,健脾祛湿

8月9月是秋老虎作威的季节,暑气杀了个回马枪,甚至比夏天还要再热一些,而且经历过几场秋雨,天气变得更加潮湿,人体的阳气就更容易受到侵袭了。

湿气重的表现已经不必多说,疲倦乏力、头脑困重、关节沉重、腹胀腹泻,湖南中医药刘霞博士建议我们此时利用好健脾祛湿的穴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可治疗相关脏腑疾病。

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可以运化体内多余的水湿。所以我们可以在立秋节气坚持按摩中脘穴,起到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的作用,改善我们被暑湿影响的好胃口。

长久以往,脾胃的功能也会有很大的改善,如果平常有便秘或者腹泻的朋友,这个穴位也会是你好帮手。

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定位: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也就是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操作:拇指按压穴位,按而揉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并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每次按揉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健康饮食,祛湿补脾

常常听说薏苡仁和赤小豆一起吃可以去水湿,乙乙有一段时间常常将这两样炒过后泡水喝,或者加上大米煮粥喝,坚持了一段时间,感觉原本胖大的舌头恢复了正常,身体也轻便了许多。

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赤小豆可益气补血,利水消肿;薏仁可健脾利水,清热,去除痘痘。这样的搭配不仅可以去湿,而且还有美容减肥的功效。

每次可以准备薏米100克,赤小豆50克,大米50克。先用温水泡1个小时,再放进煮锅里,加入材料5倍的水,煮40分钟就可以了。

有人认为薏米和赤小豆都偏寒凉,所以在煮粥时,可以加一些健脾益肾的怀山、芡实,即增加了功效,还丰富了口感。

每天煮粥,对于工作忙碌的我们来说的确有些麻烦,想要健康又优雅地吃一道食膳,节省时间就非常关键了。

立秋|余暑未消,健脾祛湿不能少

顺应天时,秋季调养

如果有机会,我们都应该趁着秋天好好出去走一走,不论远近,浩瀚山水还是田间小路,都从秋天来临的那一刻起,悄悄变了模样。

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都会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展现在你的姿态和谈吐里。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温暖和喜悦。懂得顺应天时养护自己的人,温柔的时光会好好犒赏她。别再透支健康了,从这个秋天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好一些吧。

微风相伴,凉夜相随,秋日光景匆匆,让我们陪你一起,感受秋之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