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天道有序,一葉落,知天下秋

立秋:天道有序,一葉落,知天下秋;人心無盡,一念起,開福禍門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今日立秋。

“立”的意思是開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申月)的開始,然而並不意味著秋天的真正開始。

天文學意義上的秋天要從秋分開始,由此人們把立秋到秋分的這一段時間,又稱之為“長夏”。

立秋時節雖然還在伏天暑熱裡,但是“一候涼風至”,時時有北方吹起,帶來絲絲涼意,所謂“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

立秋日,是暑去涼來的分界線,如果用“天人合一”的觀念來表達,就是“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古人認為,梧桐是靈樹,“栽上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鳳凰只在梧桐樹上棲息。

立秋:天道有序,一葉落,知天下秋

人們喜歡在水井邊種上兩棵梧桐樹,民間傳說水井中有龍神,這樣就可以“龍鳳呈祥”。

更神奇的是,梧桐能感知歲時節令,它的每個枝條有十二片葉子,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如果遇到閏月,就會多長出一片。

在立秋這一天,梧桐最先感知到秋氣而開始落葉。反過來,人們也可以“一葉知秋”,見微知著。

張承志說:“立秋二字,區別涼熱,指示規律,它年復一年地告訴我們這些愚鈍的後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立秋:天道有序,一葉落,知天下秋

從宋代開始,立秋這天,皇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即高聲奏曰“秋來了”,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表達“報秋”的意思。

皇帝還要親自率領文武百官,騎駕白色車馬,服飾也是白色,到西方城郊設壇迎秋,並祭祀秋神蓐rù收。

秋神的相貌非常威嚴,人面虎身,人們也把立秋後的伏天稱之為“秋老虎”。

根據前人總結,如果立秋當天無雨,那之後的24天會很熱,稱之為“24個秋老虎”;如果下了雨則是“順秋”,天氣會越來越涼爽。

諺語說:“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秋老虎”固然厲害,但是總的趨勢是變涼,早晚溫差逐漸明顯,由於晝夜溫差變大,就有露水出現,所以“二候白露降”。

立秋:天道有序,一葉落,知天下秋

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一場秋雨一場涼”,幾場秋雨後,“三候寒蟬鳴”,蟬感受到秋涼加深而嘶啞鳴叫。

“十場秋雨要穿棉”,最後驅趕走了那隻“秋老虎”,也就到了“芳華留不住,都得穿秋褲”的時候了。

迎秋、祭秋的儀式,以及對物候的精確觀察,無不表現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也傳達了他們對“天道有序”的體認。

人心一念起,禍福之門開

天道有序,斗轉星移,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無不給我們啟示。

與“天道有序”對應的,卻是“人心無盡”,也就是人心不平,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人心無盡,表現在對外物的佔有與掠奪上;人心的平與不平,也就展示了心念的善與惡。

立秋:天道有序,一葉落,知天下秋

王陽明說:“一念動處,便是知,亦便是行。”

我們的思想是由一個一個念頭組成,一個一個的心念也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萬法皆由心生,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淮南子》:“秋為矩,矩者,所以方萬物也。

秋神的一手持矩(曲尺,畫直角與方形的工具),矩代表著規矩與法度,天道以陰陽二氣的消長來管理萬物,以陰陽趨向平衡來規矩萬物,“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同時萬物也進入收斂期。

天道對人心的規矩,是內在的“德”;天道對人心的法度,是外在的“禮”。

《曆書》:“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

秋神的另一手持鉞yuè(大斧),表明他還掌管著“刑罰”,秋神有殺氣,秋天也是肅殺的季節,古代有“秋後問斬”。

立秋:天道有序,一葉落,知天下秋

天道對人心的“刑罰”,就是根據其惡善,分別給予其禍福,所以古人說,“一念起處,即禍福之門也”。

一念可以為善,一念也可以為惡,善惡從心生,福禍由己造。我們生活在這個茫茫世間,是善是惡,是福是禍,其實都是由我們的內心決定的。

一念善起,萬事花開,澆灌別人,就是滋潤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越是深知世道炎涼,越是要充滿對世間萬物的仁慈,心存悲天憫人的善念。

佛說,“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是“最厚的鎧甲”,一念善可抵千軍萬馬,一念惡招來萬千災禍。

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心懷良善,坦然自在。

《太玄經》:“秋者,物皆成象而聚也。”

四季更替,只有秋才能配以“成”字,從夏到秋,萬物豐收,而不自矜,一切都剛剛好。

一念為私,念念為我,自然畫地為牢;一念為公,念念為眾,可以聚沙為塔。

莊子說,“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莫問來路,但看歸途,一念善惡,一念人生,從容自如,淡泊寧靜,同萬物沐秋風,與山水共秋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