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民間故事」「捨不得淮河兩岸」來由

「霍邱民間故事」“捨不得淮河兩岸”來由

話說掌管淮河的水神巫自奇是秉天地靈氣、蘊日月精華而生,形若猿猴,高額縮鼻,金目銀牙,頸伸百尺,法力高強,但性情暴燥,喜愛戲水,每當興起時,淮水被擊三千里,浪頭高達百丈,淹沒兩岸,成了淮河一大害。大禹在治水時,發現了淮河水災的根源,想以好言相勸,一起為治洪出力。巫自奇不但不聽其好言勸阻,反而和大禹動起武來,兩人武力相當,巫自奇也不敢戀戰,鑽進桐柏山洞裡。大禹只好請來幫手,終於把他擒住囚禁在塗山下的山洞裡。為了防止他逃竄,大禹又請來善於禁閉的神,封住洞口又加上玉印,永不得逃出去。巫自奇在洞裡整整一千年,先是不服氣,後是殫精竭慮折騰想逃去,都未能如願,漸漸地心神反平靜下來。他思前想後,為了自己的自由放蕩,傷害那麼多生靈,再高的武功,不為百姓做事,也不能成仙成聖。想到這,他決心在洞中好好悔過,有朝一日出來後,好好為百姓幹一番事業。

再說,巫自奇的部下水母娘娘在管汲、泉水的一段淮河,由於賭氣,淹掉了一座城池,不但不承認錯,還強詞奪理,要找張果老、何仙姑報仇。觀音菩薩只好把她禁錮起來。水母娘娘在禁錮期間可不像巫自奇,她精心修煉功夫為的是有朝一日好報往日之仇。

不知過了多少年,巫自奇正在洞中苦思冥想,突然感到大地搖晃了幾下,身體立時輕鬆了好多。抬頭一看,洞門已經大開。他一步竄出,立時覺得天寬地寬心更寬,不由得長長地大口地呼吸了一番,接著就給自己定下了實行心願的計劃。決定先巡視一下整個淮水,盡力排除一切可能貽害生靈的隱患。然後再做有益於生靈的好事。於是他先溯游而上,直到桐柏。路經自己被擒地點,不免低徊長嘆,感慨萬千。在這流連徘徊之中,他又悟出了一個道理,當年大禹雖法力高強,但無應龍相助,他也難於把我禁錮。可見單槍匹馬並不能幹成大事。還必須廣交朋友,眾人添柴火焰高嘛。想到這裡,他又順流而下,很快來到他的道友水母娘娘住處。再說水母娘娘也剛被解禁,一聽有人敲門,真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千百年來從未有人過訪,這來人究竟是敵是友,不得而知,喜的是正愁無人訴說怨氣,就來了與我交談的人。於是急急忙忙把宮門打開。一看,來的卻是老上司老前輩,自然慌忙讓坐招待。心想,我們同病相憐,我正愁沒有幫手呢,他這一來,就可報仇了。

「霍邱民間故事」“捨不得淮河兩岸”來由

二人稍微說了幾句解除禁錮的快樂,水母的怨氣早憋不住了。“老前輩,你得幫我報仇。”水母娘娘豎眉瞪眼,高聲吼道。巫自奇聽了一愣,毫不猶豫地爽快答應說,“真要有仇,我一定幫你報。”說到這裡,他習慣地撓撓耳朵接著說,“可是你得先說說仇人是誰,又怎樣結下的仇。”水母娘娘一聽更有理了:“把我禁錮了千把年,這可是仇。至於怎樣結的仇嗎?就因為我潑了點剩水。”巫自奇聽完了抓抓手背說:“咱們一樣一樣慢慢說。第一,如果你把這叫做仇,那我比你的仇大得多,因為我被禁錮了五六千年!”水母一聽到這話,覺得有門了。就搶著說:“有仇我們乾脆一塊報得了。”慢著,我覺得先要看看這能不能叫仇。現在我來問你,人家打過你嗎?”“沒有。”“欺負過你嗎?”“沒有。”“搶過你家東西,殺過你家人嗎?”‘沒有。”“人家為什麼禁錮你呢?就因為你潑水淹死了好多生靈。他們禁錮你是為民請命,是為了千萬生靈。這就不能叫仇。”水母娘娘聽到這裡,低頭一想,不能不覺得有理,不吱聲了。巫自奇看到了水母娘娘有了變化,就進一步說:“我幾千年思前想後,悟出了一個道理,只要做與生靈有益的事,就可以受到萬世敬仰,否則就被看成邪惡。你想想看,大禹、觀世音被稱為大聖大賢救苦救難,而我們則被叫做凶神惡煞。論本領,我們並不比他們差。這差別在哪裡,還不是為不為老百姓嗎!”水母娘娘點點頭一句話也沒有。等了一會,巫自奇覺得夠火候了,就鄭重地說:“我覺得過去錯了並不可怕。現在,我們不是該報仇,而是該邀集幾個同道,為百萬生靈做一些好事。我誠心邀你參加,你可以想想。如果你要同意,就請你把你那仇人張果老及何仙姑也找來,大家一塊幹。其實那不是你的仇人,而是你的朋友。你賣水,他買水,這不是朋友嗎?何況人家又沒讓你潑剩水。禁錮你的事跟人家是風馬牛,毫不相干。”……二人談了半天,巫自奇告辭,水母娘娘送出來。二人放眼一望,到處是莊村相連,阡陌青青。真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人世間繁育生息開始熱鬧起來了。

水母娘娘送走了老前輩巫自奇,反覆想了一整夜,終於想通了。尤其是巫自奇的變化使她一服百服。論折磨,他受得苦比自己多,論道行,他比自己高得多,論經驗,他比自己經歷得多。他也這麼說,可見這是對的。自己也的確再無其他好路可走。於是,第二天就去找張、何二仙了。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何況巫自奇是經過磨鍊自行悟通的呢!四人聚到一塊又商議一番後,心都靜了下來,一致認為,大家有本事,就要做對老百姓有利的事。淮河歷來災難頻繁,害了廣大百姓。現在,大家要同心協力,按分工各就各位,抑惡揚善。自從那次小聚以後,淮河果然風平浪靜,雨水均勻,兩岸百姓豐衣足食,流傳起“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佳話。(楊宗振 李忠誠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