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的特殊规律

1.无心插柳规律

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史来看,艺术品市场之所以会出现,首先并不是由于艺术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投资性需求,而是因为艺术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性需求。因此,对于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同时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二重性特点的艺术品来说,艺术品的消费性是第一性的,投资性是第二性的。对于典型的收藏者来说,收藏活动更像是一种具有某种奢侈性特点的消费活动,而不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投资活动。收藏者之所以会购买这些艺术品,很多时候其实是由于自己发自内心的喜好和强烈的占有欲。收藏过程本身就是收藏者实现自我满足的强大动力,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投资回报”。对于某些收藏者而言,收藏的价值甚至大于生命的价值。对于典型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他是一个纯粹的投资者,只是希望通过买卖艺术品赚钱,那么,后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因为艺术品投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功夫在投资之外”的投资。人们常说,收藏这一行的“水”很深。但就我的理解,这里所谓的“水深”,不仅是说艺术品市场上的赝品泛滥成灾,而且还指艺术品市场的规律复杂。例如,我们常说的“十贪九打眼”,之所以“打眼”,恐怕还不仅仅是赝品泛滥和眼力不济的问题,人性的弱点和难免的贪欲,同样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如果一个纯粹的投资者仅仅是或者主要是出于投资获利的目的而进入艺术品市场,他所面临的诱惑和陷阱,真不知道会有多少!就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而言,回报率直接取决于三个变量:买入价格、卖出价格和持有时间。对于投资者来说,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可掌控性,但持有时间则是关乎耐心的变量,尤其是在艺术品价格长期低迷或者不断上涨的时候,都是投资者备受煎熬的时光。香港的张宗宪先生曾经说过,1950年卖1块钱的东西,今天在纽约拍卖,普普通通的东西都可以卖到四五万港币。对此,他感慨道,除了艺术品,还有什么东西有这么高的回报率,这真的叫一本万利!台湾的蔡一鸣先生也曾回忆说,在1948年的香港,一幅齐白石或者徐悲鸿的作品,都只卖60到70港币,徐悲鸿最好的作品也才卖100港币。现在呢,这些作品肯定在千万元以上了。问题是,哪个纯粹的投资者能够“捏”这么久?事实上,即使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大多数在艺术品上获得超额回报率的人都不是纯粹的投资者,而是以收藏为主要目的的收藏爱好者。他们在艺术品上获得的超额回报率,对他们而言纯粹是个注定的意外,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品位、眼力和判断,仅仅是出于喜欢,没有别的杂念,就买下了。在整个持有期,无论市场起起落落,在他们看来都不重要。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艺术品都是他们的藏品,是消费品,不是为卖而买的投资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不知多少次涨涨跌跌的艺术品,却不断创出新高。在收藏界,很多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开始收藏艺术品的朋友对此恐怕都深有体会。这些耐得住寂寞,不受市场行情影响的纯粹的收藏者,才是艺术品投资的最大赢家。因为艺术品投资的成功,并不是算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怎么熬最容易熬过来?当然是把收藏当作爱好,当作生活,而不是当作目的性极强的投资活动。这就是艺术品投资的无心插柳规律,也是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辩证法。

2.价估不准规律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过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一个物理量越确定,另一个物理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在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品的价格同样具有类似的规律。我将这种规律称之为价估不准规律。例如,艺术品的底价是确定的——虽然底价通常不会对外公布,估价也是比较确定的——虽然通常是一个价格区间。但在正式拍卖前,谁也不知道最后的成交价究竟会是多少。我在2003年的时候,曾经对上海朵云轩在1993年到2002年上拍的书画做过一项统计研究。我的研究发现,拍卖时的成交价位于拍卖前的估价区间内的书画仅占全部上拍书画的19.2%左右。在艺术品市场上,成交价超出估价区间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的。又如,艺术品的买入价是确定的,但如果出售,能够卖多少钱,这个卖出价同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谁能够为艺术品的成交价估出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艺术品价格之所以会存在这种价估不准规律,主要是由于艺术品的异质性特点和非标准化交易方式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较大所致。因此,艺术品很难像股票和房产那样准确估价和即时交易。正是因为艺术品投资的价估不准规律,想要对艺术品投资进行精确的量化管理和价格预测,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3.鸡犬成仙规律

在艺术品市场上,还有虽然长期存在,但很多艺术家和收藏者都未必能从感情上接受的规律。例如,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不凡,可是作者默默无闻,那么,这件艺术品可能就卖不了多少钱。反过来,一件水准平平的著名画家的应酬之作,却因为一个签名而使这件作品卖出高价。在艺术史上,这两类案例都不胜枚举。前者如,因为一幅习作而得以免试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的潘天寿先生的入室弟子张正恒教授的经历。当年,他把自己的精心之作给人看的时候,总得不到公允的评价。他一气之下,在作完画后,题上了“黄宾虹”的款。出人意料的是,其他人在看后都称是精品。对此,张教授感慨道:“我的画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是不会画画,而写上黄宾虹的名字就是精品,到底是人画画,还是画画人?”后者如英国艺术家戴蒙·赫斯特在一次乘车旅行临近结束之际,用30秒的时间画的一张送给司机以表谢意的速写。虽然这张速写简单潦草,拍卖行却给出了250英镑至350英镑的估价,并最终拍出了4500英镑的高价,这当然又是一个印证艺术品投资的价估不准规律的信手拈来的例子。因为这件拍品的成交价是拍卖前估价的13倍到18倍。我把这种由于名气或者概念等因素而整体提升某类艺术品价位的现象统称为鸡犬成仙规律。当然,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同艺术家有关的艺术品上。其他因素同样可能导致某类艺术品鸡犬成仙的结果。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经提出过一个财富仓库理论。他认为,作为一种特别的资产,艺术品的价值既会上升也会下降,安全的财富积累需要可靠的仓库。一个健全的艺术品仓库必须具备四个因素:一是解决信息费用问题;二是艺术品的数量要适当;三是问津者要够多;四是风格或者个性要鲜明。按照这个标准,他认为,乾隆皇帝的藏品能够担此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