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最重要,病得最重的人名叫李世民

长安城南一箭之地,便是绵延500里的终南山,它守护着周秦汉唐诸朝,注视着城中发生的一切,

长安城与终南山,一个繁荣灿烂,一个超然脱俗,分别代表人间与仙界,现实与理想,

在长安城与终南山之间有一个小平原,历来都是达官贵人兴建楼堂馆所的重点区域,在唐朝,如果你在城南没有一个小别墅,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有钱人,

那也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韩愈老师去参观后就连夜写了一首很著名的诗,

《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对那些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读书人而言,虽然身在熙熙攘攘的长安,但一抬头便能望见终南山的尘外之世,一呼一吸之间,灵魂总能得到片刻安定,

城里的人在看山,山上的人又何尝不俯看着这些红尘男女?

长安城中最重要,病得最重的人名叫李世民

终南山历来有很多隐士,他们颇得伯夷叔齐的风骨,很少过问山下的变幻,

据说到21世纪初,那里还有6000名隐士,住着简单的农舍和茅草屋,有的更绝,直接住山洞,

隐士们吃的也很简单,埋几个土豆,种几棵芹菜,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的生活现场,

对于终南山的隐士们,美国人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有过详尽描述,说他们是一群离上帝很近的人,

俗话说,十隐九道,西方人眼中的上帝,大抵相当于隐士们心中的天师,

终南山的隐士传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千年了,

人民医生孙思邈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他一辈子的主要时间,都在终南山隐居,

跟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时刻与外界联系着,因为他要用自己的医术来拯救世人,这是他活着的意义。

生活中,孙老师是一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他从来不用动物入药,在他的实验室里,没有小白鼠,只有小白菜,

为了验证这个传闻,《大唐日报》两个记者曾伪装成病人,与孙老师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谈,

问题很多很多,但囚徒现在只记得两个。

记者虎牙:凡是搞医药研究的,都是用动物做试验,您直接用药物进行人体试验,会不会有风险?

孙医生:杀害动物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恶行,用动物作试验,是典型的以杀生求生存,(“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记者獠牙:在您看来,是不是全天下的人都是病人?

孙医生:没有人不生病,但据我100多年来的观察,人们身体上的病好治,相比之下,心理上的病更难防。

记者虎牙及獠牙(异口同声):您的意思是?

孙医生:医生只医病,但不医命。

人生在世的种种苦恼,包括大多数疾病,其实都跟心理休戚相关。

后来这篇报道刊登在《大唐日报》的头版,标题是“为什么说你们都是心病患者——隐士神医孙思邈同志暗访记”,

一看就是标题党,但这篇报道一石击起千层浪,后来还入选大唐好新闻一等奖。

按孙神医的说法,长安城满城皆病人。

长安城中最重要,病得最重的人名叫李世民

孙医生这么说是有理由的,100年来,他看惯了病人的痛苦,

病人来自于各行各业,有裤腿上还沾着泥的老农,有面呈菜色的读书人,有报表不离手的老板,还有很多夹着公文包的朝廷干部,

至少有三个朝代的五个皇帝请孙医生下山做官,这种天下人梦寐以求的offer,全被孙医生拒绝了,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他听人说过太多官场的尔虞我诈,每天斗得你死我活才肯罢休,他怎么可能放弃这自由身去赴那场灾难,做一个长安病人?

相比之下,他更爱自己的隐居生活——

他的茅草屋搭建在一个普通山坳的后面,海拔及经纬度不明,时间对他来说也没有概念,只知道每天清晨,屋外的小鸟开始叽叽喳喳,那是提醒他,到工作时间了。

他洗好脸,刷好牙,整理好药箱,戴一顶白色的大草帽就出门了,有太多的病人等着他。

门没有上锁,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印度佛经和一些草药,就是患者送来的大量锦旗,墙上根本没地方挂,就堆在床下了事,

他喜欢一个人钻研佛经,觉得佛学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行诊,在深入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病症的关系之后,他写下很多感悟和心得,

他认为,一个医生不应该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应该一视同仁。

他觉得,既然选择做一个医生,就不应该有太多欲望,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因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大唐医药报》曾为他开设医德专栏,编辑们只知道这个笔名为“十常先生”的人思想深邃,文笔流畅,也不要稿费,他们始终不知道这个作者其实就是孙思邈,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病与人的关系,他甚至想开一个“暖医热线”,后来因为条件实在有限而作罢。

……

做这些事的时候,孙思邈的年龄已经接近九旬,

但从外表上看,他红光满面,健步如飞,就像一个40岁的中年人,

以至于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那个发动政变上位的著名皇帝,上个星期在召见他时,看他的皮肤气色好得爆棚,不由得感叹道——

有道的人果然是存在的啊!

大家都知道,作为皇帝,只有一个终级苦恼,那就是如何长寿,如果可能,长生不老是最好的,

太宗想得到这个答案,一个劲地吹捧孙医生,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面对别人,从来没有用过那么多溢美之词,

据史料记载,这些词汇主要有: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李世民的真实用意,还是希望孙思邈留下来陪自己,

他知道这种高段位的隐士,是特别烦别人用官位来诱惑自己的,即使发出邀请的人是皇帝。

果然,孙老师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要想长寿,还希望皇上能少些思虑和欲望,”临行前,他坦诚地对太宗说。

尽管他知道,说了也白说,因为作为皇帝,每天至少要想出100条以上毒计,杀死100个人(有些是好人,有些是坏人),才能维持社稷久安,

所谓的天下之王,其实只是长安城最知名的病人。

长安城中最重要,病得最重的人名叫李世民

虽然孙思邈一直避开官场,但也给皇家留了一些面子,与之建立了一种隐秘的联系,就是飞鸽传书,

即使贵为皇室成员,拥掌天下,在很多时候也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比如那年长孙皇后生子,遭遇难产,所有太医(除了被砍头的)都跪在地上,束手无策,

如果是其他后妃生产,李世民不会太着急,皇子已经够多了,但皇后只有一个,而且是他深爱的女人,

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人能救自己的女人,但这个人特别难求,

在自己的国土之内,他可以对任何人生杀予夺,给其荣辱,但这个人天生就对权力免疫。

不得已,他吩咐贴身太监磨墨,亲自写了封信,放飞了一只强壮的信鸽,

信中他言辞恳切,说道,“朕从来没有求过你,但这次……”

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君临一切的君主,而是一个普通病人家属,

对于病人,孙思邈老先生是买账的,第二天,据很多长安市民反映,他们看到一个头发花白、长须飘飘的老人,背着药箱站在皇宫之外,

有了他,大唐后宫安静了许多,宫女们也不再哭了,所有的太医当天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业务课,尤其是孙老师多年来坚持“悬丝诊脉 ”,即用一根细线掌握女患者把脉,准确率达到100%,令人叹为观止。

把完脉,他给长孙皇后扎了一针,才半小时,大唐的又一位皇子诞生了,

那天,一个叫龙在行的太医很激动,回家写了篇日记,评论道,“远学张仲景,近学孙思邈”。

长安城中最重要,病得最重的人名叫李世民

为长孙皇后看病后,孙思邈的名字被写进了太医院工作手册第一页,

太宗令,以后大唐所有的太医都要向孙思邈学习,学习他的高超医术,学习他的不卑不亢,甚至,学习他的清心寡欲。

“他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太宗多次向身边的人谈及孙医生。

这个伟大的皇帝一直在遗憾,没能跟孙医生有更长时间相处。

他似乎越来越明白,一个医生,一个隐士,是如何回答那几个贯穿人生的哲学问题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要做什么?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孙医生比自己回答得完美多了。

所以,他祝福重归终南山怀抱的孙思邈,在余生没有再打扰这位神医,即使是在自己生命将终结,最需要名医的时候。

他身边的几个太监都问他,要不要通知孙神医过来,但他只是摇头——

命数天定,又何必让这位神医看不起?

……

但孙思邈的才德,他的子孙都看在眼里。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118岁的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高宗又是求,又是闹,一定要拜他为谏议大夫,

这个职位是正五品职位,整个朝廷只有4人,主掌规谏讽谕,

让这样一位名医去做言官,可见组织部门(主要是皇帝)对他人品的认可,

但孙老师并没有接受这一官位,俗世间的那些纠纷吵嚷,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实在碍于情面,他推荐了徒弟刘神威,

“我这个徒弟,不仅好学,而且年轻,以后会有些作为,”他坦诚地对高宗说,

高宗二话没说,马上就安排刘神威进入太医院,

这次孙思邈在长安呆得有些久,一直到上元元年(674年),这一年孙老师已经133岁了,

他每年都会向高宗恳求,准许自己返回家乡,这一年高宗没有再挽留他,也许高宗觉得再挽留这位老人,有些残忍。

……

回终南山的路上,孙思邈开始回忆133年来发生的那些事,见过的那些人,

他知道自己大限不远,更加勤于写作,他的文字本来就颇富张力,后来在他的诗人朋友们(比如孟诜和卢照邻)的帮助下,更加富于表现力和传播力,

这本书该起个什么名字呢?他思考了很多很多年,

他也有很多时间思考,茅草屋的生活,至淡至简,总能触摸到世上最真实的感觉,

这应该是一种“江清月近人”和“伸手摘星辰”的感觉吧?!

在一个大雨交加的晚上,他在保存已久的封面上重重地写下了四个大字:《千金要方》。

他还是想反复提醒世人,一个医生的天职,远比千金更重要。

PS:大家可以继续加微信13971672233获取《历史的荷尔蒙》签名本,谢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