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萌:「貨幣的數位化」和「數字貨幣」絕不是一回事

區塊鏈的未來應該是價值符號互聯網。

敖萌:“貨幣的數字化”和“數字貨幣”絕不是一回事

在石榴財經B16思想節上,騰訊雲區塊鏈首席架構師敖萌對央行將發行的數字貨幣進行了解讀。他認為“貨幣的數字化”和“數字貨幣”並非一回事。因為現金就是持有者對國家的債權,無現金社會就是“貨幣的數字化”,這使得債權發生了轉移。對於持有者,央行的負債轉換成了商業銀行的負債。對於央行,商業銀行製造了派生貨幣,貨幣總量增加了。而可編程的“數字貨幣”,央行可以控制貨幣的整個生命週期——創造、流通、回籠,使得央行擁有了更大的控制權。所以說,去中心化,是平臺的去中心化,而業務實際上更中心了。

以下為演講內容精編,由巴比特整理。

自我介紹下,我是敖萌,現在是騰訊雲區塊鏈首席架構師。我之前是搞AI的博士,15年接觸了區塊鏈,感覺這個方向特別有前途。於是轉向到了這個領域。區塊鏈和AI不一樣,AI主要是提升生產力的技術,而區塊鏈的核心是在不同組織之間重構關係。

怎麼樣的區塊鏈才適合未來的市場?

我今天先給大家分享的是騰訊雲對區塊鏈的認知。當然這是一個侷限性的市場,我們做toB業務,也就是企業未來會用怎樣的區塊鏈?我對央行所發行的數字貨幣進行一下解讀。當然這個解讀是我們自己的認知,不代表任何官方的意見。

大家一直說,區塊鏈的未來就是價值互聯網。那麼更準確的講,應該是價值符號互聯網。

什麼是價值符號?

價值沒法在網絡上流通,但是價值符號是可以在流通的。學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貨幣就叫價值符號。過去的金屬貨幣,我們認為它仍然具有價值,但紙幣其實只剩下一個價值符號了。因此從紙幣時代開始,實際上就進入了信用貨幣的時代。我們現在使用的法幣就是一種信用貨幣,它是由國家政府信用進行背書的貨幣。

信用到底是什麼?

信用就是債權關係。你手裡的一百元,意味著國家欠你價值一百元的東西,這就是貨幣的含義。因此信用貨幣本質上就是國家欠你了錢。

但是,港幣和人民幣不太一樣。人民幣的發行單位是中國人民銀行,這是一個央行政府機構。但是港幣的發行單位是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是一家企業。

什麼含義?債權關係不一樣。我們很容易搞明白一件事。現金實際上是持有者對國家的債權,現金就是央行的債務。

那麼無現金社會流通的是什麼呢?

無現金社會的本質是貨幣的數字化。當你把中國人民銀行發給你的錢,存到了商業銀行以後,由國家債券變成銀行債權。也就是說貨幣數字化的過程中,實質上發生了債權的轉移。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金融現象,叫做商業銀行的貨幣派生。因為商業銀行拿這個錢放貸去了。整個社會的貨幣流通總量就發生了變化,一部分是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就是國家信用,另一部分是商業銀行的貨幣派生。

也就是“貨幣的數字化”會讓整個社會流通的貨幣總量增加,但是“數字貨幣”不會這樣。

因為貨幣的控制權是最關鍵的,當你把現金交給了銀行,你會發現你失去了控制權,銀行拿你的錢做什麼你是不知道的。但是數字貨幣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以太幣,只要你持有這個私鑰,誰都拿不走。數字貨幣的控制權不發生轉移。如果未來出現了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即便商業銀行作為網絡的一個節點,你也大可放心。你的錢不會被商業銀行拿去做派生,做這種各種業務。所以大家注意,貨幣的數字化和數字貨幣絕不是一回事。

央行數字貨幣的架構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央行講話裡都說的很清楚,數字貨幣是M0,M0是什麼呢?M0就是現金。我們猜測未來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基架構應該是一個二層架構。核心是央行的數據庫,外圍是不同行業、地區、第三方的區塊鏈。為什麼?只有第二層用了去中心化的系統,你才能夠確保這個錢是用戶自己控制的,才能夠確保數字貨幣真正的成為M0。

我們推測未來一旦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結構外圍一定是去中心化的系統,目前來看區塊鏈是最好的選擇。

央行在說數字貨幣的時候,還提到另一個概念,叫可編程貨幣。怎麼理解?對於計算機,它的內部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的功能。以早期面嚮對象語言為例,要求至少有兩個函數,一個是構造函數,一個是析構函數。你既要解決它的創造問題,也要解決它的消亡問題。

通過編程,央行可以控制貨幣的整個生命週期——創造、流通、回籠。

在沒有數字貨幣,沒有可編程貨幣的情況下,央行發行的貨幣在社會中自由流通。最後怎麼回籠呢?一個是商業銀行派生貨幣的回籠,一個是央行基礎貨幣的回籠。前者央行可以通過存款準備金及其他政策去控制,後者是由稅收體系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未來上升到可編程的數字貨幣,央行的控制權就大了很多。甚至在流通環節也可以增加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央行都對區塊鏈技術抱有非常大的興趣。

如果未來央行用區塊鏈發行數字貨幣,會選擇哪種智能合約呢?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典型思路,一個是超級賬本(Hyperledger),這是IBM所創造的由Linux基金會維護的開源系統。還有一個就是以太坊。這兩個區塊智能合約的典型區別在哪呢?前者是典型的企業信息化的思路,先達成一致再一起跑業務。以太坊不太一樣,它是先達成底層一致,然後鏈上直接發佈合約。部署合約的過程不需要跟你們商量,只要鏈上運營的時候達成共識即可。我們認為以太坊的這種思路更加符合央行。當然並不是說一定就是以太坊,我們可以採用這種在鏈上發佈合約的思想去建立新的系統。

講了這麼多,我們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個悖論。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它並不一定讓你的業務去中心化,反而會讓你業務的中心化權力變得更加集中。去中心化系統不是業務去中心化,而只是平臺去中心化。這套邏輯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

基於數字貨幣的金融產品——各種“山寨”幣?

那我們再看,如果央行真的發行了數字貨幣。這個平臺上會只跑一種數字貨幣嗎?我們說金融是這個世界上非常偉大的發明,能夠促進力生產的發展,金融它到底是什麼?核心就是借貸。那麼數字貨幣平臺能不能實現金融呢?例如我能不能寫出一個智能合約,到期後讓錢強制返回。答案是不行。因為貨幣的控制權是最關鍵的東西。

但是我們可以模擬山寨幣的思路,做一些金融產品,比如未來發一個基金,可能就是發一個山寨幣。用戶會看得很清楚,而不像現在的貨幣數字化。貨幣不是國家債權而變成了銀行債券。用戶可以做更多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