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時代的婚姻危機,解析婚姻

所謂剩女,就是沒有走進婚姻的單身女性。那麼,到底是剩女拋棄了婚姻,還是婚姻冷落了剩女?在我們為剩女擔憂如何才能幫助她們儘快走入婚姻的同時,卻有剩女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何我們一定要走入婚姻?婚姻究竟是什麼?它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隨著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在相互接觸產生了感情,由相知到相愛,然後結婚,在一起生活,生兒育女,共度一生,就是婚姻。

剩女時代的婚姻危機,解析婚姻

這只是婚姻的一種形態,是一種感性的認識。如果全面的考察,婚姻就不僅僅是這種情形,而且這種回答也沒有揭示出婚姻的基本特徵和本質屬性,因而把它當做婚姻的概念來講是遠遠不夠的。婚姻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而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長句,古今中外不同的人對婚姻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現實主義者或許會回答:“婚姻就是合法地同居”;悲觀主義者可能會回答:“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享樂主義者會說:“婚姻是圍牆”。再去查看一下中外的大辭典:中國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婚姻是男女經過合法手續結為夫妻。”美國著名的韋氏大辭典則註明:“婚姻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共同開始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即開始一種合法的以家庭為基礎的生活。”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難道以家庭為基礎但同床異夢的生活叫做婚姻?可見,“婚姻”二字應該擁有更深刻的含義。

婚姻是一定的社會制度所認可的男女兩性結合的一種社會形式以及由此而確立的夫妻關係。從本質上來看,作為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婚姻具有嚴格的規範性,是由一定的法律、倫理和風俗習慣所確認的兩性結合的社會形式,其實現程度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法律、道德等狀況決定的。可見,婚姻不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形式,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並在一定的社會中形成一定的婚姻制度。

剩女時代的婚姻危機,解析婚姻

婚姻是社會對人類性生活方式的一種設置與安排,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種標誌。它具有相對的安全性、持久的穩定性、公認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書中認為:“自古至今,社會如果單單是為了滿足男女之間的情愛和兩性關係的話,是不需要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只要當事人同意就可以了。社會之所以要婚姻與家庭,並用法律來保護它,用倫理來規範它,是因為要用它承擔完成一系列的社會功能---主要是生育和撫養功能。”人之所以選擇擇偶結婚,是因為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婚姻並不完全是個人的私事,而是兩個家族或家庭的聯合,除了有政治和經濟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傳宗接代。所以,在中國傳統社會,擇偶結婚並非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或家庭。當事人特別是女性更是無權主宰自己的命運。為了浪漫的愛情而擇偶,這是現代文化的發展與創造,而不是傳統文化的複製。在我國,很多現代人已經摒棄了傳統的戀愛觀,不再為傳宗接代擇偶,而是為愛而擇偶,這充分體現了現代文明下擇偶者的自由意志。

剩女時代的婚姻危機,解析婚姻

​既然人們對婚姻的失望已經越來越強烈,可為什麼世界上有 90%以上的人還要選擇結婚而不是獨身呢?在過去,男人們需要妻子管家、做飯、洗衣服、照顧孩子等。可現在的情況是,男人們已經不再需要妻子為其做飯,他可以毫不費力地從超市買來各種成品和半成品,可以通過網絡電商買將各種生活必需品送貨上門,衣服可以送去洗衣店,甚至可以找鐘點工整理凌亂不堪的房間。難道是為了性生活的需要?回答也是否定的。因為現代男女身旁並不缺少性伴侶。同時作為女人,過去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如今多數女人都在經濟上獨立,一般不會僅為了一張飯票或性需求而選擇結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