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動車開通後

昔日的貧困山村林溪鎮冠洞村冠小屯

如今成為熱門的旅遊勝地

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三江春茶

也從深山走上全國各地百姓的茶几

過去在各地輾轉打工的農民畫家

現今迴歸故里將侗族農民畫傳向世界……

近日,筆者因工作需要,再次走進三江,感受動車給侗鄉帶來的變化。

三江仔對路的不堪回憶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來源三江扶貧

在去往三江的動車上,筆者與鄰座的莫先生閒聊起來。莫先生的老家在三江老堡鄉,從高中畢業後一直在外學習、工作,對三江20年來的交通發展有著切身體會。“對於每個在外的三江人來說,以前回家都是痛苦的記憶。”回憶起動車開通前後的變化,他打開了話匣子。

1991年高考之後,莫先生接到一所大學的電話通知,要求他到柳州去面試。當時,他先是通過輪渡過河,在對岸的火車站乘坐“站站停”的慢車,搖搖晃晃五六個小時才到達柳州。後來,他被廣西師範大學錄取,開學前乘汽車去桂林報到,一路的盤山公路,從三江到融安就花了2個小時,“在爬上坡頂時,因摩擦太厲害,一個車胎起火了,全車人都跑下來。”大學前兩年寒暑假回家路上,他還目睹過數次交通事故。此後,他更不願意乘汽車出入三江,寧願多走一倍的路程到柳州通過火車轉乘。

大學畢業後,莫先生到南寧工作。有一次他和哥哥自駕回老家,儘管當時柳南高速公路已通車,還是花了8個小時才到三江縣城。“正是因為交通不便,難進難出,每個從三江‘逃出大山’的人都不想再回老家。”莫先生說,惡劣的交通條件制約了三江的發展,以至於當地的學校想招本地籍貫的教師都變得十分艱難,“一個崗位等了兩年都招不來人。”

2014年12月底,隨著貴廣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三江的交通瓶頸徹底被打破。“從南寧到三江,坐動車只要3個多小時,桂林到三江也就半個小時。”莫先生說,動車開通後,三江迎來了全面發展,就拿房地產來說,幾年前每平方米700元的房子漲到了五六千元。

侗寨“百家宴”鋪開致富路

筆者猶記得那是2014年12月26日,貴廣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一群侗族婦女在三江南站唱起侗族大歌,喜迎動車到來。隨著滾滾向前的車輪,一撥又一撥的遊客搭著動車來到“世界橋樓之鄉”,程陽八寨、侗鄉鳥巢、三江鼓樓、丹洲島等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景點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越來越多的貧困侗寨通過旅遊增收致富。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貴廣高鐵三江南站通車儀式現場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再次走進侗寨的這一天,筆者見到40多歲的楊愛術正在廚房裡忙活,再過兩個小時,100多名廣東遊客會準時出現在寨子,體驗侗族傳統的“百家宴”飲食習俗,每家負責提供一桌飯菜。臘魚、酸肉、煙燻牛排、自家種的小白菜……只見她有條不紊地準備著各種食材,每做好一道菜就放進籮筐裡。一個小時後,12道菜全部做完。一切準備就緒,她換上嶄新的侗族服飾,仔細整理戴在頭上的銀飾,挑著扁擔出門,跟其他七八十名村民一起在鼓樓前唱起“攔路歌”,以最高禮儀迎接遊客的到來。

“早上打理茶園,下午準備‘百家宴’和表演,一天下來差不多有200元的收入。”楊愛術說,動車開通後,從外地來三江的遊客多了幾倍,冠小屯的“百家宴”也打響了名聲,幾乎成了遊客必須體驗的旅遊項目之一。與之相應的是,火爆的“百家宴”也成了村裡的新產業,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收入還不低。

三江“侗族百家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石繁成告訴筆者,早在2008年,“百家宴”就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因遊客少,每個月也就舉辦五六場。不過,動車開通後,這種局面就得到顯著改變——每個月不少於15場,每個週末都有旅遊團隊來。

“百家宴”給村民生活帶來的變化,也是實實在在的。石繁成說,2017年的國慶“黃金週”,全屯140戶人家,光是“百家宴”的分紅,每戶就近2000元,“今年爭取每戶人家實現全年增收一萬元”。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百家宴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三江茶打開大銷路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三江是廣西有名的茶鄉,三江春茶名聲在外。然而,過去受制於交通不便,三江茶知名度不高,“養在深閨人未識”,銷路不廣。2014年年底,隨著貴廣高速鐵路開通,湧入三江的遊客逐年成倍增長,三江茶開始名聲大噪,銷路也一下子打開了。

莫保治是三江侗興源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種植了160畝高山茶。此前,他開過工廠、做過寶石生意,2013年開始回到家鄉種茶。幾年來,他深刻感受到交通便利帶來的商機:“高鐵一開通,客戶馬上增長了三四成。”

正聊著,莫保治又接到一名福建茶商的訂單,趕緊跑到茶場的倉庫吩咐工人備貨,“300公斤紅茶,明天一早發貨。”如今,他的客戶已經遍佈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春茶熱銷時節,訂單源源不斷。

2017年2月,三江茶城開門迎客,莫保治購買了一個鋪面,用於產品展示和客商接待。不到一年時間,他的營業額已達到800萬元,比2016年幾乎翻了一番。莫保治的銷售奇蹟只是三江茶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2016年,三江全縣茶園面積近20萬畝,年產幹茶超過1.2萬噸,產值逾12.5億元。

站在海拔700多米高的侗寨茶山上,莫保治有更長遠的打算。“茶葉種植面積準備增加到1200畝,然後在縣城建一個綠茶加工廠,現在正在選址。”他說,長期以來三江茶的附加值低,以後要加強產品的深加工及包裝,把每一片茶葉“吃幹榨盡”。

此外,包括莫保治在內的不少茶農還把目光瞄準了“茶旅”產業,將高山茶園打造成景區,再建設相應配套的民宿和農家樂,讓遊客一邊觀光一邊品茶,甚至在山裡住上幾天。“我們有全生態無汙染的茶葉,旖旎的自然風光,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這些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他認為,不管是農家樂,還是特色旅遊,這些都能讓遊客留下來。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侗族農民畫撬開大市場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一對男女踢毽子、兩隻公雞在鬥戲、鼓樓坪裡唱情歌、風雨橋上觀鬥牛、吊腳樓中醉酒人、打穀場上歌聲歡……筆者來到三江縣城風雨橋橋頭的侗族農民畫藝術館,正好遇上幾名德國遊客被栩栩如生的展現侗鄉民風民俗、田園山水的畫作所吸引,站在畫前挪不開腳步。最終,他們買走了《採茶》《八團橋鬥牛》等4幅作品。

打理這個藝術館的是30歲出頭的侗族姑娘楊應溪。2016年5月,三江開通了直達廣州的始發動車,每天出入三江的旅客將近3000人次,她從中嗅到了商機。3個月後,她從縣城的一家事業單位辭職創業,將丈夫的茶館一分為二,開了農民畫藝術館,火爆程度超出她的想象,“路過的遊客都會進來看看,連大年初一都開門營業。”

楊應溪說,三江農民畫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出現侗布畫,這些農民畫構思獨特、色彩斑斕、形象逼真、新穎別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不過,這些農民畫作者大都是忙時耕作閒時繪畫,沒有形成文化產業。藝術館成立後,迅速吸引了20多名畫師,他們還將農民畫從紙上、牆上移到簸箕等竹編上,成為暢銷的旅遊產品。

吳懷中是一名農民畫師,有著30年的繪畫經驗。不過,2017年之前,他一直在桂林、柳州等地輾轉打工,閒時才能提筆作畫。如今,他成為藝術館裡的一名專業畫師,一幅畫賣到上千元。“上個月有5000多元收入,比打工好多了。”吳懷中說,這兩年到三江的遊客日益增多,如果想買一些作品還得提前訂製。

筆者瞭解到,三江農民畫已走向國內外市場,有2000多幅作品被文化部作為國禮送各國使館收藏,500多幅畫被各地博物館收藏,近兩萬幅走進多個景區、酒店、賓館成為裝飾品。目前該縣共有侗畫畫家600餘人,2017年全縣侗畫產業總產值達180多萬元,已成為侗鄉農民居家創業增收的新興文化產業。

不僅僅是三江享受到動車開通帶來的實惠,據統計,2013年以來,廣西陸續開通7條高速鐵路,三江、陽朔、恭城、桂平等18個縣級站首次通鐵路或開行動車,極大壓縮了縣域地區與其他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有效帶動了廣西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進程。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動車春風吹 喜看侗鄉變

圖文:廣西日報

部分圖片來:縣源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