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换做赵云去守荆州,能守得住荆州吗?

王振华


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

关羽和赵云的武力值不分伯仲。

关羽曾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斩庞德擒于禁等;赵云则大战长坂坡、刺死高览、扫荡西川等。可谓势均力敌。

赵云的智谋略胜关羽。

汉水之战赵云巧设空城计击退曹军,箕谷之战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保全辎重兵员,都是赵云有智谋的具体表现。

赵云的性格比关羽更加稳重。

关羽为人极为傲慢,看不起很多人,比如上将黄忠、吴侯孙权等等。赵云则是异常稳重,谨慎小心,一生几乎未打过败仗就是最好的明证。

话虽如此,但就荆州守备来说,我认为赵云也不一定能守得住荆州,理由如下:

1、荆州的地理位置。



荆州此时为蜀国占领。它北接魏国,东临吴国,是兵家必经之地。对吴国而言,荆州在长江上游,要发挥水军优势,必须占有荆州才行;对蜀国而言,向北可以攻击曹魏,向东可以进攻孙吴;对魏国而言,占领荆州可以大幅度消弱吴蜀兵力,让原本就广大的曹魏政权,在地域面积上更进一步,而且可以在荆州训练水师。从上面的叙述中就可以看出,荆州对吴国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三番四次的催要荆州(当初是刘备向孙吴借得),为什么在关羽攻击襄樊之时,作为孙刘联盟的东吴,不但不帮忙,反而偷袭荆州的原因。

以上,从地理位置的层面上,荆州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敌人的进攻。所以不论赵云或者是关羽去守荆州,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2、历史潮流和大势所趋。

经济上魏国重视农业生产且幅员辽阔,所以钱粮充足。

政治上魏国携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有魏七吴二蜀一之说。魏国兵力约80万;吴国兵力约30万;蜀国兵力约10万(此为公元263年蜀汉《士民薄》所提供的资料)。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长时间持续的消耗战来说,魏国在这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差。

所以,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阻挡不了历史潮流。荆州被吴国袭击并非偶然事件,即使赵云在此统兵,也无绝胜的把握,因为实力使然。也许因为赵云性格上的优势,荆州在赵云手里会晚几年丢掉,也仅此而已。


上下相连


本题仅以《三国演义》来解说,与历史不符的地方,请多谅解。

关羽大意失荆州,表面上是关羽骄傲自满。本质上是关羽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刘备和诸葛亮制定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意图,为了蝇头小利而不顾国家的战略规划,最后导致了荆州丢失,关羽本人身死,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兵败东吴,蜀国元气大伤,也永远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可能。

如果选赵云守荆州,理论上讲应该是守得住的。


一是赵云个性内敛,比关羽更能如实地遵守“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规划。如果赵云守荆州,他会老老实实地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一方面加强与东吴的团结,另一方面紧盯北面的魏军,在没有收到刘备和诸葛亮的最新指示前,他是不会自行其是,轻易出击的。

二是赵云性格较关羽更稳重。关羽守荆州时,孙权方面试探性地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女儿,便派诸葛瑾到荆州去提亲。关羽居然大怒,说“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联姻本是古代外交中常用的手段,再说关羽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不仅名正言顺,而且门当户对。如果关羽答应了两家联姻,完全可以进一步巩固与东吴的关系,可任性关羽竟然拒绝了,同时也关闭了与东吴交好的大门。

要是换成赵云,这种好事他肯定不会自作主张,也不会断然拒绝,他会先上报刘备和诸葛亮,得到指示后再执行。即使拒绝,也会采取婉言谢绝的方式,不至于太得罪孙权。

所以从关羽和赵云对比来看,如果用赵云可能结果比用关羽好。可是一向看人很准,也善于用人的刘备,为什么会派关羽守荆州呢?

刘备要夺取益州,除了留下诸葛亮和关羽外,其它人全数跟着刘备走了。之所以派关羽守荆州,肯定有刘备的考虑。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与刘备一同起家,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这一点是赵云所不能比的。刘备留下关羽,一来是自家兄弟比较放心。二来关羽也压得了阵,有他在,没人敢不服气。三来关羽的能力是刘备可以信任的。所以刘备最终选了关羽。

但刘备还是对关羽有不放心的地方,那就是容易意气用事,所以又派出诸葛亮守城。关羽虽然傲气,但经过华容道一事,对于诸葛亮的话,他还是比较听从的。有了诸葛亮,刘备就比较放心地带着庞统等人走了。

这里还有一个本人的推测:刘备之所以让关羽守荆州,可能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目的。那就是压抑关羽的势力,把夺取益州的功劳分给他人。

关羽在刘备营中的力量越来越强,最后事实上成了刘备之下的第二人。关羽性格傲慢,目中无人,经常遇事没有事先请示汇报。刘备如果不提前做点技术处理,暗中打压一下关羽,以后在刘备死后,可能无人能驾驭。所以他特意留下关羽,而把夺益州的功劳留给张飞等人。


华哥杂谈


换赵云守荆州,应比关羽更为恰当。赵云应当更能很好地领会刘备和诸葛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意图,既与东吴搞好关系,又牢牢守住了荆州。为何如此说呢?

主要与主将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性格决定成败。

首先,关羽高傲自大,目中无人,恃勇生骄,虽能成事,终究必然还是会招致失败。看看关云长单刀赴会就知道此人有多骄傲,再看看他目中居然不把老黄忠放眼里也可知道,关羽勇武有余而智力不足,自恃而不能容物,所以他只能为将,不应为帅。可惜刘大哥还是把守荆州的这个重要位置留给了他,没办法,主要就是自家人用着是放心。

其次,再来看赵云,同样是勇武善战,论武功不在关羽张飞之下。论智力、论大局观、论政治才能,均在关张之上。何以见得?长坂坡之战,截江夺阿斗,足见其勇。偃旗息鼓智退曹兵足见其智。刚入蜀向刘备提出的政见足见其能。胜不骄败不馁,不意气用事,取智取桂陵而不纳投诚降将赵范之嫂而勉遭失败,足见其大局和慎重。

所以用赵云守荆州,一方面容人雅量和大局观不至于得罪东吴,另一方面谨慎行事不至于让东吴有机可乘,第三其勇武谋略足以震慑东吴,因而赵云理应守得住荆州。

可惜刘皇叔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下烂了一盘好棋。











濮云轩茶艺馆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就我们来说我们是讨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亦或者两个杂糅在一起说呢?

但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换做任何人都不会比关羽守的更好。


我们先要了解关羽所要面对的敌人。

先是魏国:

曹仁:魏国第一武将的头衔也不为过,虽然平时不显山漏水,但总在最关键的时候能成稳定军心。可以说一场战争下来曹操决定了战局的上限,那么曹仁就决定了战局的下限。可以说关羽的失败与曹仁的牵制有直接关系。

于禁:五子良将之首,可以说曹操统一北方的战功一半都是于禁打下来的。他是第一个被封为将军的外姓将军,同时是唯一一个外姓将持假节钺的(请注意假节钺和假节的区别【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假节的话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人。假节钺则可杀”节将(假节的将军)”,可以代表皇帝出征】)可以说在曹操的心里于禁就像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一样。可以说于禁若是个窝囊废,不可能有这么至高无上的地位。

徐晃:徐晃被曹操赞有周亚夫之风,可见徐晃是个治具军很好,又稳重的将军。有人言徐晃是三国中最会治军的。

吴国

鲁肃:鲁肃之才不在诸葛亮之下,早在诸葛亮之前,鲁肃就已经推测出天下会三国鼎立。只是那时候刘备没有崛起。所以没有谈到。他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的人物,作为东吴的四英将之一,位列大都督。如果说周瑜是东吴的军事家,那鲁肃就是东吴的战略家。

吕蒙:吕蒙是后起之秀,他是单纯的军事家,虽然也是大都督,但他的战略眼光没有鲁肃高。但他打仗的确是个好手,关羽就是栽在了他手里。

陆逊:吴国后期的肱股之臣,夷陵一战大获全胜,间接要了刘备的性命。并多次抵挡了魏国伐吴,是即周瑜和鲁肃之后第三能人。而且周瑜死后,孙权最忌惮的就是这货了。

面对这样豪华的阵容,任在牛逼的武将,也招架不住。


我们说完了敌对势力,在看看自己这边的队友情况。

刘封见死不救。这倒是其次。糜竺弟弟直接投降了东吴,这导致后方完全沦陷。

可以说本来对手就很强,队友还拖后腿,想超神不开外挂真的很难。


在这里个人认为,关羽出兵攻打襄阳完全不像头脑发热的举动,毕竟之前都好好守着,现在突然出击肯定有原因的。具隆中对所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这里可以说,关羽是响应诸葛亮的战略方针,认为如今已经是天下有变。才开始主动出击的。

并且在打仗的时候,也并没有大意。他领军直取曹操襄阳时,随军司马王甫曾提醒过他:“今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倘率兵径取荆州,如之奈何?”,关羽是这样安排的:“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调此事:去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军守之。倘吴兵渡江,夜则明火,昼则举烟为号。吾当亲往击之。”

关羽的严密布署同样也得到了刘备肯定:“忽又探马到来,报说关公于江边多设墩台,提防甚密,万无一失。因此玄德放心”。

在这里更加肯定了关羽并非意气用事。不然刘备也不可能如此放心。

身边即无谋,臣也无悍将,更无多少兵力。可即便如今,借助天时之力,竟做到了威震华夏,水淹七军。

而实际上,真正孙刘联合的蜜月期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执政期间。在此之前,孙刘虽看似联盟,其实背地里一直在搞摩擦,互相算计。可以说,这种联盟极其脆弱。

并且孙权求亲于关羽,被关羽拒绝。这件事看似关羽傲慢,实则只是一种试探与离间。想想自己妹妹嫁给刘备,照样说翻脸就翻脸。这样的前科,明眼人一看都懂。而孙权是君主,关羽只是部将,两人门不当户不对的。并且关羽长时间固守荆州,独掌大权。一旦两人结姻,你让远在益州的刘备咋想?

何况 鲁肃示兵威,吕蒙取三郡,可是孙权指使的.自己北伐失败.刘备汉中得胜。自己眼红,哪还有心思帮刘备一起干曹操。毕竟局势在变,现在风头最紧的就属他刘备了。而他和曹操都吃了大亏。


关羽并非目不识丁的莽夫,如果只是为了和黄、马比军功,那么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已经足矣。

可偏偏关羽还要打樊城。

就说明。关羽要有一个和荆州相同作用的地方,这样即使荆州有失,也不会在战略上有所出入。毕竟那个时候,关羽已经和孙权撕破脸皮了。

关羽的失败除了被阴。更重要的是他远远没有料到曹仁能撑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才被拖死了。


我们可以想象,即使你坚守不出。吴国也不会放任你不管。同样曹操集团,也不会看到你益州大捷之时不趁火打劫。

在这里换赵云,根本没用。赵云从来没有独立指挥过一次大仗。并且关羽能驾驭水军,这样的才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那个时候让关羽自然已经是将己方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了,不然如果有比关羽更适合的人,即使关羽再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忠义压他不怕他不就范。

可以说,没有比关羽更适合的人了。换做别人可能还不如关羽。


想念天空再蓝些


谢谢悟空问答让我遇到这个问题, 看了大家的回答,我也忍不住要来回答自己的见解

《三国演义》中假如刘备把荆州交给赵云去管理,让诸葛亮帮着打理经营好几年,那么赵云是可以守住荆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赵云智勇双全

就单凭勇力而言,虽然关羽长得高大威猛了一些,但是赵云的武功也是极高的。关羽因为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而名扬天下。但是赵子龙的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主母,那也是浑身是胆,英雄无限。关羽保护了两位嫂嫂,赵云又何尝不是在万军从中救出了阿斗,要不是那位夫人自己跳井,赵云也能把他背出来。

关羽的智力在于借助了地势,水淹了庞德于禁的七军,好像很威武,但是还是没有算到东吴的鼠辈来偷袭荆州。赵云在街亭被攻破以后,亲自上阵调兵遣将杀伐决断,保护蜀军安全退出战场,其智力眼光能力远在关羽之上。

第二,赵云性格随和

在《三国演义》赵云的性格比较随和,他不像关羽那样,除了我哥哥刘备他就是天下老二,谁也不放在眼里。关羽对孙权派来的使者说,虎女焉能嫁犬子。根本就不把孙权和江东放在眼里,以至于人家算计他的时候,他还什么都不知道,太自以为是,太目中无人了。

这个事如果是东吴使者来跟赵云来结亲,我看赵云一定会先招待下来,让后给刘备诸葛亮去信,问了主公和军师的意见以后,在做出相应的对策。怎么会说出那种目无尊长又得罪人的话。

第三,赵云心思缜密

赵云的心思的确很严密。比如《三国演义》那次东吴的使者暗中跟孙夫人联络,想要骗走孙夫人,被赵云撞到了。赵云一面叫人去通知诸葛亮,一面亲在待人去追赶阿斗。最后留下了阿斗。后来张飞来了要杀孙夫人,赵云说杀主母不好给劝住了。想的都是很周全的。如果孙夫人让关羽撞见了,关羽可能会一刀把孙夫人砍成两半,因为关羽会认为这是在背叛刘备。畔者当斩。

赵云如果来守荆州,没有刘备诸葛亮的命令,他不会主动去跟曹操开战。因为他知道刘备在汉中跟曹操大战,消耗很大,如果两面作战,消耗会更快。一个国家没有这么多的能量同时消耗,赵云只会严防死守,做好防卫,绝对不会让东吴的人偷袭。


所以我觉得如果让赵云来守荆州,那还是很有可能守住的。

或许我说的不是很正确,如果您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写在下面,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妖火读历史


妖火读历史


这个问题,只要是热爱《三国演义》的书谜,都会有这个疑问,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句话更是广为流传,特别是现代运动场失败了的选手,更是将其挂在嘴边,顺这句话的同时,更是深感懊恼,而旁边拍须溜马的人,更是惋惜无比,但是,真得是关羽大意失的荆州吗?小哥觉得。不是!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吴国面对蜀国的崛起,必然会在一些关键利益方面,寸土必争,何况是富饶繁华,地里位置重要的荆州呢?



很多人觉得如果换赵云去守荆州,肯定不会丢失荆州的,为什么呢?因为赵云被称为常胜将军,并且赵云武功高强,为人细心谨慎,所以让赵云去受荆州,肯定不会像关羽一般!但是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如果派赵云去守荆州。或许荆州早就被周瑜鲁肃之流给忽悠去了,因为赵云面皮薄,说白了就是软弱,不像关羽那么霸气,每次鲁肃一提荆州之事,关羽就怒发冲冠,先骂孙权周瑜一顿,搞的鲁肃不知如何下手?再者,赵云的军事指挥能力没有关羽强,两军相战和两将单挑是两码事!

所以我认为,当时如果是赵云守荆州,那么遇到狡猾多端的周瑜之流,荆州肯定会失,不过可能会平静一点,少死点士兵罢了!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赵云也守不住。

先看刘备借荆州,怎么借的。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开始疯狂抢地盘,刘表的一部分部下也归附了刘备。当时的荆州,一部分被刘备占领,一部分被孙权占领,还有极少部分被曹操占领。

当时刘备勉强有了个立足之地,但是地盘很小。刘备想要孙权手里的那部分荆州的地盘,就让原来刘表手下那部分将领到江油口,他派人去见孙权说了一大堆,意思就是我收下的人很多都是以前刘表的部下,他们亲戚家属什么的都在你所占据的荆州(部分)那里,他们思家,而且兄弟我呢,暂时也没个立足的地方,能不能把你占据的那部分荆州土地给我,等我有了益州,就还给你。

当时周瑜是南郡太守(荆州的一部分),周瑜反对,但是鲁肃却不忍破坏孙刘联盟,同意。最后孙权就借了,谁知道借了以后,刘备不还了。

我们再说孙权这个人,孙权他大哥死的时候说,攻取杀伐你不如我,恪守家业我不如你。可以说孙权就是一毛不拔的,荆州(部分)是我打败曹操,夺过来的。

你却耍赖皮,不还给我。那我肯定就惦记着了。最后孙权就趁关羽攻打曹操的樊城的时候,派吕蒙偷袭夺了荆州。

可见,无论谁守荆州,孙权都会处心积虑的给他夺过来。不怕你打,就怕你惦记着。所以我认为,即便换了赵云守荆州,孙权也会把他夺过来,赵云也守不住。况且荆州的地理位置还十分重要。


随园说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北伐前的态势,魏蜀吴三方在荆州保持了相对的均衡,魏国主力屯据樊城,牵制关羽军团;孙吴则由大都督鲁肃驻扎江夏,表面上是联蜀抗魏,背地里肯定有自己的小算盘;关羽则占据了另外半个荆州。

这种平衡虽然脆弱,但却相对稳定。为什么呢?三方都有投鼠忌器的心态,曹魏没有能力一口吃掉双方;吴国虽然占据着“刘备借荆州不还”的道德制高点,但在没有绝对把握收复全部荆州的前提下破坏孙刘联盟,尤其还有鲁肃这样的鸽派将领。

这样关羽的心态就很值得玩味了。首先,前几年刘备伐蜀用兵不力,先是折损了军师庞统,诸葛亮和赵云不得不带半数主力驰援,之后刘备又对汉中用兵,实际上一直没有精力和兵力支援荆州,关羽军团实际上就是孤军作战。其次,三强中蜀汉大局初定,正该暂时休养生息,而荆州虽然接连益州,但实际交通不便,贸然动手,难以得到汉中方向的呼应,刘备更是来不及派出怨军。虽然新野上庸方向有孟达刘封的独立兵团,但有几个城池新降,刘封这家伙对他二叔也是三心二意……

所以,如果关羽能一直保持稳守的态势,我自岿然如山。那守荆州这事儿,不说十拿九稳,把握也是很大的,就算是赵云、魏延这种将领,问题也不大。因为荆州军团不离巢出动,孙吴背地里下手的概率极小,那只需要面对北方的曹魏攻势,应对容易,而且如果曹魏再倾巢而出,那实际上又是一次孙刘联手……

问题是,关羽他没忍住!

实际上关羽北伐更像是孙曹联手的一次处心积虑的阴谋。尤其是在吴国对蜀汉最和善的大都督鲁肃故世之后,鹰派吕蒙上位,已经是对刘备和关羽的一次警告……但刘备拿下汉中后加冕汉中王,估计益州战事的顺利也刺激到自诩刘备帐下首席大将的关羽,镇守荆州对他来说就是大材小用……数年与曹魏军团对峙,寸功未立……加上曹操又有异动派出徐晃驻扎宛城,有图谋荆州之意,得,我先下手为强吧……

也不能说关二高估了自己,也不能说他对孙吴没有警惕性,但他自己有三个没想到:1.北伐开端顺利,却输给了徐晃;2.没想到孙权真的动手了;3.没想到糜芳傅士仁投降……

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是赵云主持荆州战局,以他虽然勇猛但相对谦虚谨慎的性格,基本上不大会北伐,那孙吴也不敢背地里下刀子,只是守荆州,没有任何问题。

那如果赵云也忍不住也北伐了……这个就复杂了。因为从三国演义中看,赵云其实也没有多少作为战略军团领导者的表现,更多的是冲锋陷阵、阵斩敌将的战将表现,姑且说他有很强的战略观吧,个人觉得,赵云主持北伐肯定会延续谨慎态度,不会倾巢而动,所以北伐初期应该不至于像关二这么顺,围襄阳估计也就是摆个姿势,还是会留心背后的孙吴。

但素,还是不能低估了孙吴借机解决荆州问题的决心和野心,尤其是吕蒙和陆逊这两大牛人达成了共识,毕竟守扬必守荆,荆州对于孙吴的威胁太大了,说个不好听的,关羽水军沿江而下,孙吴一檄可定的概率比北伐还大……

所以呢,即便是赵云守荆州,如果他对曹魏襄樊动手,那孙吴背后必然会下刀子,无非就是明还是暗……三国演义中,吴军伪装、糜芳傅士仁投降,所以吕蒙兵不血刃;但即便是真刀真枪干,关羽守住荆州的概率也极低。因为襄樊的魏军也不会闲着,还不趁这个机会瓜分蜀汉的荆州地盘?

那换成是赵云,实战中如果是当面面对曹魏的襄樊军团,背后还有倾巢而出的吴国主力(实际上就是一次曹孙联手),胜算能有多少呢?

最终结论:赵云主政荆州的话,不北伐必能守住;北伐则荆州必失。换了诸葛亮处在这个处境下,结果也不可能逆转。

图片来自网络,纯粹为了美化,凑合看看。


搬不动的小强


爱帮帮有偿互助平台为您解答。说出你的心愿,我们帮你完成。

不谈演义,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荆州是必然的要丢的,这点与守将无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原因大致可分为内忧、外患这两点。

外患这点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关羽坐镇荆州,诸葛亮给他的方针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其原因无他,就是荆州无兵。

当时刘备大部队入川,荆州只余下几万兵力,根本不可能支撑起三面作战。

而且,刘、曹、孙这三方积怨已久,这怨的源头很大一部分就源自荆州的争夺,现在刘备得了荆州,自然会引起其余两家的不满,本身就脆弱的“孙刘联盟”更是不值一提。

嫁女只是幌子,就算没有被关羽拒绝,东吴也会找些其他由头攻打荆州,加之一旁还有曹操在虎视眈眈,所以荆州的丢失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大势所趋,就连在军中威望颇高的关羽都吃了败仗,难道换上军中毫无根基的赵云就能另有变数了吗?

说完外患我们再从内忧入手,深入分析一下。

内忧

东奔西走、且败且退了大半生的刘备、刘玄德终于在赤壁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手下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上将五虎,而后更是一路西进,最后坐拥巴蜀,东揽荆州。

可以说是是能攻能守,进退自如,天下大势三分得一,而蜀汉的实力也膨胀到了真正的巅峰。

但有句话说得好“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曾经一起共患难的弟兄们在发达了之后,总是难免会生出一些自己的心思。

在刘备集团的内部也是一样,此时的蜀汉大致分为了三个利益团体。

一是徐州党,其中大部分是伴随着刘备白手起家老人,如:关羽、张飞、简雍、糜芳、诸葛亮等人,二是荆州党,这一类人中包括了大量的荆州世家,和一些或投靠或归降的武将,如魏延、黄忠等人,三是西川党,这部分人是最晚归顺,却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要维系巴蜀的政治体系和安抚大小世家都离不开像吴懿、法正这些人。

再这三类人里,刘备最为器重的当然还是跟随自己白手起家的徐州党,所以在主力入川之时,才会留下无论是威望还是武力都是一等一的关羽留守。

这一举很明显是为了震慑刚刚归附的荆州世家,要知道这些世家就是墙头草,曹操占据荆州时时便依附曹操,东吴击败黄祖时又有一部分依附东吴,最后刘备的了荆州,有一股脑的归顺了刘备。

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却还偏偏拥有庞大的财富和地位,无论哪个当权者都不可能对他们放心。

而此时的关羽已经是声名鹊起,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在吕布死后其已经隐隐成为了“天下第一武将”。

但是关羽重卒而轻士,对于世家从来都是不假颜色,换在平日里确实能够震慑荆州世家,但却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所以当吕蒙白衣渡江大败关羽之后,黄、蔡、蒯等世家才会趁机落井下石。

加之关羽为人倨傲,引得糜芳、傅士仁、孟达等将领叛变,最终丢了荆州,自身也兵败身死。

总体来说刘备集团基本上是建立在以哥们弟兄和亲亲我我的“义气”管理模式的,组织松散,内部缺乏制度上牢固的联系,因而,大家在一起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集体合力,团队力量被极度弱化,最致命的是内部中层领导之间的合作几乎不存在,充满矛盾。

这种情况下,就连刘备的拜把兄弟,蜀汉集团权利顶点的人物之一都只能含恨陨落,更不要说毫无势力根基,长坂坡之前都只是刘备贴身保镖的赵云了。

欢迎小伙伴们关注【爱帮帮平台】公众号,实现你的梦想吧~


爱帮帮APP


关羽大意失荆州,丢失的不仅仅是自己和数万荆州将士的性命,更是打乱了诸葛亮复兴汉室的全盘计划。历史烟云散去,抚今追昔,令人无限感慨,关羽悲剧英雄的性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穿越的话,再回到三国古战场,把镇守荆州的主将换成赵云,又会是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赵云此人,不仅忠厚守信讲义气,而且有勇有谋,虚怀有容,听得见别人的意见,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前因后果。关羽失荆州,是因为他把主力调去打襄阳和樊城。而他这个举动,只是为了赌一口气,因为刘备刚刚称汉中王,并且取得了汉中大捷,黄忠还刀斩了夏候渊,受了嘉奖。消息传到关羽这里,自负的他心里一百个不服气,所以他要做出点成绩来给刘备看一下。这才在未通报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况下,尽出荆州精锐,前往襄樊对曹作战,结果导致荆州空虚,被吕蒙偷袭成功。

我们设想一下,有勇有谋的赵云如果是荆州主将,绝不会在不征求主公和军师的情况下擅自出兵。他处事稳重,考虑周密,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深信不疑。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赵云要去攻打襄樊,他也会做周密的部署,不会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下。例如对因为管理后勤不力而受到责骂的糜芳、傅士仁会给予撤职处理,而不会让他们再去守公安和南郡,关羽用人失察,导致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断了自己的后勤供应。

再比如,赵云性格温厚,广结善缘,不会羞辱东吴来求亲的特使,关羽就是因为不愿意“虎女嫁犬子”,还辱骂了特使,引起了孙权的极大不满。换作赵云,他会善待来使,尽力保持“孙刘孙盟”。同样道理,赵云即使出兵,也会把周围的地势看好,不会出现关羽“败走麦城”的悲剧。

所以如果把荆州主将换作赵云,也许他的能力确实比不上关羽,但是确保荆州的安全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有任何事情,他都会速速报与西川刘备或诸葛亮,更不会独断专行。可惜历史不能重来,让关羽镇守荆州注定是一步错棋,但是错已铸成,如之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