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的實力比朱元璋強,那爲什麼會被朱元璋打敗?

喜歡我請加油討厭我請繼續


陳友諒,家裡世代打魚為生,成年後,在縣裡當帖書,不甘心被埋沒,投奔紅巾軍,立了戰功,做了領兵元帥。後計殺丞相文俊,暗殺徐壽輝,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在元末群雄中,陳友諒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當時朱元璋剛佔領應天不久,實力不強。陳友諒就瞧不上朱元璋,認為朱元璋就是碗裡的肉,伸手就能拿到。


於是陳友諒與張士誠相約,共擊朱元璋。


朱元璋十分沉得住氣,在眾謀士紛紛慌亂,不知如何處置的時候,朱元璋冷靜分析局勢,認為張士誠保守,陳友諒激進。只要擊敗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然進攻。


那麼如何才能引誘陳友諒主動進攻呢?


朱元璋的部下中有個叫康茂才的與陳友諒是老相識,康茂才的門房也侍候過陳友諒。於是康茂才受命,使老門房偷跑到陳友諒那邊,說願意與陳友諒裡應外合,勸陳友諒兵分三路奪取應天。


通過康茂才,朱元璋知道了陳友諒的進軍路線和兵力配置。朱元璋一面命胡大海進取江西上饒,斷陳友諒後路,一面在陳友諒的進軍路線上設下埋伏。


當陳友諒抵達康茂才把守的江東橋的時候,才發現上當了。可惜為時已晚。這一張朱元璋把陳友諒的主力全部殲滅,光俘虜就兩萬多人。


此戰過後,陳友諒性情越加暴躁。朱元璋小使反間計,陳友諒便將部將雙刀趙給殺了。陳友諒其餘部將兔死狐悲,不肯死力作戰。朱元璋趁陳友諒將帥不安,軍心離散,把握時機,大舉進攻。一舉拿下安慶,江州,守將丁普郎、傅友德全軍歸附,陳友諒逃奔武昌。


直到此刻,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實力才不分伯仲,旗鼓相當。


陳友諒吃了敗仗,不服輸。趁朱元璋出兵安豐的時候,號稱六十萬兵力,大兵包圍江西南昌,佔領吉安、臨江、無為州。


南昌守將朱文正死守,陳友諒用盡攻城的辦法,朱文正用盡防禦的辦法,激戰八十五天,一直到七月,朱元璋擊潰安豐守軍,迎回小明王,親率二十萬大軍來救,陳友諒才解圍,掉過頭來,到鄱陽湖迎戰。


這一次水戰,也許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兩軍主力苦戰三十六天之久。這一戰的結局,決定了兩雄的命運。


在會戰開始的前四天,朱元璋留下伏兵,把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封鎖,堵住敵人的歸路,關起門來打。


兩軍的形勢,一邊號稱是六十萬,一邊是二十萬。但就士氣來說,陳友諒大軍在南昌頓挫三個月,寸步進不得,動搖的必勝的信心;朱元璋方面則是千里救危城,生死關頭決於一戰,情緒大不相同。


就戰船來說,陳友諒數十條大船連在一起,轉動不便;朱元璋小船進退自如,運用靈活,點起火來,能與陳友諒幾百條戰船同歸於盡。


就指揮而論,朱元璋有經驗豐富的幕僚,作戰勇敢的將帥,上下一心;而陳友諒性情暴躁多疑,將士不敢發表意見,發生內部裂痕。


更為重要的是,補給。朱元璋軍隊數量少,有南昌和後方源源不斷的接濟;陳友諒後路被切斷,糧盡士疲,失去鬥志。


一直打到最後幾天,陳友諒大軍已經絕糧,右金吾將軍建議燒掉船,全軍登陸,直走湖南,左金吾將軍主張再戰,陳友諒同意走陸路的辦法。左金吾將軍怕得罪陳友諒,率軍投降,右金吾將軍看情形撐不住了,也跟著投降了。


陳友諒兵力益發削減,決定退兵,打算衝出湖口。


戰事的勝利,取決於最後一分鐘。


陳友諒剛到湖口,遇上朱元璋的戰船,前後受敵。陳友諒正要親自看明情勢,決一死戰,頭才伸出船窗外,被飛箭射死。於是全軍潰敗。部將保著陳友諒的屍首和太子陳理,連夜逃回武昌。



自此,元末群雄中,再無一人能遏制朱元璋崛起的勢頭。後朱元璋克張士誠,攻方國珍,平定東吳;南征福建、兩廣,誅陳友定;西取四川,招降明子升;雲南元梁王望風而降。南方平定。


徐達、常遇春北伐北京,攻大同,克蘭州,抵寧夏。蒙古皇室北遁草原。朱元璋完成一統中國之霸業。建都南京,開國為明,史稱明太祖。


百一知事


當初陳友諒擁兵60萬,坐擁兩湖、江西這片富庶的地方。朱元璋只有20萬,龜縮在蘇南、浙北一帶。

1360年,陳友諒挾持徐壽輝從樅陽出發,攻克池州。趁著這次勝利,他又揮師進攻太平。

陳友諒利用他手下的大船靠近城牆,導致大船的甲板跟城牆平行,士兵們能夠順利的走到城牆上,攻克太平。

在這次戰役中,朱元璋手下大將花雲戰死。

眼看南京即將到手,陳友諒開開心心的聯繫他的臥底——康茂才。在一番封官許願後,康茂才答應在江東橋為他帶路。

康茂才不傻,跟著朱元璋有吃有喝,轉頭跟了陳友諒充其量是個二五仔。

他報告朱元璋後,他們設了一計。連夜把江東橋換成石橋,讓陳友諒的大船開不過去,這樣一來,陳友諒就只能去龍灣登陸。

朱元璋很雞賊的在龍灣擺下埋伏,在陳友諒上岸後,趁他沒有站穩腳跟就上去一頓毒打。

龍灣一戰,陳友諒損失幾百艘戰艦,他只能坐著小船撒丫子逃命。

馮國勝還緊追不捨,收復了採石磯、太平。

陳友諒是誰啊,受了這麼大的欺負,還不討點利息?

1363年,陳友諒率領手下60萬大軍空國而出,集中精力攻擊南昌。沒想到啊沒想到,守衛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畢竟是自家的產業,朱文正守城十分賣力。

陳友諒率領60萬大軍在城下奮力攻打了三個月,居然硬是沒有打下來。而這,也是上天給陳友諒的最後一次機會。

如果他能夠留下少部分兵力牽制南昌,而帶領大軍直撲南京,那麼正在跟張士誠鬧不愉快的朱元璋,沒有任何力量抵抗陳友諒。

可惜,機會只有這麼一次。

等到朱元璋騰出手來,就帶著手下全部的文武官員和20萬將士,來到這個宿命中的戰場。

他先佔領經江口和南湖口,然後封鎖了武陽渡口,堵塞了陳友諒的退路。這樣一來,陳友諒只能放棄南昌,到鄱陽湖中與自己決戰。

這也叫“圍魏救趙”戰術。

雙方你來我往打得好不熱鬧。陳友諒肯定沒有看過《三國演義》,他居然像1000年前的曹操一樣,把大船用鐵索連起來,成為漂浮在湖面上的陸地。

可朱元璋有上天相助啊,適時的來了一場東北風。

這時,陳友諒成了曹操、朱元璋成了周瑜,一把大火燒掉了陳友諒的全部希望。

在鄱陽湖取得勝利之後,朱元璋帶兵北上,親自攻入武昌城,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出城投降。

朱元璋取得最後的勝利。


溫乎


陳友諒的失敗既有內因又有外因

,接下來我詳細分析一下陳友諒失敗的原因,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留言指正。

先說陳友諒自身的原因。陳友諒本是徐壽輝的部下,但他不僅控制了徐壽輝的軍隊,還殺害了徐壽輝。正如劉基所說”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而事實也正如劉基所預料的這樣,在陳友諒第一次進攻朱元璋失敗後,徐壽輝的舊部歐普詳直接投降,而另一部將明玉珍也因陳殺主而”絕不與通”。

另外一點,陳的軍事水平與朱元璋也差了一大截。陳第二次進攻朱元璋時,沒有選擇進攻空虛的應天而是選擇了洪都,這給了朱元璋調兵遣將的時間。除此之外,他在鄱陽湖海戰之時,竟然選擇了鐵索連舟的方法,這給了朱元璋火攻的機會。

最後一點,陳友諒的性格有著嚴重的缺點,他驕奢淫逸,剝削百姓,引起了百姓強烈不滿。而且他嫉賢妒能,這致使其內部也不團結。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陳的失敗也是必然。

不過對陳性格的描述大都來自明朝的史書,不排除有惡意抹黑的可能,所以這點我持懷疑態度。

說完內因再來談談外因,外因就在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他對陳友諒以及張士誠的性格可謂瞭如指掌,他據此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案——先陳後張。

朱元璋除了採取了正確的戰略外,其採取的戰術也十分恰當。

他先是採用“伏兵邀取”的計策,命陳舊知康茂才詐降,藉此設伏,使陳友諒在龍灣大敗。隨後,朱元璋攜勝追擊,攻佔了陳友諒大量城池,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陳友諒的實力。

在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行火攻之計,一舉擊敗了陳友諒的水軍。而且,他還故意寫信激怒陳友諒,致使陳友諒誅殺了所有俘虜,而他卻釋放俘虜以此分化陳友諒的軍心。最終,陳友諒在突圍之時,中箭身亡。

總的來講,陳友諒之敗有著一定的必然性。他本就以弒主上位,內部不穩卻急於東進,一旦遇到失敗,各種問題自然就會集中爆發。論智謀陳友諒比不上朱元璋,而在收買人心上他又沒有劉備的本事,這樣他又如何不敗。上天並不是沒有給過陳友諒機會,只是他沒有好好把握而已,有此失敗也怨不得別人!


文 by 歷史文齋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